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谩
【拼音】: bā mán 【结构】: 巴(独体结构)谩(左右结构) 【简体】: 巴谩 【繁体】: 巴謾巴谩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1.亦作'巴谩'。2.古代博戏名。盛行于宋元。3.巴望赢钱。引申为爱财;诈骗牟利。巴谩[bāmàn]⒈见“巴镘”。
引证解释⒈见“巴鏝”。
汉语大词典见“巴镘”。《汉语大词典》:巴镘(巴镘) 拼音:bāmàn亦作“巴谩”。(1).古代博戏名。盛行于宋元。宋孙宗鉴《东皋杂录》:“今人掷钱为博者戏,以钱文面背分胜负,曰‘字’曰‘幕’。”镘,一作“谩”,又作“漫”,皆与“幕”通。幕,钱币的背面。(2).巴望赢钱。引申为爱财;诈骗牟利。《宣和遗事》前集:“一片心只待求食巴谩,两只手偏会拿云握雾。”元无名氏《一枝花·行乐》套曲:“也不怕弃旧怜新女嫌,也不怕爱钱巴镘娘严。”
国语辞典爱钱。参见「巴镘」条。巴谩[bāmàn]⒈爱钱。参见「巴镘」条。引《大宋宣和遗事·亨集》:「一片心只待求食巴谩,两只手偏会拿云握雾。」
辞典修订版爱钱。参见「巴镘」条。《大宋宣和遗事.亨集》:「一片心只待求食巴谩,两只手偏会拿云握雾。」
其他释义1.见'巴镘'。
巴的拼音:bā(ㄅㄚ)
⒈ 粘结着的东西:泥巴。锅巴。
⒉ 粘贴,依附在别的东西上:饭巴锅了。巴结别人。
⒊ 贴近: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⒋ 盼,期望:巴望。
⒌ 张开:巴着眼睛。
⒍ 古国名,在今中国四川省东部。
⒎ 中国四川省东部,泛指四川:巴蜀。巴山蜀水。
⒏ 词尾,读轻声:尾巴。嘴巴。
⒐ 大蛇:巴蛇(传说中能吞大象的蛇)。
⒑ 气压的压强单位。
⒒ 压强单位。
⒓ 姓。
巴字UNICODE编码U+5DF4,10进制: 24052,UTF-32: 00005DF4,UTF-8: E5 B7 B4。
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巴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㿬笆
bar、be close to、cling to、hope earnestly
象形
greatly desire, anxiously hope
详细解释◎ 巴的拼音: bā
〈词性:名〉
(1)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2)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big snake]
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说文》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
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
(3) 因加热、干燥或粘结而成的东西 [crust]。如:盐巴;泥巴;锅巴
(4) 古族名;古代国名,辖境在今四川省东部 [Ba]
西南有巴国。——《山海经·海内经》。注:“今三巴是。”
巴人以比翼鸟。——《周书·王会》
秦西有巴戎。——《荀子·彊国》。注:“巴在西南,戎在西,皆隶属。”
(5) 古时这里出产巴蛇,因此周朝分封在该地区的诸侯国叫“巴子国”。秦惠文王灭巴后,改置巴、蜀、汉中三郡
(6) 压强的单位,等于10 5 帕,或10 5 牛顿/米 2 ,或10 6 达因/厘米 2 (0.986923标准大气压) [bar]
◎ 巴的拼音: bā
〈词性:动〉
(1) 盼,期待着愿望的实现 [wait anxiously]
暗潮巴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过沙头》
(2) 又如:巴得(盼望)
(3) 紧紧贴在 [cling to]。如:爬山虎巴在墙上
(4) 粘结在…上 [stick to]。如:粥巴锅了
(5) 靠近;贴近 [be close to]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怎生是好?——元· 王晔《桃花女》
我只道是谁,巴着窗户眼儿一瞧,原来宝妹妹坐在炕沿上。——《红楼梦》
(6) 爬,攀登 [climb]。如:巴山虎(爬山虎);巴山越(度)岭(爬山越岭)
(7) 助词。用作后缀。如:尾巴;干巴
巴巴结结、巴比伦、巴不得、巴斗、巴尔扎克、巴结、巴山、巴斯德、巴士、巴头探脑、巴望、巴掌、巴子
谩(謾)的拼音:mán(ㄇㄢˊ)
⒈ 欺骗,欺诳,蒙蔽:谩欺。谩语。谩诞。谩天谩地。
谩字UNICODE编码U+8C29,10进制: 35881,UTF-32: 00008C29,UTF-8: E8 B0 A9。
谩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谩字收录于 现通表 。
謾㗄㗈䛲
形声:从讠、曼声
deceive, insult
详细解释◎ 谩的拼音:
謾 mán
〈词性:动〉
(1) (形声。从言,曼声。本义:瞒哄;欺骗)
(2) 同本义 [deceive;hoodwink]
谩,欺也。——《说文》
虔儇,慧也。秦谓之谩。——《方言一》
偝则谩之。——《荀子·非相》。注:“谩,欺毁也。”
是面谩也。——《汉书·匈奴传》
(3) 又如:谩欺(欺骗,诈骗);谩语(谎言,说谎);谩上不谩下(能欺骗上级,但不能欺骗众人);谩辞(欺诳的言辞);谩言(讲假话)
(4) 抵赖 [refuse to admit;deny]
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史记·孝文本纪》
(5) 另见 màn
◎ 谩的拼音:
謾 màn
〈词性:动〉
(1) 毁谤;谩骂 [slander;calumniate;hurl invectives;fling abuses]
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荀子·非相》
媠谩亡状。——《汉书·两龚传》
(2) 莫,不要 [don’t]
谩叹息,谩悒怏。——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3) 又如:谩言(休说);谩道(休说,别说);谩且(休得,莫)
(4) 轻慢,对人不尊重 [disrespectful]
轻谩宰相。——《汉书·翟方进传》
故桀纣暴谩。——《汉书·董仲舒传》
长书有誖谩。——《汉书·外戚传》
(5) 又如:谩君(轻慢、失礼之君);谩书(态度轻慢的文书)
〈词性:形〉
通“漫”。不切实,散漫 [free;casual]
太谩,愿闻其要。——《庄子·天道》
谩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