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大全

庵摩勒的拼音_ān mo le是什么意思

庵摩勒

【拼音】: ān mó lè 【注音】: ㄢㄇㄛˊㄌㄜˋ 【结构】: 庵(半包围结构)摩(半包围结构)勒(左右结构) 【繁体】: 菴摩勒

庵摩勒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果名。梵语的音译。又称'余甘'﹑'庵摩罗'。果为球形,有棱。

基础解释果名。梵语的音译。又称'余甘'﹑'庵摩罗'。果为球形,有棱。

引证解释⒈果名。梵语音译。又称“餘甘”、“菴摩罗”。果为球形,有棱。引宋黄庭坚《更漏子》词:“菴摩勒,西土果,霜后明珠颗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三·菴摩勒》﹝释名﹞引陈藏器曰:“梵书名菴摩勒,又名摩勒落迦果。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餘甘。”

网络解释庵摩勒庵摩勒,中药名。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emblicaLinn.的果实。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利咽,润肺化痰,生津止渴之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咳嗽,咽痛,白喉,烦热口渴,高血压。

综合释义果名。梵语音译。又称“餘甘”、“菴摩罗”。果为球形,有棱。宋黄庭坚《更漏子》词:“菴摩勒,西土果,霜后明珠颗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三·菴摩勒》﹝释名﹞引陈藏器曰:“梵书名菴摩勒,又名摩勒落迦果。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餘甘。”庵摩勒[ānmólè]

汉语大词典果名。梵语音译。又称“馀甘”、“庵摩罗”。果为球形,有棱。宋黄庭坚《更漏子》词:“庵摩勒,西土果,霜后明珠颗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三·庵摩勒》﹝释名﹞引陈藏器曰:“梵书名庵摩勒,又名摩勒落迦果。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馀甘。”

其他释义1.果名。梵语?malaka的音译。又称'余甘'﹑'庵摩罗'。果为球形,有棱。

庵摩勒造句

1.不少名胜古迹大都流传着美丽动人的传说,如辟支塔基装饰的浮雕"地狱中的莲花"、"最后的半庵摩勒罘",反映的是阿育王的政治生活。

关于庵摩勒的诗词

《更漏子·庵摩勒》 《海康书事·粲粲庵摩勒》

庵的意思

  拼音  ān   注音    
部首  广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86  YDJN  五笔98  ODJN  仓颉  IKLU  郑码  TGKZ  四角  00216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1658  区位  6654  统一码  5EB5  笔顺  丶一ノ一ノ丶丨フ一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庵的拼音:ān(ㄢ)  

⒈ 圆形草屋(文人的书斋亦多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

⒉ 小庙(指尼姑居住的):庵堂(尼姑庵)。庵子。

统一码

庵字UNICODE编码U+5EB5,10进制: 24245,UTF-32: 00005EB5,UTF-8: E5 BA B5。

庵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庵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奄厂广盦菴蓭

汉英互译

hut、nunnery

English

Buddhist monastery or nunner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庵的拼音: ān  

〈词性:名〉

(1) (闇的俗字作庵或菴)

(2) 圆顶草屋 [small thatched hut]

草圆屋谓之庵。——《释名·释宫室》

庵,舍也。——《广雅》

亲人菴庐。——《后汉书·皇甫规传》

居河之湄,结划为庵。——《神仙传·焦先传》。

(3) 又如:庵舍(设在墓旁的草屋);庵庐(草舍)

(4) 尼姑的住所 [nunnery]

一定另外或村庄或尼庵寻个下处。——《红楼梦》。

(5) 又如:水月庵;庵堂(尼姑庵)

(6) 庙宇 [temple]

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

(7) 又如:庵舍(小寺庙)

(8) 旧时文人多用作字号或书斋名 [study]。如:老学庵;影梅庵

常用词组

庵子

  拼音  mó mā   注音  ㄇㄛˊ ㄇㄚ   
部首  手部  部外笔画  11画  总笔画  15画  
五笔86  YSSR  五笔98  OSSR  仓颉  ICQ  郑码  TGFM  四角  00252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2302  区位  3606  统一码  6469  笔顺  丶一ノ一丨ノ丶一丨ノ丶ノ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摩的拼音:mó(ㄇㄛˊ)  

⒈ 擦,蹭,接触:摩擦。摩天。摩崖(山崖上刻的文字、佛像等)。摩肩接踵。摩顶放踵。

⒉ 摸,抚:摩弄。摩挲(suō  )

⒊ 研究,切磋:观摩。揣摩(a.研究,仔细琢磨;b.估量,推测)。

⒋ 古同“磨”,磨擦。

其他字义

摩的拼音:mā(ㄇㄚ)  

⒈ 〔摩挲(suō  )〕用手轻轻按着一下一下地移动。

统一码

摩字UNICODE编码U+6469,10进制: 25705,UTF-32: 00006469,UTF-8: E6 91 A9。

摩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摩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擵攠

汉英互译

rub、scrape、stroke

造字法

形声:从手、麻声

English

rub, scour, grind; fricti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摩的拼音:   

另见   

常用词组

摩挲

基本词义

摩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麻声。本义:摩擦,磨蹭)

(2) 同本义 [rub;scrape]

摩,研也。——《说文》

刮摩之工。——《考工记》

鎋击摩车而相过。——《战国策·齐策》

人肩摩。——《战国策·秦策》

濯手以摩之,去其皱。——《礼记·内则》

(3) 又如:摩戛(摩擦。也作磨戛);摩厉(磨物使锐。引申有磨炼、钻研的意思);摩肩接毂(肩挨着肩,车子擦着车子);摩肩(肩挨着肩);摩拭(揩擦)

(4) 迫近,接近 [approach]

(5) 又如:摩近(接近);摩垒(迫近敌垒);摩霄(接近云天,冲天)

(6) 通“磨”。磨砺 [polish;sharpen]

阴阳相摩,天地相荡。——《礼记·乐记》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易·系辞上》

(7) 通“磨”。磨炼 [temper;steel]

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庄子·徐无鬼》

(8) 通“磨”。磨灭 [obliterate;die out]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汉书·司马迁传》

(9) 又如:摩牙(磨其牙使之锐利);摩灭(磨损消灭,消亡);摩砻(犹磨光)

(10) 切磋;研究 [exchange experience;study]

刚柔相摩。——《易·系辞上》

相观而善之谓摩。——《礼记·学记》

(11) 又如:观摩(观看成绩,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摩切(切磋琢磨);摩研(切磋研究);摩拟(比拟研究)

(12) 抚摸 [stroke]

摩顶受戒。——《西游记》

(13) 又如:摩拊(抚摩;安抚);摩捋(顺手抚摩);摩触(抚摩;摸索);摩按(按摩)

(14) 另见   

常用词组

摩擦、摩擦、摩擦力、摩登、摩顶放踵、摩尔、摩肩接踵、摩拳擦掌、摩挲、摩天、摩天楼、摩托、摩托车、摩玩

  拼音  lè lēi   注音  ㄌㄜˋ ㄌㄟ   
部首  力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86  AFLN  五笔98  AFET  仓颉  TJKS  郑码  EEYM  四角  44527  结构  左右电码  0519  区位  3253  统一码  52D2  笔顺  一丨丨一丨フ一一丨フ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勒的拼音:lè(ㄌㄜˋ)  

⒈ 套在牲畜上带帽子的笼头:马勒。

⒉ 收住缰绳不使前进:悬崖勒马。

⒊ 强制:勒令。勒索。

⒋ 统率:勒兵。

⒌ 雕刻:勒石。勒碑。勒铭。

其他字义

勒的拼音:lēi(ㄌㄟ)  

⒈ 用绳子等捆住和套住,然后用力拉紧:勒紧。

⒉ 方言,强制,逼迫。

统一码

勒字UNICODE编码U+52D2,10进制: 21202,UTF-32: 000052D2,UTF-8: E5 8B 92。

勒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勒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rein in、tie sth. tight

造字法

形声:从革、力声

English

strangle, tighte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勒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革,力声。从“革”,表示与皮革有关。本义:套在马头上带嚼子的笼头)

(2) 同本义 [bridle]

勒,马头络衔也。——《说文》

勒面绩总。——《周礼·巾车》

案勒一具。——《汉书·匈奴传》。注:“马辔也。”

弓矢鞍勒。——《后汉书·乌桓鲜卑传》

缨辔贝勒。——《仪礼·既夕礼》

(3) 又如:马勒;勒面(古代马面饰)

(4) 对数能量损失,中子能量损失的一种量度,等于中子初始能量与在慢化过程中任一点上能量之比的自然对数值 [lethargy]

(5) 勒克司的简称(照度单位) [Lux]

(6) 姓。

词性变化

勒的拼音:   

〈词性:动〉

(1) 约束;收紧缰绳以止住马骡等或使马转身 [restrain;rein in]

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楚辞·九章·思美人》

扬桴上陇坂,勒骑下平原。——虞世南《出塞》

(2) 又如:勒马;勒帛(系帛作腰带);勒限(给一定的期限);勒口(套上带嚼口的笼头);勒子(妇女用的,由形如两片叶子连接起来的帽圈)

(3) 雕刻 [carve]。如: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勒石(刻字于石);勒铭(勒碑,勒石。镌刻铭文);勒巧(把记巧文字刻在石上);勒碑

(4) 统率 [command]

勒兵,下令军中。——《史记·魏公子列传》

(5) 又如:勒兵(治军,操练或指挥军队,陈兵。检阅军队);勒卒(部署、操练士卒);亲勒六军

(6) 强迫;强制 [compel;force]。如:勒取(强行索取);勒迫(强迫);勒停(强制停止;勒令停职)

(7) 割,划 [cut]

宋江按住那婆娘,右手却早刀落,去那 婆惜嗓子上只一勒,鲜血飞出。——《水浒传》

(8) 勒索 [extort;blackmail]。如:勒掯(掯勒、累掯。勒索,克扣)

(9) 挑动,挑逗 [provoke;tantalize]。如:勒战(挑战)

(10) 另见 lēi;lei  

常用词组

勒逼、勒戒、勒掯、勒令、勒马、勒索、勒抑

基本词义

勒的拼音: lēi  

〈词性:动〉

(1) [口]∶捆住;套住;或捆住或套住后再用力拉紧(多单用) [strap or tie sth.tight]

擅直勒死平民。——关汉卿《窦娥冤》

(2) 又如:勒紧裤带

(3) 另见 lè;lei  

常用词组

勒脖子、勒紧、勒紧裤带

基本词义

勒的拼音: lei  

〈词性:语〉

(1) 同“嘞”

[房钱]现在涨到五十块了,听说还要涨勒。——巴金《猪与鸡》

(2) 另见 lè;lēi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