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口
【拼音】: bān kǒu 【注音】: ㄅㄢㄎㄡˇ 【结构】: 搬(左右结构)口(独体结构) 【简体】: 搬口 【繁体】: 搬口搬口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搬口bānkǒu。(1)搬弄是非。搬口[bānkǒu]⒈搬弄是非。例搬口弄舌;搬弄口舌;挑拨是非。两个虞侯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水浒传》英sowdiscord;
基础解释搬弄是非搬口弄舌;搬弄口舌;挑拨是非
引证解释⒈搬弄是非。引《水浒传》第二二回:“我初来时也是客官,也曾相待的厚。如今却听庄客搬口,便疏慢了我。”《水浒传》第四四回:“又见我两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买卖。”《五色石》卷五:“刁嫗便在韦氏面前搬口道:‘大官人道主母逐了高懋去,甚是怨悵。’”
网络解释搬口(河南周口东新区办事处)搬口办事处位于周口市东新区,总面积5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400亩。
释义搬,挑拨,搬弄;口,口舌;
综合释义搬弄是非。《水浒传》第二二回:“我初来时也是客官,也曾相待的厚。如今却听庄客搬口,便疏慢了我。”《水浒传》第四四回:“又见我两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买卖。”《五色石》卷五:“刁嫗便在韦氏面前搬口道:‘大官人道主母逐了高懋去,甚是怨悵。’”挑拨是非。《水浒传.第一六回》:「两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
汉语大词典搬弄是非。《水浒传》第二二回:“我初来时也是客官,也曾相待的厚。如今却听庄客搬口,便疏慢了我。”《水浒传》第四四回:“又见我两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买卖。”《五色石》卷五:“刁妪便在韦氏面前搬口道:‘大官人道主母逐了高懋去,甚是怨怅。’”
国语辞典挑拨是非。搬口[bānkǒu]⒈挑拨是非。引《水浒传·第一六回》:「两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老都管听了,也不著意,心内自恼他。」英语topassonstories(idiom);tosowdissension,toblab,totelltales
辞典修订版挑拨是非。《水浒传.第一六回》:「两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
其他释义1.搬弄是非。
搬口造句
1.经调查,反映影响行车的路段为周淮路周口大道至搬口段,即华耀城项目所在路段。
2.约瑟要把马利亚娶过来,是要承受旁人的搬口弄舌。
3.11月19日,记者来到搬口办事处贾寨敬老院。
4.没想到,车过搬口境内后,两男子挪到了后排座位上,悄悄用刀片割一位正在闭目养神老人的裤兜。(www。chazidian。com查字典)
包含搬口的歇后语
一口吹灭火焰山
搬的拼音:bān(ㄅㄢ)
⒈ 移动,迁移:搬动。搬移。搬迁。搬运。生搬硬套。
⒉ 挑拨离间:搬唆(调唆)。搬弄是非。
搬字UNICODE编码U+642C,10进制: 25644,UTF-32: 0000642C,UTF-8: E6 90 AC。
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搬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搫
take away、move、remove
形声:从扌、般声
transfer, move, remove, shift
详细解释◎ 搬的拼音: bān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般声。本义:挪动)
(2) 同本义 [take away;move;remove]
师见僧搬土次,乃以一块土放僧担上。——《五灯会元·文益禅师》
(3) 又如: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把货物搬走;他早就搬走了;搬场(迁居)
(4) 套用,移用 [copy]。如:生搬硬套
(5) 搬请;求助 [ask for]。如:搬兵
(6) 挑拨 [sow]。如:搬是非,造谣言;搬嘴(搬弄是非。把别人背后说的话传来传去,蓄意挑拨)
(7) 扮演 [play]。如:搬唱(扮唱,演戏);搬戏(演戏)
搬兵、搬唇递舌、搬动、搬家、搬口、搬弄、搬弄是非、搬铺、搬迁、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搬唆、搬移、搬用、搬运、搬指
口的拼音:kǒu(ㄎㄡˇ)
⒈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
⒉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⒊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港口。
⒋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⒌ 破裂的地方:口子。
口字UNICODE编码U+53E3,10进制: 21475,UTF-32: 000053E3,UTF-8: E5 8F A3。
口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口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叩
gob、jaws、meatus、mouth、ora、orifice、ostium、scoop、stoma、stomata
心
象形
mouth; open end; entrance, gate
详细解释◎ 口的拼音: kǒu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2)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mouth]
口,人所以言食也。——《说文》
且夫口三五之门也。——《国语·晋语》
口之为言达也。——《春秋·元命苞》
口者心之门户。——《鬼谷子·捭阖》
勺饮不入口七日。——《左传·定公四年》
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3) 又如:口腹(指饮食);口分(口福);口滑(指吃东西失去控制;说话不谨慎);口辅(面颊。辅:颊);口眼弗闭(放心不下;死不瞑目);口里摆菜碟儿(比喻嘴上说得很好,但无实惠)
(4) 出入通过的地方 [passage]
山有小口。——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由接官亭至城门口。——《广东军务记》
俱会大通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彭蠡之口有 石钟山焉。—— 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又如:井口;矿井口;火山口
(6) [population]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清· 洪亮吉《治平篇》
(7) 又
视高曾祖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
(8) 又
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
(9) 又如:口赋(古时按人口征收的赋税);口合不敷(口粮不够,难以度日);口井(计口分田,实行井田制)
(10) 言语 [words]。如:口声(议论;舆论;口实;话柄);口重(言语太重,使人难以接受)
(11) 口才[eloquence]
王有女陵,慧有口。——《汉书·淮南王刘安传》
(12) 又如:口沸(说话滔滔不绝,如水之沸腾);口困(说破了嘴);口稳(说话谨慎);口拙(不善言语);口卞(口才;能言善辩)口坠天花(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
(13) 指牲口的年龄 [age]。如:口小(牲口年龄小);口硬(指牲口年龄较小,较壮的)
(14) 关口。指长城的关口 [pass]。如:口外(长城以北的地区。亦指关外);口内(泛指长城以内的地区)
(15) [口]∶性质相同或相近单位的管理系统 [departments]。如:归口;农林口;丝毛织品的生产单位应归轻纺口儿管理
(16) 通商码头,港口 [port]。如:五口通商;口澳(港口)
(17) 刃,武器或器具上刀片的切割边 [edge]
刀口不捲。——《水浒传》
(18) 边、沿、圈,物的外缘或边界、常成弯形或圆形 [rim]。如:碗口;杯口
◎ 口的拼音: kǒu
〈词性:形〉
口头的。嘴说的,说话的,非书写的 [oral]。如:口词(案件中原告或被告的口供);口谈(口头禅;冠冕堂皇的话);口论(口头论说);口对(口头回答)
◎ 口的拼音: kǒu
〈词性:量〉
(1) 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等
发炮数口。——《广东军务记》
(2) 又如:三口之家;一口井;二口猪;一口钢刀
口岸、口碑、口北、口不应心、口才、口称、口吃、口齿、口臭、口传、口疮、口淡、口袋、口调、口耳相传、口风、口锋、口服、口福、口辅、口腹、口感、口供、口垢、口过、口号、口红、口惠、口技、口角、口角春风、口角生风、口紧、口径、口诀、口角、口渴、口口声声、口口相传、口苦、口快、口里、口粮、口令、口络、口蜜腹剑、口沫、口气、口器、口钳、口浅、口腔、口琴、口轻、口若悬河、口哨儿、口舌、口声、口实、口食、口试、口是心非、口授、口熟、口述、口水、口说无凭、口诵、口诉、口算、口谈、口题、口条、口头、口头,口头儿、口头,口头上、口头禅、口头文学、口头语,口头语儿、口外、口味、口吻、口误、口涎、口香片、口信、口形、口羞、口血未干、口译、口音、口淫、口语、口谕、口罩、口重、口诛笔伐、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