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趾
【拼音】: bà zhǐ 【注音】: ㄅㄚˋㄓˇ 【结构】: 坝(左右结构)趾(左右结构) 【繁体】: 壩趾坝趾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坝趾bàzhǐ。(1)大坝下游面和坝基间的接触线。坝趾[bàzhǐ]⒈大坝下游面和坝基间的接触线。英damtoe;
基础解释大坝下游面和坝基间的接触线。
网络解释坝趾坝趾:[damtoe]大坝下游面和坝基间的接触线。
其他释义1.大坝下游面和坝基间的接触线。
坝趾造句
1.在混凝土重力坝有限元应力分析中,坝踵和坝趾的应力随网格剖分尺寸的减小而急剧增大。
2.针对该问题,提出局部等效应力方法,即对坝基面坝踵和坝趾局部区域进行局部等效处理,坝基面中间大部分区域仍采用有限元计算。
3.为了对其锚固进行研究,进一步阐述基于变形加固理论的高拱坝坝趾锚固机制。
4.试验结果表明:护坦减轻了下游纵向围堰左侧坝趾处的回流淘刷,隔流墩明显减轻了防冲墙附近河床的冲刷,确保了坝基和下游纵向围堰的安全。
5.结果显示新山水库坝趾排水之来源除原水库渗漏水外,依季节气候特徵而另有来自雨水或观测井内水体之额外来源。
6.高拱坝坝趾区域是加固设计的重点关注区域。
7.该项技术已应用于万安溪和芹山两座面板坝趾板工程,并取得了初步成功。
8.结果表明,坝基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坝踵裂缝的延伸和坝趾附近基岩剪切屈服区的扩展。
9.结果表明拱坝的局部化最先出现在下游坝踵和上游坝趾,但其最终破坏形态与坝体型有关。
10.研究结果表明,变形加固理论为坝趾锚固分析和评价,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分析方法。
坝(壩)的拼音:bà(ㄅㄚˋ)
⒈ 截住河流的构筑物:拦河坝。堤坝。
⒉ 河工险要处、巩固堤防的构筑物。
⒊ 平地(多用于地名):雁门坝(在中国四川省)。
⒋ 方言,沙滩,沙洲。
坝字UNICODE编码U+575D,10进制: 22365,UTF-32: 0000575D,UTF-8: E5 9D 9D。
坝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坝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壩垻䃻
dam、embankment
形声:从土、贝声
embankment; dam
详细解释◎ 坝的拼音:
壩 bà
〈词性:名〉
(1) (形声。从土,霸声。本义:堤坝)
(2) 截河拦水的堤堰。堤坝 [dam]
其河自西坝至东坝十六里有余。——单锷《吴中水利书》
(3) 又如:丁坝;坝埽;顺坝
(4) 堤岸 [dyke;embankment]。如:坝田(堤岸旁边的田地);坝地(在山沟里打坝,拦流土而淤成的农田)
(5) 平地 [flatland;plain]
君家水茄白银色,殊胜坝里紫彭亨。——黄庭坚《谢杨履道》
(6) 又如:坝子(中国西南地区称平地或平原);坪坝;晒坝
坝基、坝埽、坝趾
趾的拼音:zhǐ(ㄓˇ)
⒈ 脚:趾高气扬。
⒉ 脚指头:趾骨。趾甲。
⒊ 踪迹:“庶追芳趾”。
⒋ 古同“址”。
趾字UNICODE编码U+8DBE,10进制: 36286,UTF-32: 00008DBE,UTF-8: E8 B6 BE。
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趾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止阯䟖
toe
形声:从足、止声
toe; tracks, footprints
详细解释◎ 趾的拼音: zhǐ
〈词性:名〉
(1) (形声。从足,止声。古所谓趾,指足,不指脚趾。脚指叫做指,趾是“止”的后起字。本义:脚)
(2) 同本义 [foot]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诗·豳风·七月》
贲其趾。——《易·贲卦》
屦校灭趾。——《易·噬嗑卦》
麟之趾。——《诗·周南·麟之趾》
今君若步玉趾。——《左传·昭公七年》
足趾之所不蹈。——左思《吴都赋》。 王力注:“足趾是同义词连用,‘趾’不是足指。”
(3) 又如:趾股(腿脚);趾踵(脚);趾踵相接(形容人数之多);趾爪(脚爪)
(4) 脚指头 [toe]
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如:脚趾(脚前端的分支);鹅鸭之类趾间有蹼;趾绊(本屐上的趾袢儿);趾趾(足尖轻轻着地行走的声音)
(6) 支撑器物的脚 [leg]
鼎颠趾。——《易·鼎》
(7) 通“址”。基址[foundation]
略基趾。——《左传·宣公十一年》
亭亭峻趾。——左思《魏都赋》
去上西山趾。——阮籍《咏怀》
趾高气扬、趾骨、趾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