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嘎
【拼音】: bā gā 【注音】: ㄅㄚㄍㄚ 【结构】: 巴(独体结构)嘎(左右结构)巴嘎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蒙语,'队'的意思。清代旗以下的基层单位,一称'什户'。解放后,内蒙古自治区在牧区仍采用这一习惯上的称谓,作为乡一级政权机关。年后,'巴嘎'相当于自然村。
基础解释蒙语,/'队/'的意思。清代旗以下的基层单位,一称/'什户/'。解放后,内蒙古自治区在牧区仍采用这一习惯上的称谓,作为乡一级政权机关。年后,/'巴嘎/'相当于自然村。
引证解释⒈蒙语,“队”的意思。清代旗以下的基层单位,一称“什户”。解放后,内蒙古自治区在牧区仍采用这一习惯上的称谓,作为乡一级政权机关。1954年后,“巴嘎”相当于自然村。
网络解释巴嘎巴嘎是日语中“马鹿”一词的音译,笨脑袋的意思经常被国人翻译成混蛋。
综合释义蒙语,“队”的意思。清代旗以下的基层单位,一称“什户”。解放后,内蒙古自治区在牧区仍采用这一习惯上的称谓,作为乡一级政权机关。1954年后,“巴嘎”相当于自然村。巴嘎[bāgā]卢卡(Lucca)北方塞尔齐欧河谷中最吸引人的城镇就是巴嘎,同时它也是到伽法格那纳地区旅游的较好落脚处。
汉语大词典蒙语,“队”的意思。清代旗以下的基层单位,一称“什户”。解放后,内蒙古自治区在牧区仍采用这一习惯上的称谓,作为乡一级政权机关。1954年后,“巴嘎”相当于自然村。
其他释义1.蒙语,'队'的意思。清代旗以下的基层单位,一称'什户'。解放后,内蒙古自治区在牧区仍采用这一习惯上的称谓,作为乡一级政权机关。1954年后,'巴嘎'相当于自然村。
巴嘎造句
1.钱二婶的话嘎巴嘎巴,一点不让步,我被气得张口结舌,毫无招架的能力。
2.阿巴嘎旗、东乌珠穆沁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市等地均出现狼群袭击牧民羊群事件,牧户损失惨重。
3.我们契丹人各个都是好汉,连酒都喝不得,还算英雄么,难道大哥这神豹队徒有其名,却都是些不善酒的巴嘎亚?
4.关东军的内蒙工作早在板垣征四郎出任关东军副参谋长之前就已经展开,并先后在乌珠穆沁右旗、阿巴嘎旗建立了特务机关。
5.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把促进充分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圆满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的就业再就业任务。
6.锡林郭勒盟边防支队阿巴嘎旗边防大队大队长常宏说。
7.吃过饭,在当地的气象局了解了最新的天气动向,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好行装,奔赴阿巴嘎旗。
8.嗯,日语我确实会,比如我知道巴嘎雅路、米西米西、花姑娘、亚美爹、一酷!
9.乐小天一边对陈源和卫凤娇狂喜地喊着,一边抓着一个拳头大的紫色果子狠狠地啃了一大口,嘎巴嘎巴地嚼着果肉,那张黑黪黪的小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10.流动沙丘向半流动沙丘过度的主要植物为差巴嘎蒿、小黄柳和沙蓼。
巴的拼音:bā(ㄅㄚ)
⒈ 粘结着的东西:泥巴。锅巴。
⒉ 粘贴,依附在别的东西上:饭巴锅了。巴结别人。
⒊ 贴近: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⒋ 盼,期望:巴望。
⒌ 张开:巴着眼睛。
⒍ 古国名,在今中国四川省东部。
⒎ 中国四川省东部,泛指四川:巴蜀。巴山蜀水。
⒏ 词尾,读轻声:尾巴。嘴巴。
⒐ 大蛇:巴蛇(传说中能吞大象的蛇)。
⒑ 气压的压强单位。
⒒ 压强单位。
⒓ 姓。
巴字UNICODE编码U+5DF4,10进制: 24052,UTF-32: 00005DF4,UTF-8: E5 B7 B4。
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巴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㿬笆
bar、be close to、cling to、hope earnestly
象形
greatly desire, anxiously hope
详细解释◎ 巴的拼音: bā
〈词性:名〉
(1)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2)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big snake]
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说文》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
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
(3) 因加热、干燥或粘结而成的东西 [crust]。如:盐巴;泥巴;锅巴
(4) 古族名;古代国名,辖境在今四川省东部 [Ba]
西南有巴国。——《山海经·海内经》。注:“今三巴是。”
巴人以比翼鸟。——《周书·王会》
秦西有巴戎。——《荀子·彊国》。注:“巴在西南,戎在西,皆隶属。”
(5) 古时这里出产巴蛇,因此周朝分封在该地区的诸侯国叫“巴子国”。秦惠文王灭巴后,改置巴、蜀、汉中三郡
(6) 压强的单位,等于10 5 帕,或10 5 牛顿/米 2 ,或10 6 达因/厘米 2 (0.986923标准大气压) [bar]
◎ 巴的拼音: bā
〈词性:动〉
(1) 盼,期待着愿望的实现 [wait anxiously]
暗潮巴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过沙头》
(2) 又如:巴得(盼望)
(3) 紧紧贴在 [cling to]。如:爬山虎巴在墙上
(4) 粘结在…上 [stick to]。如:粥巴锅了
(5) 靠近;贴近 [be close to]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怎生是好?——元· 王晔《桃花女》
我只道是谁,巴着窗户眼儿一瞧,原来宝妹妹坐在炕沿上。——《红楼梦》
(6) 爬,攀登 [climb]。如:巴山虎(爬山虎);巴山越(度)岭(爬山越岭)
(7) 助词。用作后缀。如:尾巴;干巴
巴巴结结、巴比伦、巴不得、巴斗、巴尔扎克、巴结、巴山、巴斯德、巴士、巴头探脑、巴望、巴掌、巴子
嘎的拼音:gā(ㄍㄚ)
⒈ 〔嘎嘎〕象声词,形容鸭子,大雁等的叫声。
⒉ 象声词,形容短促而响亮的声音:汽车嘎的一声刹住了。
嘎的拼音:gá(ㄍㄚˊ)
⒈ 同“尜”。
嘎的拼音:gǎ(ㄍㄚˇ)
⒈ 乖僻,脾气不好。
⒉ 调(tiáo )皮。
嘎字UNICODE编码U+560E,10进制: 22030,UTF-32: 0000560E,UTF-8: E5 98 8E。
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嘎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嘠
形声:从口、戛声
sound of laughter; bad, malevolent
详细解释◎ 嘎的拼音:
嘎 gā
<象>
(1) (形声。从口,戛( jiá )声。象声词) 形容短促而响亮的声音 [screech]。如:嘎支;嘎嘎笑声;鸭叫声;嘎杂子(蛮不讲理的人)
(2) 另见 gá;gǎ
嘎巴、嘎巴、嘎噔、嘎嘎、嘎啦、嘎然、嘎渣儿、嘎吱
◎ 嘎的拼音:
嘠 gǎ
〈词性:形〉
(1) 儿童聪明乖巧而调皮的。常含有喜爱的意味 [naughty]。如:又淘又嘎又皮的小孩
(2) 脾气坏,乖僻 [eccentric]。也写作“玍”。如:嘎小子;嘎子;嘎家伙
◎ 嘎的拼音: gǎ
〈词性:动〉
(1) 卡。夹在中间 [check]
似鳔胶粘住口角,似鱼刺嘎了喉咙。——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又如:鱼刺嘎了喉咙
(2) 另见 gā;gá
嘎七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