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衅
【拼音】: biàn xìn 【注音】: ㄅ一ㄢˋㄒ一ㄣˋ 【结构】: 变(上下结构)衅(左右结构) 【繁体】: 變釁变衅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1.发生变乱的事端或征兆。变衅[biànxìn]⒈发生变乱的事端或征兆。
基础解释发生变乱的事端或征兆。
引证解释⒈发生变乱的事端或征兆。引《三国志·蜀志·邓艾传》:“钟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詔书槛车徵艾。”《晋书·刘颂传》:“夫吴越剽轻,庸蜀险絶,此故变衅之所出,易生风尘之地。”
网络解释变衅发生变乱的事端或征兆。《三国志·蜀志·邓艾传》:“钟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诏书槛车徵艾。”《晋书·刘颂传》:“夫吴越剽轻,庸蜀险绝,此故变衅之所出,易生风尘之地。”
综合释义发生变乱的事端或征兆。《三国志·蜀志·邓艾传》:“钟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詔书槛车徵艾。”《晋书·刘颂传》:“夫吴越剽轻,庸蜀险絶,此故变衅之所出,易生风尘之地。”
网友释义发生变乱的事端或征兆。《三国志·蜀志·邓艾传》:“钟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诏书槛车徵艾。”《晋书·刘颂传》:“夫吴越剽轻,庸蜀险绝,此故变衅之所出,易生风尘之地。”
变(變)的拼音:biàn(ㄅ一ㄢˋ)
⒈ 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更改:变调。变动。变法。变为。变革。变更。变通(把原定的办法略加改动以适应事实的需要)。变本加厉。变幻无常。
变字UNICODE编码U+53D8,10进制: 21464,UTF-32: 000053D8,UTF-8: E5 8F 98。
变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变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變変㜻㣐
become、change
原为形声
change, transform, alter; rebel
详细解释◎ 变的拼音:
變 biàn
〈词性:动〉
(1) (形声。从攴( pū ),孌( luán )声。本义:变化,改变)
(2) 同本义 [transform;change]
变,更也。——《说文》
变,易也。——《小尔雅》
变者,非常也。——《白虎通》
一阖一辟谓之变。——《易·系辞》
病变而药不变。——《吕氏春秋·察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不得已,变姓名。——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变文协韵(古文修辞术语。用变换文字或颠倒词序等手段使句子的音调和谐);天气突变;巨变(巨大的变化);变豹(即豹变,指人发迹而富贵);变宫(中国古代七音的一种。即宫的变声,比高宫低半音)
(4) 变通 [be flexible]
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汉· 桓宽《盐铁论》
(5) 发动事变 [rebel;revolt]
待吕氏变而共诛之。——《汉书·高后纪》
(6) 又如:变谋(变乱的图谋);变震(变乱震惊)
◎ 变的拼音:
變 biàn
〈词性:名〉
(1) 事变,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 [unexpected turn of events]
变遂发。——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哗变(称军队突然叛变);变事(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
(3) 灾异,异常的自然现象 [catastrophe]
灾异愈甚,天变成形。——《汉书·五行志》
天变不足畏。——《宋史·王安石传》
(4) 又如:变怪(灾变怪异)
变把戏、变本加厉、变产、变成、变电站、变调、变调、变动、变法、变法儿、变革、变格、变更、变工、变故、变卦、变化、变化多端、变化莫测、变化无常、变坏、变幻、变幻莫测、变换、变价、变节、变局、变脸、变量、变乱、变卖、变卖典质、变迁、变色、变色龙、变色眼镜、变数、变数器、变速、变速运动、变态、变态心理、变体、变天、变天账、变通、变危为安、变位、变味,变味儿、变戏法、变相、变相、变小、变心、变形、变性、变压、变压、变样,变样儿、变异、变易、变音、变元音、变诈、变徵、变质、变种、变子、变奏、变阻器
衅(釁)的拼音:xìn(ㄒ一ㄣˋ)
⒈ 古代用牲畜的血涂器物的缝隙:衅钟。衅鼓。
⒉ 缝隙,感情上的裂痕,争端:衅隙。衅端(争端)。挑衅。寻衅。
⒊ 以香熏身:衅浴。
衅字UNICODE编码U+8845,10进制: 34885,UTF-32: 00008845,UTF-8: E8 A1 85。
衅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衅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釁
dispute、quarrel
原为会意
consecrate sacrificial vessels by smearing blood; rift
详细解释◎ 衅的拼音:
釁 xìn
〈词性:动〉
(1) (会意。从爨省,爨( cuàn) ,灶。从酉( yǒu ),与酒有关,表祭祀。分,表示分布。合起来表杀牲以祭。本义:古代血祭新制的器物。杀牲,用其血涂于器物缝隙中来祭祀)
(2) 同本义 [sacrifice with blood]
釁,血祭也。——《说文》
隋衅。——《周礼·大祝》。注:“谓荐血也。”
大师掌衅祈号祝。——《周礼·小祝》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车甲衅而藏之府库。——《礼记·乐记》
将以衅钟。——《孟子》
衅鼓旗甲兵。——《吕氏春秋·慎大》
桓公践位,令衅社塞祷。——《管子·小问》。注:“杀牲以血浇落于社曰衅社。”
缚之,杀以衅鼓。——《韩非子》
(3) 又如:衅宝镇及宝器;衅钟;衅宝刀;衅社(杀牲取血以祭社神);衅鼓(杀人或杀牲以血涂鼓行祭)
(4) 涂 [smear]
比至,三衅、三浴之。——《国语》。韦昭注:“以香涂身曰衅。”
(5) 又如:衅尸(古代丧礼以鬯酒涂尸);衅浴(用芳香涂身后沐浴以除秽恶。引申为认真研究,用精取宏);衅鬯(涂尸的香酒)
◎ 衅的拼音:
釁 xìn
〈词性:名〉
(1) 缝隙;裂痕 [crack]
会闻用师,观衅而动。——《左传·宣公十二年》。 孔颖达疏:“衅是间隙之名。今人谓瓦裂龟裂皆为衅。”
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后汉书·律历志上》
(2) 又如:衅会(有衅可乘的时机)
(3) 祸患;祸乱 [calamity]
夫功全则誉显,业谢则衅生。——《后汉书》
(4) 又如:衅首(祸乱之首);衅逆(叛乱);衅辱(蒙祸受辱);衅累(祸患与事端的牵连);衅祸(祸乱)
(5) 罪过 [crime]
衅门子弟不得居宿卫近侍之官。——《通志》
(6) 又如:衅情(罪情,罪恶的用心);衅恶(罪恶);衅稔恶盈(罪大恶极);衅故(罪情,罪行)
(7) 过失 [fault]
人无衅焉,妖不自作。——《左传·庄公十四年》
(8) 又如:衅咎(过失,罪过);衅眚(过失);衅过(过失,罪);衅弊(缺失,弊端)
(9) 争端。引起争执的事端 [dispute;quarrel]
想此事大半衅由姚婆,毒谋出于 方贼,今已父子并诛,斩草除根,大仇已报,余人无罪,不可妄及。——《石点头》
(10) 又如:边衅;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寻衅
(11) 征兆 [omen]
近览刘氏倾覆之衅。——《三国志》
(12) 又如:衅兆(征兆)
衅端、衅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