丞簿
【拼音】: chéng bù 【注音】: ㄔㄥˊㄅㄨˋ 【结构】: 丞(上下结构)簿(上下结构) 【简体】: 丞簿 【繁体】: 丞簿丞簿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州郡的丞和主簿等佐官。丞簿[chéngbù]⒈州郡的丞和主簿等佐官。
引证解释⒈州郡的丞和主簿等佐官。引明徐渭《赠吴宣府序》:“丞簿畏得祸,不敢动气。”清黄六鸿《福惠全书·筮仕·待接役》:“前官广文丞簿,附有书札。”
网络解释丞簿丞簿是汉语词汇,拼音为chéngbù,意思是州郡的丞和主簿等佐官。
综合释义州郡的丞和主簿等佐官。明徐渭《赠吴宣府序》:“丞簿畏得祸,不敢动气。”清黄六鸿《福惠全书·筮仕·待接役》:“前官广文丞簿,附有书札。”州郡的丞和主簿等佐官。清、黄六鸿《福惠全书·筮仕部·待接役》:「前官广文丞簿,附有书札。」
汉语大词典州郡的丞和主簿等佐官。明徐渭《赠吴宣府序》:“丞簿畏得祸,不敢动气。”清黄六鸿《福惠全书·筮仕·待接役》:“前官广文丞簿,附有书札。”
其他解释属僚也。清、黄六鸿《福惠全书·筮仕部·待接役》:「前官广文丞簿,附有书札。」
其他释义1.州郡的丞和主簿等佐官。
丞簿造句
1.祭祀牢醴之具掌于光禄,而寺官未尝临视,请大祠以长贰、朔祭及中祠以丞簿监视宰割,礼毕颁胙,有故及小祠,听以其属摄。
丞的拼音:chéng(ㄔㄥˊ)
⒈ 帮助,辅佐:丞相(古代辅佐帝王治理国家大事的统率百官的最高大臣)。
⒉ 封建时代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府丞。县丞。
⒊ 古同“承”,秉承。
丞字UNICODE编码U+4E1E,10进制: 19998,UTF-32: 00004E1E,UTF-8: E4 B8 9E。
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丞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㞼拯
会意
assist, aid, rescue
详细解释◎ 丞的拼音: chéng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两只手,下面象人掉在陷阱里,合起来表示救人于陷阱之中。( zhěng )本义:拯救)
(2) 辅佐;辅助 [assist]。如:丞弼(辅佐;也指辅佐的大臣或职位);丞辅(辅助)
(3) 通“承”。接受、秉承 [bear]
前疑后丞。——《孝经·谏诤章》注
于是丞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铢钱。——《史记·酷吏列传》
◎ 丞的拼音: chéng
〈词性:名〉
(1) 古官名 [auxiliary official]
(2) 传说为帝王的四辅之一,是辅佐帝王的最高官吏
(3) 佐官名。秦始置。汉以后,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副职有大理丞、府丞、县丞等
丞相
簿的拼音:bù(ㄅㄨˋ)
⒈ 本子,册籍:簿册。簿记。簿籍。簿录。
⒉ 古代称公文、案卷:对簿公堂。
⒊ 古代的仪仗侍从:簿伍。卤簿(古代帝王、后妃、王公大臣外出时的仪仗队。次序排列严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
⒋ 笏。
簿的拼音:bó(ㄅㄛˊ)
⒈ 古同“箔”,养蚕席。
簿字UNICODE编码U+7C3F,10进制: 31807,UTF-32: 00007C3F,UTF-8: E7 B0 BF。
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簿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箔薄
book
形声:从竹、溥声
register, account book, notebook
详细解释◎ 簿的拼音: bù
〈词性:名〉
(1) (形声。从竹,溥( pǔ )声。本义:登记事物的册子)
(2) 同本义 [book]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上:皇上;上林尉:官名。)——《史记·张释之传》
(3) 又如:练习薄;账簿;簿籍(财物出纳的账册);簿钞(簿牒;簿籍文书)
(4) 文书 [document]
儒生所短,不徒以不晓簿书。——《论衡·谢短》
(5) 又如:簿责(以文牍相责);簿牒(文书);簿历(履历记录);簿牍(文书)
(6) 指记录审问材料或罪人供词的文状 [written confession;deposition]。如:簿圆(供状齐备);簿决(断案);簿讼(审理诉讼案件)
(7) 仪仗 [guard of honour]。如:簿伍(仪仗侍从)
(8) 官名。指主簿一类官职,因负责文书簿籍,故多称簿,历朝皆有,如汉代的主簿,唐代的司簿、典簿、掌簿,亦简称簿 [secterary]。如:簿伐,簿阀(先代官籍门阀);簿尉(主簿和县尉)
◎ 簿的拼音: bù
〈词性:动〉
造册登记 [register]。如:簿列(谓登记入册);簿土(古代指入册的土地)
簿册、簿籍、簿记、簿录、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