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责
【拼音】: chēn zé 【注音】: ㄔㄣㄗㄜˊ 【结构】: 嗔(左右结构)责(上下结构) 【简体】: 嗔责 【繁体】: 嗔責嗔责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对人不满而加以责怪。嗔责[chēnzé]⒈对人不满而加以责怪。
引证解释⒈对人不满而加以责怪。引元曾瑞《留鞋记》第二折:“不知今夜怎生这等耳热眼跳也,敢是母亲行有些嗔责。”《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老丈既不嗔责,就请老丈同到令壻家里去一见便是。”鲁迅《<朝花夕拾>后记》:“好在我并非画家,虽然太不高明,读者也许不至于嗔责罢。”
网络解释嗔责嗔责,汉语词汇。
综合释义对人不满而加以责怪。元曾瑞《留鞋记》第二折:“不知今夜怎生这等耳热眼跳也,敢是母亲行有些嗔责。”《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老丈既不嗔责,就请老丈同到令壻家里去一见便是。”鲁迅《<朝花夕拾>后记》:“好在我并非画家,虽然太不高明,读者也许不至于嗔责罢。”嗔责[chēnzé]因气愤而责怪。《三国演义.第三四回》:「刘荆州并无嗔责之意,外人之言,未可轻信。」
网友释义嗔责,汉语词汇。拼音:chēnzé释义:对人不满而加以责怪。
汉语大词典对人不满而加以责怪。元曾瑞《留鞋记》第二折:“不知今夜怎生这等耳热眼跳也,敢是母亲行有些嗔责。”《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老丈既不嗔责,就请老丈同到令婿家里去一见便是。”鲁迅《〈朝花夕拾〉后记》:“好在我并非画家,虽然太不高明,读者也许不至于嗔责罢。”
国语辞典因气愤而责怪。嗔责[chēnzé]⒈因气愤而责怪。引《三国演义·第三四回》:「刘荆州并无嗔责之意,外人之言,未可轻信。」
辞典修订版因气愤而责怪。《三国演义.第三四回》:「刘荆州并无嗔责之意,外人之言,未可轻信。」
其他释义1.对人不满而加以责怪。
嗔责造句
1.东汉初年有个大隐士叫严光,与刘秀同窗,刘秀慕其才华,有意请他辅佐,便把他请到洛阳,与其同榻而眠,严光夜则以足加帝腹上,刘秀不加嗔责。
2.嘴里嗔责不已,小身子却是软软地趴伏下去,任那流氓啃食吮咂……
3.律师欲做无罪辩护也不应受嗔责。
4.一旁的李晨虽然嘴上嗔责范冰冰把给孩子的糖“都”吃光了,但却仍然体贴地帮冰冰扔糖纸,又把口袋里的糖果全部给了她,宠爱意味十足。
5.记忆中哥哥和弟弟在父亲面前是很少说笑的,而我则常常敢在父亲面前撒娇,说一些混话,而父亲总是微微地一笑,轻轻地嗔责。
嗔的拼音:chēn(ㄔㄣ)
⒈ 怒,生气:嗔怒。嗔喝(hè ㄏㄜˋ )。嗔诟。嗔斥。嗔睨。
⒉ 对人不满,怪罪:嗔着。嗔怪。嗔责。
嗔字UNICODE编码U+55D4,10进制: 21972,UTF-32: 000055D4,UTF-8: E5 97 94。
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嗔字收录于 现通表 。
謓㥲
be angry
形声:从口、真声
be angry at, scold, rebuke
详细解释◎ 嗔的拼音: chēn
〈词性:动〉
(1) (形声。从口,真声。本义:发怒;生气)
(2) 同本义。也作“謓” [get angry]
謓,恚也。——《说文》
(3) 字亦作嗔。又如:嗔怒(生气;发怒);嗔怪(生气怪罪)
(4) 责怪;埋怨 [blame;complain]。如:嗔道(怪道;怪不得);嗔色(不满的脸色)
(5) 用同“謓”。睁大眼睛 [stare angrily]。如:嗔目
嗔怪
◎ 嗔的拼音: tián
〈词性:形〉
(1) (形声。从口,真声。本义:盛大。同“阗”) 同“阗”。盛大 [grand]
嗔,盛气也。从口,真声。——《说文》
盛气颠(嗔)实。——《礼记·玉藻》
(2) 另见 chēn
责(責)的拼音:zé(ㄗㄜˊ)
⒈ 责任,分(fèn)内应做的事:责任。尽责。负责。职责。专责。责无旁贷。
⒉ 要求:责求。责令。责成。
⒊ 指摘过失:求全责备。责怪。斥责。责罚。谴责。
⒋ 质问,诘(jié)问:责问。责难。责让。
⒌ 旧指为了惩罚而打:鞭责。杖责。
责的拼音:zhài(ㄓㄞˋ)
⒈ 古同“债”。
责字UNICODE编码U+8D23,10进制: 36131,UTF-32: 00008D23,UTF-8: E8 B4 A3。
责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责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責㥽
blame、demand、duty、punish、repove、require、responsibility
形声:下形上(cì)声
one's responsibility, duty
详细解释◎ 责的拼音:
責 zé
〈词性:动〉
(1) (形声。小篆字形。从贝,朿( cì )声。( zhài )本义:债款,债务)
(2) 索取(财物) [ask for;demand]
责,求也。——《说文》
往责于东邑。——《吕氏春秋·慎行论》
责之里正。——《聊斋志异·促织》
责一头。
以塞官责。
(3) 又如:责偿(索取赔偿);责货(索贿);责诺(求取他人的许诺);责义(以合乎礼义要求别人);责债(索债);责赂(索求财物)
(4) 责备 [reproach;blame;reprove]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书·泰誓》
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史记·项羽本纪》
无责也。——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叱责(大声呵叱责备);呵责(呵斥);苛责(过严地责备);责嚷(责备;训斥);责劝(责备并规劝);责黜(责备和贬黜);谴责(严加申斥);责让(责备、谴责);贬责(指出过失,加以批评;责备)
(6) 惩罚 [punish]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聊斋志异·促织》
崇患太祖慵惰不作业,数加笞责。——《新五代史·梁家人传》
(7) 又如:笞责;责惩(责罚惩处);责知(责罚包庇罪人、知情不言者);责杖(以杖刑责罚)
(8) 诘问 [question closely;interrogate]
收奴婢十余人去,责以杀婢事。——《汉书·赵严韩张两王传》
(9) 又如:责诘(责问);责究(责问追究)
(10) 责令;要求 [order;demand]
今释其所有,责其所无。——《盐铁论·本议》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赦罪责功。——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责己也重以周。——唐· 韩愈《原毁》
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史记·李将军列传》
责成人之道。——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11) 又如:责报(让人报答;图报);责办(责成办理);责买(责成购买)
◎ 责的拼音:
責 zé
〈词性:名〉
(1) 责任,差使 [duty;responsibility]
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史记·项羽本纪》
主道者,使人臣有必言之责,又有不言之责。——《韩非子》
救护之责。——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专责(专门担负的某项责任);权责(权力和责任);负责(担负责任);卸责(推卸责任);职责(职务和责任);罪责(罪行的责任)
(3) 另见 zhài
责备、责成、责打、责罚、责怪、责令、责骂、责难、责任、责任心、责问、责无旁贷、责有攸归
◎ 责的拼音:
責 zhài
〈词性:名〉
(1) 欠别人的财物。后作“债”[debt]
听称责以傅别。——《周礼·小宰》。司农注:“称责,谓贷子。”
薄敛已责。——《左传·昭公二十年》
使无券契之责。——《管子·轻重乙》
博言负责数百万。——《汉书·淮阳宪王钦传》。注:“假贷人财物未偿者。”
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书·金滕》
宋多责赂于 郑。——《左传·桓公十三年》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战国策·齐策》
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汉书·高帝纪上》
(2) 另见 z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