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
【拼音】: bā yú 【注音】: ㄅㄚㄩˊ 【结构】: 巴(独体结构)渝(左右结构)巴渝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1.古曲调名。即巴渝歌。2.巴渝,蜀古地名。用以借指巴渝舞。巴渝[bāyú]⒈巴渝,蜀古地名。用以借指巴渝舞。⒉古曲调名。即巴渝歌。
引证解释⒈巴渝,蜀古地名。用以借指巴渝舞。参见“巴渝舞”。引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巴渝宋蔡,淮南《干遮》,文成、颠歌,族居递奏,金鼓迭起,鏗鎗闛鞈,洞心骇耳。”《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作“巴俞”。颜师古注:“巴俞之人刚勇好舞,初高祖用之,克平三秦,美其功力,后使乐府习之,因名《巴俞舞》也。”⒉古曲调名。即巴渝歌。引唐虞世南《门有车马客》诗:“危弦促柱奏《巴渝》,遗簪堕珥解罗繻。”宋王灼《碧鸡漫志》:“至唐武后时,旧曲存者,如《白雪》、《公莫》、《巴渝》、《白苧》、《子夜》、《团扇》……等六十三曲。”
网络解释巴渝巴渝是重庆的简称。商周时期巴国国都驻地江州如今重庆江北区,秦时称巴郡,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隋时,嘉陵江称渝水,因渝水绕城,故重庆简称“渝”。
综合释义巴渝,蜀古地名。用以借指巴渝舞。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巴渝宋蔡,淮南《干遮》,文成、颠歌,族居递奏,金鼓迭起,鏗鎗闛鞈,洞心骇耳。”《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作“巴俞”。颜师古注:“巴俞之人刚勇好舞,初高祖用之,克平三秦,美其功力,后使乐府习之,因名《巴俞舞》也。”参见“巴渝舞”。古曲调名。即巴渝歌。唐虞世南《门有车马客》诗:“危弦促柱奏《巴渝》,遗簪堕珥解罗繻。”宋王灼《碧鸡漫志》:“至唐武后时,旧曲存者,如《白雪》、《公莫》、《巴渝》、《白苧》、《子夜》、《团扇》……等六十三曲。”
网友释义《汉语名词动用中的句法机制研究》是201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汉语大词典(1).巴渝,蜀古地名。用以借指巴渝舞。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巴渝宋蔡,淮南《干遮》,文成、颠歌,族居递奏,金鼓迭起,铿鎗闛鞈,洞心骇耳。”《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作“巴俞”。颜师古注:“巴俞之人刚勇好舞,初高祖用之,克平三秦,美其功力,后使乐府习之,因名《巴俞舞》也。”参见“巴渝舞”。(2).古曲调名。即巴渝歌。唐虞世南《门有车马客》诗:“危弦促柱奏《巴渝》,遗簪堕珥解罗繻。”宋王灼《碧鸡漫志》:“至唐武后时,旧曲存者,如《白雪》、《公莫》、《巴渝》、《白苧》、《子夜》、《团扇》……等六十三曲。”
其他释义1.巴渝,蜀古地名。用以借指巴渝舞。2.古曲调名。即巴渝歌。
巴渝造句
1.击鼓舞戈的巴渝舞,在阆中十分盛行,特别是每年春节前后,阆中古城跳巴渝舞、击八仙鼓的热闹场景随处可见。
2.因此阆中保留了许多原始的春节样本,诸如全国罕见的亮花鞋、春倌说春、张飞巡城、提灯会、巴渝舞、游百病等地方特色民俗。
3.旧时巴渝民间有“男不打三朝”的规矩,所以参加打三朝的客人都是女客,其中主要客人是孩子的外婆、舅娘、表嫂、表姐等。
4.《巴渝舞》和《竹枝歌》是賨人文化的代表作,这种瑰丽的艺术形式在千年宕渠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5.在以后的历史中,巴国的军队参加了武王伐纣的联盟军,成为前锋部队,戴着百兽面具,跳着“巴渝舞”冲锋陷阵,打败了殷商军队。
6.古代巴人战前必跳的“巴渝舞”,就是艺术化了的军事格斗技术,是武术从纯军事技术中脱颖而出的先声,也是后来巴渝武术的雏形。
7.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集整理,结合巴人在武当山地区的活动历史记载,我们对“巴渝舞”与武当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8.水稻田里,许多男女老少,正忙着栽秧,这时不知谁家的少妇竟唱起了牛剑故乡川东一带的民歌《巴渝歌》,牛剑感到特别地亲切。
9.其实,古代巴族能歌善舞,其歌舞内容主要是从“战舞”发展演变而成的巴渝舞,舞风刚劲有力,富有气势,极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10.考见这些文存,可见其与史统内容相异的文化特征,但这种相异正是巴渝文化把秦良玉作为巾帼英雄进行的认同与变异。
关于巴渝的诗词
《竹枝(一名巴渝辞)》 《浣溪沙·岁尽巴渝绿未凋》
巴的拼音:bā(ㄅㄚ)
⒈ 粘结着的东西:泥巴。锅巴。
⒉ 粘贴,依附在别的东西上:饭巴锅了。巴结别人。
⒊ 贴近: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⒋ 盼,期望:巴望。
⒌ 张开:巴着眼睛。
⒍ 古国名,在今中国四川省东部。
⒎ 中国四川省东部,泛指四川:巴蜀。巴山蜀水。
⒏ 词尾,读轻声:尾巴。嘴巴。
⒐ 大蛇:巴蛇(传说中能吞大象的蛇)。
⒑ 气压的压强单位。
⒒ 压强单位。
⒓ 姓。
巴字UNICODE编码U+5DF4,10进制: 24052,UTF-32: 00005DF4,UTF-8: E5 B7 B4。
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巴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㿬笆
bar、be close to、cling to、hope earnestly
象形
greatly desire, anxiously hope
详细解释◎ 巴的拼音: bā
〈词性:名〉
(1)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2)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big snake]
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说文》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
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
(3) 因加热、干燥或粘结而成的东西 [crust]。如:盐巴;泥巴;锅巴
(4) 古族名;古代国名,辖境在今四川省东部 [Ba]
西南有巴国。——《山海经·海内经》。注:“今三巴是。”
巴人以比翼鸟。——《周书·王会》
秦西有巴戎。——《荀子·彊国》。注:“巴在西南,戎在西,皆隶属。”
(5) 古时这里出产巴蛇,因此周朝分封在该地区的诸侯国叫“巴子国”。秦惠文王灭巴后,改置巴、蜀、汉中三郡
(6) 压强的单位,等于10 5 帕,或10 5 牛顿/米 2 ,或10 6 达因/厘米 2 (0.986923标准大气压) [bar]
◎ 巴的拼音: bā
〈词性:动〉
(1) 盼,期待着愿望的实现 [wait anxiously]
暗潮巴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过沙头》
(2) 又如:巴得(盼望)
(3) 紧紧贴在 [cling to]。如:爬山虎巴在墙上
(4) 粘结在…上 [stick to]。如:粥巴锅了
(5) 靠近;贴近 [be close to]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怎生是好?——元· 王晔《桃花女》
我只道是谁,巴着窗户眼儿一瞧,原来宝妹妹坐在炕沿上。——《红楼梦》
(6) 爬,攀登 [climb]。如:巴山虎(爬山虎);巴山越(度)岭(爬山越岭)
(7) 助词。用作后缀。如:尾巴;干巴
巴巴结结、巴比伦、巴不得、巴斗、巴尔扎克、巴结、巴山、巴斯德、巴士、巴头探脑、巴望、巴掌、巴子
渝的拼音:yú(ㄩˊ)
⒈ 改变,违背(多指感情或态度):忠贞不渝。生死不渝。
⒉ 中国重庆直辖市的别称。因为重庆境内嘉陵江古称渝水,“渝”也作为重庆的简称沿用至今。
渝字UNICODE编码U+6E1D,10进制: 28189,UTF-32: 00006E1D,UTF-8: E6 B8 9D。
渝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渝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change
形声:从氵、俞声
详细解释◎ 渝的拼音: yú
〈词性:动〉
(1) (形声。从水,俞声。本义:水由净变污,引申为改变,变)
(2) 同本义 [(of one’s attitude or feeling )change]
渝,变污也。——《说文》
渝盟,无享国。——《左传·桓公元年》
彼其之子,舍命不渝。——《诗·郑风·羔裘》
明誓固在,不可渝也。——《宋史》
(3) 又如:渝涅(由白变黑。比喻更改初衷);渝移(变易);渝节(变节);渝变(变更,变化)
(4) 引申为违背 [violate]。如:渝言(食言,背弃前言);渝约(违约,失约);渝盟(背叛盟约)
(5) 泛滥 [overflow]
沸溃渝溢。——木华《海赋》
(6) 又如:渝溢(盈溢)
(7) 通“输” (shū )。通达 [understand]
弗震弗渝。——《国语·周语上》
渝食于野。——《墨子·非乐上》
其以先后智渝者也。——《管子·侈靡》
◎ 渝的拼音: Yú
〈词性:名〉
中国重庆市的别称 [another name for Chongqing]。因自隋至宋渝州治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