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儒
【拼音】: bā rú 【注音】: ㄅㄚㄖㄨˊ 【结构】: 八(独体结构)儒(左右结构) 【简体】: 八儒 【繁体】: 八儒八儒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相传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故称。八儒[bārú]⒈相传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故称。
引证解释⒈相传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故称。引《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北史·文苑传序》:“逮乎两周道丧,七十义乖。淹中、稷下,八儒、三墨之异,漆园、黍穀,名、法、兵、农之别,虽雅誥奥义,或未尽善,考其遗跡,亦贤达之流乎。”唐骆宾王《久戍边城有怀京邑》诗:“棘寺游三礼,蓬山簉八儒。”
网络解释八儒八儒,拼音bārú,出自《韩非子·显学》。
综合释义相传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故称。《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北史·文苑传序》:“逮乎两周道丧,七十义乖。淹中、稷下,八儒、三墨之异,漆园、黍穀,名、法、兵、农之别,虽雅誥奥义,或未尽善,考其遗跡,亦贤达之流乎。”唐骆宾王《久戍边城有怀京邑》诗:“棘寺游三礼,蓬山簉八儒。”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氏、子思氏、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孙氏、乐正氏八家,称为「八儒」。见《韩非子.显学》。
网友释义八儒,拼音bārú,出自《韩非子·显学》。
汉语大词典相传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故称。《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北史·文苑传序》:“逮乎两周道丧,七十义乖。淹中、稷下,八儒、三墨之异,漆园、黍谷,名、法、兵、农之别,虽雅诰奥义,或未尽善,考其遗迹,亦贤达之流乎。”唐骆宾王《久戍边城有怀京邑》诗:“棘寺游三礼,蓬山簉八儒。”
国语辞典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氏、子思氏、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孙氏、乐正氏八家,称为「八儒」。见《韩非子.显学》。八儒[bārú]⒈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有子张氏、子思氏、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孙氏、乐正氏八家,称为「八儒」。见《韩非子·显学》。
其他释义1.相传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故称。
包含八儒的歇后语
王八碰桥桩
八的拼音:bā(ㄅㄚ)
⒈ 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八面玲珑。八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
八字UNICODE编码U+516B,10进制: 20843,UTF-32: 0000516B,UTF-8: E5 85 AB。
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八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捌丷
eight
指事
eight; all around, all sides
详细解释◎ 八的拼音: bā
〈词性:动〉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part;leave each other]
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说文》。段玉裁注:“今 江、 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
◎ 八的拼音: bā
[数]
(1) 七加一的和 [eight]
八,数也。——《玉篇》
陈馈八簋。——《诗·小雅·伐木》
地理以八制。——《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
八者,维纲也。——《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
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左传·襄公九年》
八眉者,如八字。——《尚书大传》
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
八音克谐。——《书·舜典》
秦王复击 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八世。——《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
(2) 又如: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的质材所制);八拜(古代世交子弟对长辈的礼节,后世将异姓结为兄弟亦称八拜)
(3) 常表次第,即第八 [the eighth (8th)]
八月在宇。——《诗·豳风·七月》
(4) 又如:八世;八年
八拜之交、八宝菜、八宝饭、八宝山、八宝箱、八倍、八辈子、八边形、八表、八不挨、八成、八成,八成儿、八德、八斗才、八方、八方呼应、八分、八竿子打不着、八哥、八股、八卦、八卦掌、八卦阵、八行书、八行纸、八荒、八级工、八级工资制、八角、八节、八九不离十、八路军、八面锋、八面光,八面见光、八面玲珑、八面山、八面威风、八旗、八十千、八抬大轿、八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桌、八月节、八字、八字步,八字步儿、八字胡,八字胡儿、八字脚、八字没见一撇,八字没一撇、八字眉、八字帖儿
儒的拼音:rú(ㄖㄨˊ)
⒈ 指读书人: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儒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儒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
⒉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儒家。儒教(即“孔教”)。儒士。儒术。儒学。
⒊ 古同“懦”,懦弱。
儒字UNICODE编码U+5112,10进制: 20754,UTF-32: 00005112,UTF-8: E5 84 92。
儒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儒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㐵偄
形声:从亻、需声
Confucian scholar
详细解释◎ 儒的拼音: rú
〈词性:名〉
(1) (形声。从人, 需声。本义: 术士)
(2) 同本义。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scholar server]
儒,术士之称。——《说文》
通天地之人曰儒。——《法言·君子》
能说一经者为儒生。——《论衡·超奇》
儒浩居而自顺者也。——《墨子·非儒下》
四曰儒,以道得民。——《周礼·太宰》
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礼记·儒行》
(3) 又如:儒师;儒仙
(4) 孔子学说(孔教); 孔子的和他的弟子一家的学说,其特点是强调对孝、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实践和修养,该学说在历史上已成为中国大部分伦理、教育、政治以及宗教的基础 [Confucianism] 。如:儒者(研究儒家学术的人);儒林(信奉儒家的大众或集团);儒教徒(信奉儒家学说的人); 儒化(儒家的教化);儒风(儒家承传下来的风范); 儒门(犹儒家); 儒相(博通儒学的宰相);儒玄(儒学与玄学);儒史(儒学和史学)
(5) 儒生。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门徒、学生; 孔子学说的信徒 [Confucianist]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6) 又如:儒效(儒者的效用,儒学的功效);儒素(儒者的素行);儒侠(儒生和游侠); 儒素(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 儒吏(儒生出身的吏员); 儒先(儒生); 儒效(儒者的作用;儒学的效用); 儒流(儒士之辈)
(7) 旧时对学者或读书人的称呼 [scholar]
是儒墨之分也。——《荀子·礼论》
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 刘禹锡《陋室铭》
(8) 又如:儒馆(文臣的居处);儒巾(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儒户(读书人的户籍);儒冠(古代儒生带的帽子);儒俊(才智出众的儒士);儒修(才能出众的儒士);儒服(儒衣,古代儒者的服饰);儒官(古代掌管学务的官员或官学教师)
◎ 儒的拼音: rú
〈词性:形〉
(1) 通“懦”。懦弱 [cowardly]
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荀子·脩身》
(2) 又如:儒柔,儒弱(柔弱,文弱);儒缓(柔弱,宽柔);儒懦(柔弱,不刚强)
(3) 愚昧无知的 [ignorant]
儒,愚也。——《广雅》
(4) 通“濡”。缓慢 [slow]
儒,此言圣人之动静、开阖、诎信、…取与之必因于时也。——《管子》
(5) 又如:儒厚(温文厚重);儒输(迂缓迟钝)
儒家、儒家经书、儒将、儒教、儒林、儒生、儒士、儒术、儒雅、儒雅风流、儒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