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氐
【拼音】: bā dī 【结构】: 巴(独体结构)氐(独体结构)巴氐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氐人的一支。东汉末,自巴西(治今四川阆中县)﹑宕渠(治今四川渠县东北)郡北徙于汉中杨车板,号为杨车巴。魏武帝时,首领李虎率族众500余户附魏,受封将军,并将族众尽迁略阳北(今甘肃秦安县东南),遂号为巴氐。西晋元康(公元291-299年)年间,关西连年饥馑,族人又大量流入四川。首领李特乘机拥兵割据,于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建立成汉政权,为十六国之一。后渐与当地汉族融合。巴氐[bādī]⒈氐人的一支。东汉末,自巴西(治今四川阆中县)、宕渠(治今四川渠县东北)郡北徙于汉中杨车板,号为杨车巴。魏武帝时,首领李虎率族众500余户附魏,受封将军,并将族众尽迁略阳北(今甘肃秦安县东南),遂号为巴氐。西晋元康(公元291-299年)年间,关西连年饥馑,族人又大量流入四川。首领李特乘机拥兵割据,于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建立成汉政权,为十六国之一。后渐与当地汉族融合。
引证解释⒈氐人的一支。东汉末,自巴西(治今四川阆中县)、宕渠(治今四川渠县东北)郡北徙于汉中杨车板,号为杨车巴。魏武帝时,首领李虎率族众500余户附魏,受封将军,并将族众尽迁略阳北(今甘肃秦安县东南),遂号为巴氐。西晋元康(公元291-299年)年间,关西连年饥馑,族人又大量流入四川。首领李特乘机拥兵割据,于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建立成汉政权,为十六国之一。后渐与当地汉族融合。
网络解释巴氐巴氐是氐族的一个分支。氐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民族,从先秦至南北朝,氐族分布在今甘肃、陕西、四川等省的交界处,大部分集中于陇南地区。关于氐族的起源主要有两种:一说氐、羌同源而异流;另一说氐、羌虽自古关系密切,然而从来都是两个不同民族。
汉语大词典氐人的一支。东汉末,自巴西(治今四川阆中县)、宕渠(治今四川渠县东北)郡北徙于汉中杨车板,号为杨车巴。魏武帝时,首领李虎率族众500余户附魏,受封将军,并将族众尽迁略阳北(今甘肃秦安县东南),遂号为巴氐。西晋元康(公元291-299年)年间,关西连年饥馑,族人又大量流入四川。首领李特乘机拥兵割据,于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建立成汉政权,为十六国之一。后渐与当地汉族融合。
其他释义1.氐人的一支。东汉末,自巴西(治今四川阆中县)﹑宕渠(治今四川渠县东北)郡北徙于汉中杨车板,号为杨车巴。魏武帝时,首领李虎率族众500余户附魏,受封将军,并将族众尽迁略阳北(今甘肃秦安县东南),遂号为巴氐。西晋元康(公元291-299年)年间,关西连年饥馑,族人又大量流入四川。首领李特乘机拥兵割据,于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建立成汉政权,为十六国之一。后渐与当地汉族融合。
巴的拼音:bā(ㄅㄚ)
⒈ 粘结着的东西:泥巴。锅巴。
⒉ 粘贴,依附在别的东西上:饭巴锅了。巴结别人。
⒊ 贴近: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⒋ 盼,期望:巴望。
⒌ 张开:巴着眼睛。
⒍ 古国名,在今中国四川省东部。
⒎ 中国四川省东部,泛指四川:巴蜀。巴山蜀水。
⒏ 词尾,读轻声:尾巴。嘴巴。
⒐ 大蛇:巴蛇(传说中能吞大象的蛇)。
⒑ 气压的压强单位。
⒒ 压强单位。
⒓ 姓。
巴字UNICODE编码U+5DF4,10进制: 24052,UTF-32: 00005DF4,UTF-8: E5 B7 B4。
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巴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㿬笆
bar、be close to、cling to、hope earnestly
象形
greatly desire, anxiously hope
详细解释◎ 巴的拼音: bā
〈词性:名〉
(1)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2)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big snake]
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说文》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
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
(3) 因加热、干燥或粘结而成的东西 [crust]。如:盐巴;泥巴;锅巴
(4) 古族名;古代国名,辖境在今四川省东部 [Ba]
西南有巴国。——《山海经·海内经》。注:“今三巴是。”
巴人以比翼鸟。——《周书·王会》
秦西有巴戎。——《荀子·彊国》。注:“巴在西南,戎在西,皆隶属。”
(5) 古时这里出产巴蛇,因此周朝分封在该地区的诸侯国叫“巴子国”。秦惠文王灭巴后,改置巴、蜀、汉中三郡
(6) 压强的单位,等于10 5 帕,或10 5 牛顿/米 2 ,或10 6 达因/厘米 2 (0.986923标准大气压) [bar]
◎ 巴的拼音: bā
〈词性:动〉
(1) 盼,期待着愿望的实现 [wait anxiously]
暗潮巴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过沙头》
(2) 又如:巴得(盼望)
(3) 紧紧贴在 [cling to]。如:爬山虎巴在墙上
(4) 粘结在…上 [stick to]。如:粥巴锅了
(5) 靠近;贴近 [be close to]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怎生是好?——元· 王晔《桃花女》
我只道是谁,巴着窗户眼儿一瞧,原来宝妹妹坐在炕沿上。——《红楼梦》
(6) 爬,攀登 [climb]。如:巴山虎(爬山虎);巴山越(度)岭(爬山越岭)
(7) 助词。用作后缀。如:尾巴;干巴
巴巴结结、巴比伦、巴不得、巴斗、巴尔扎克、巴结、巴山、巴斯德、巴士、巴头探脑、巴望、巴掌、巴子
氐的拼音:dī(ㄉ一)
⒈ 中国古代民族,居住在今西北一带,东晋时建立过前秦、后凉。
⒉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氐的拼音:dǐ(ㄉ一ˇ)
⒈ 根本。
氐字UNICODE编码U+6C10,10进制: 27664,UTF-32: 00006C10,UTF-8: E6 B0 90。
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氐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低抵柢
会意
name of an ancient tribe
详细解释◎ 氐的拼音: dī
〈词性:动〉
低,低下。后作“低”。头向下垂 [low]
封君皆氐首仰给焉。——《汉书·食货志下》。师古曰:“氐首,犹俯首也。”
◎ 氐的拼音: dī
〈词性:形〉
低;低廉 [low]。如:氐贱(即低贱)
◎ 氐的拼音: dī
〈词性:名〉
(1) 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 [Di nationality in ancient China],居住在今西北一带,东晋时建立过前秦(在今黄河流域)、后凉(在今西北)
自彼氐羌。——《诗·商颂·殷武》
(2) 星名 [a star name],二十八宿之一。氐宿,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三宿。有星四颗。也称“天根”
(3) 另见 dǐ
◎ 氐的拼音: dǐ
〈词性:名〉
根本 [base]
尹氏大师,维 周之氐。——《诗·小雅·节南山》
氐,本也。——《说文》。按,柢之古文。蔓根曰根,直根曰氐。
氐,柢也。——《广雅·释言》
固其氐也。——《太玄卷六坚》。注:“氐,本根也。”
◎ 氐的拼音: dǐ
〈词性:动〉
(1) 至,抵达。后作“抵” [arrive]
氐者言万物皆至也。——《史记·律书》
(2) 停止 [stop]
进不氐,立不让。——《马王堆汉墓帛书》
(3) 另见 d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