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大全

奔丧的拼音_bēn sāng是什么意思

奔丧

【拼音】: bēn sāng 【注音】: ㄅㄣㄙㄤ 【词性】: 动词。 【结构】: 奔(上下结构)丧(上下结构) 【简体】: 奔丧 【繁体】: 奔喪

奔丧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奔丧bēnsāng。(1)从外地赶回去参加或料理亲属的丧事。奔丧[bēnsāng]⒈从外地赶回去参加或料理亲属的丧事。英hastenhomeforthefuneralofaparentorgrandparent;

基础解释(动)从外地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引证解释⒈古代凡闻君、亲、尊长之丧,从外地赶往吊唁或料理丧事均称“奔丧”。引《礼记》有《奔丧》篇,孔颖达疏:“案郑《目録》云,名曰《奔丧》者,以其居他国,闻丧奔归之礼。”《左传·襄公十五年》:“冬,晋悼公卒,遂不克会。郑公孙夏如晋奔丧。”汉班固《白虎通·丧服》:“诸侯有亲丧,闻天子崩奔丧者何?”《后汉书·桓荣传》:“﹝桓荣﹞事博士九江朱普……会朱普卒,荣奔丧九江,负土成坟。”⒉多用于亲丧。《明史·刘宗周传》:“母卒于家。引宗周奔丧,为堊室中门外,日哭泣其中。”郭沫若《残春》:“他因为死了父亲,要回去奔丧。”

网络解释奔丧(汉语词语)奔丧,汉语词汇,

综合释义《礼记》有《奔丧》篇,孔颖达疏:“案郑《目録》云,名曰《奔丧》者,以其居他国,闻丧奔归之礼。”古代凡闻君、亲、尊长之丧,从外地赶往吊唁或料理丧事均称“奔丧”。《左传·襄公十五年》:“冬,晋悼公卒,遂不克会。郑公孙夏如晋奔丧。”汉班固《白虎通·丧服》:“诸侯有亲丧,闻天子崩奔丧者何?”《后汉书·桓荣传》:“﹝桓荣﹞事博士九江朱普……会朱普卒,荣奔丧九江,负土成坟。”多用于亲丧。《明史·刘宗周传》:“母卒于家。宗周奔丧,为堊室中门外,日哭泣其中。”郭沫若《残春》:“他因为死了父亲,要回去奔丧。”

网友释义从外地急忙赶回去处理长辈亲属的丧事。汉族丧礼仪式之一。即居他处闻丧归,并服丧。后鑫指奔亲丧。

汉语大词典(1).《礼记》有《奔丧》篇,孔颖达疏:“案郑《目录》云,名曰《奔丧》者,以其居他国,闻丧奔归之礼。”古代凡闻君、亲、尊长之丧,从外地赶往吊唁或料理丧事均称“奔丧”。《左传·襄公十五年》:“冬,晋悼公卒,遂不克会。郑公孙夏如晋奔丧。”汉班固《白虎通·丧服》:“诸侯有亲丧,闻天子崩奔丧者何?”《后汉书·桓荣传》:“﹝桓荣﹞事博士九江朱普……会朱普卒,荣奔丧九江,负土成坟。”(2).多用于亲丧。《明史·刘宗周传》:“母卒于家。宗周奔丧,为垩室中门外,日哭泣其中。”郭沫若《残春》:“他因为死了父亲,要回去奔丧。”

国语辞典从异乡奔赴亲丧。奔丧[bēnsāng]⒈从异乡奔赴亲丧。引《左传·襄公十五年》:「郑公孙夏,如晋奔丧,子?送葬。」反报喜⒉《礼记》篇名。记闻丧奔归之礼。英语hastenhomeforthefuneralofaparentorgrandparent法语revenirenhâtechezsoipourlesfunéraillesdesonpèreoudesamère

辞典修订版从异乡奔赴亲丧。《左传.襄公十五年》:「郑公孙夏,如晋奔丧,子蟜送葬。」《礼记》篇名。记闻丧奔归之礼。

辞典简编版返乡料理亲人丧事。 【造句】一听到父亲的噩耗,他立即从美国赶回来奔丧。

英语bereavement leave

其他释义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奔丧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吊唁 出殡 悼念 哭丧

反义词 报喜

奔丧造句

1.赵倨想起来了,原任御史中丞张升益上月因为父亡回乡奔丧,按照朝廷规定,官员父母亡故,必须守制三年,称为丁忧。

2.我跟父亲回家乡奔丧。

3.中间只回去过一次,但由于是奔丧,时间比较仓促,没能与儿时的伙伴见上一面。

4.她穿越回去时,正巧赶上十四爷回京奔丧。

5.前几天,我外公去世了,回来奔丧的。

6.去苏府奔丧,还是我一个人去吧,毕竟这就是我一个人的事。

7.从简牍材料来看,秦汉子女法律上的孝亲责任主要表现在供养其亲、奔丧居丧、追孝父祖。

8.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

9.从下水道穿越到南朝齐的顾宁杭,遇见回京奔丧的萧衍。

10.洪述祖在狱中时曾有遗命,嘱死后棺木不得逾百元,着僧服为殓,归葬于常州五奎桥祖坟,并嘱长子洪深不必弃学回国奔丧。

关于奔丧的诗词

《李孝女·奔丧脱贼手》 《悼亡·长夏奔丧暑压船》

奔丧的单词

bereavement leave

奔的意思

  拼音  bēn bèn   注音  ㄅㄣ ㄅㄣˋ   
简体部首  大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繁体部首  大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DFAJ  仓颉  KJT  郑码  GDEE  四角  40444  结构  上下电码  1149  区位  1728  统一码  5954  笔顺  一ノ丶一丨一ノ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奔的拼音:bēn(ㄅㄣ)  

⒈ 急走,跑:奔跑。奔驰。奔突(横冲直撞;奔驰)。奔流。奔腾。奔忙。奔波(劳苦奔走)。奔放(疾驰。喻气势雄伟,不受拘束)。私奔(女子私自投奔所爱的人,或跟他一起逃走)。

其他字义

奔的拼音:bèn(ㄅㄣˋ)  

⒈ 直往,趋向:投奔。奔东走。他都奔六十了(将近六十岁)。

⒉ 为某种目的而尽力去做:奔命。

统一码

奔字UNICODE编码U+5954,10进制: 22868,UTF-32: 00005954,UTF-8: E5 A5 94。

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奔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倴渀犇逩

汉英互译

run、rush、flee

造字法

会意:从大、从卉

English

run fast, flee; rush about; ru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奔的拼音: bēn  

〈词性:动〉

(1)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从“大”(人),象人挥动双手,下面从“止”(趾),而且是三个“止”,表示快跑。本义:快跑)

(2) 同本义 [run quickly]

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尔雅·释宫》

将奔走之。——《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注:“犹赴趣也。”

弗迓克奔。——《书·牧誓》

猛浪若奔。——吴均《与朱元思书》

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东奔西跑;奔冲(奔驰,猛冲);奔走呼号(一面奔跑,一面叫喊);奔马;奔驹;奔丧(父母丧,儿女由外地赶回安葬守丧)

(4) 逃跑,逃亡 [flee]

大奔曰败。——《左传·庄公十一年》

得间奔真州。——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5) 又如:奔沮(逃亡);奔迸(逃散);奔溃(败逃)

(6) 私奔,中国古代女子没有通过正当礼节而私去与男子结合 [marry without the preliminary formalities]

奔者为妾。——《内记·内则》

奔者不禁。——《周礼·媒氏》

文君夜亡奔 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7) 又如:奔女(私奔之女)

词性变化

奔的拼音: bēn  

〈词性:形〉

(1) 急速 [rapid]

(2) 又如:奔流(流得很急);奔湍(急速的水流);奔泻

(3) 另见 bèn  

常用词组

奔命、奔头儿

  拼音  sāng sàng   注音  ㄙㄤ ㄙㄤˋ   繁体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FUEU  仓颉  GCV  郑码  EDUH  四角  40732  结构  上下电码  0828  区位  4105  统一码  4E27  笔顺  一丨丶ノ一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丧(喪)的拼音:sāng(ㄙㄤ)  

⒈ 跟死了人有关的事:丧事。丧礼。丧亡。丧假(jià  )。丧乱。治丧。吊丧。

其他字义

丧(喪)的拼音:sàng(ㄙㄤˋ)  

⒈ 丢掉,失去:丧失。丧生。丧偶。丧胆。丧气(不吉利,倒霉。“气”读轻声)。颓丧(情绪低落,精神委靡)。懊丧。沮丧。丧权辱国。丧尽天良(良心全部失去了)。

统一码

丧字UNICODE编码U+4E27,10进制: 20007,UTF-32: 00004E27,UTF-8: E4 B8 A7。

丧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丧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喪䘮

汉英互译

funeral、lose、mourning

造字法

会意:表示哭已死去的人

English

mourning; mourn; funera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丧的拼音:

sāng  

〈词性:名〉

(1) 丧仪;丧事 [funeral ceremony]。在埋葬或火化前为死者举行的哀悼仪式。泛指丧事,人死后殓、奠殡、葬等事宜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秦则无礼。——《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又如:丧纪(丧事);丧宰(主持丧事的人);丧家(有丧事的人家);治丧(办理丧事);丧车(送葬者坐的车);丧制(治丧的礼制);丧庭(灵堂);丧器(丧事用器具);丧荒(指诸侯臣下的丧事及荒年)

(3) 人的尸体、骨殖 [corpse]

丧(灵柩;殡仪队)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明史·海瑞传》

(4) 又如:丧次(停灵治丧的地方);丧具(人死后所需的棺椁、衣被之类);丧柩(灵柩);丧灵(死尸;灵柩)

(5) 祸难 [misfortune]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 又如:丧氛(预兆死亡的云气);丧祸(丧乱);丧乱(死亡;祸乱)

词性变化

丧的拼音:

sāng  

〈词性:动〉

(1) 服丧,持丧 [be in mourning]

子上之母死而不丧。——《礼记·檀弓上》

(2) 又如:居丧;国丧;号丧(遭亲丧而哭泣致哀);丧人(居丧的人);丧居(丧家所在);丧食(礼制规定的居丧时的饮食);丧音(报丧的声音);丧冠(服丧时所戴的一种帽子);丧娶(在服丧期间婚娶);丧期(服丧的期限);丧帻(居丧时戴的头巾);丧幡(丧家挂白条旗)

(3) 悲悼;伤悼 [grieve over the death of]

狂夫乐之,贤者丧焉。——《商君书·更法》

(4) 另见 sàng;sang  

常用词组

丧棒、丧服、丧假、丧礼、丧门神、丧事、丧仪、丧葬、丧葬费、丧钟

基本词义

丧的拼音:

sàng  

〈词性: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2) 同本义 [forfeit;lose]

喪,亡也。——《说文》

东北丧朋。——《易·坤》。马注:“失也。”

受禄无丧。——《诗·大雅·皇矣》

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礼记·檀弓》

宣王既丧南国之师。——《国语·周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告子上》

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韩非子·五蠹》

(3) 又如:丧明(眼睛失明);丧检(丧失德行,失去检点);丧履(失去庇护);丧精(失神);丧心(心理反常;丧失理智);丧志(丧失心志);丧律(丧失军纪);丧师(失去民心);丧师辱国(军队损失,国家蒙受耻辱);丧资(失去财产)

(4) 死去 [die]

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5) 又如:丧躯(丧身);丧元(掉头颅);丧仆(亡身);丧身(丧命);丧没(灭亡,死亡);丧明之痛(丧子之痛);丧亲(父或母亡);丧室(妻室丧亡);丧家子(丧失其家无所依存的人)

(6) 灭亡;失败 [perish]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丧师(战败);丧国之社(国家灭亡,无人祭祀的宗庙);丧师(战败而损失军队);丧陷(失陷);丧败(因失败而受损失)

(8) 逃亡;流亡 [escape]。如:丧人(逃亡到他国的人);丧物(耗竭财物)

(9) 忘记,忘掉 [forget]

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庄子》

(10) 灰心丧气 [be discouraged]。如:丧惘(怅惘失神);丧沮(灰心失望);丧门(丧家之门。或称恶人或使人倒霉的人)

(11) 另见 sāng;sang  

成语首拼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