摛笔
【拼音】: chī bǐ 【注音】: ㄔㄅ一ˇ 【结构】: 摛(左右结构)笔(上下结构) 【繁体】: 摛筆摛笔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谓执笔为文﹐铺陈翰藻。摛笔[chībǐ]⒈谓执笔为文,铺陈翰藻。
引证解释⒈谓执笔为文,铺陈翰藻。引宋姜夔《清波引》词序:“朅来湘浦,岁晚凄然,步绕园梅,摛笔以赋。”清姚鼐《送张橿亭少詹》诗:“俯仰一古今,摛笔朱霞散。”
网络解释摛笔摛笔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chībǐ,指执笔为文,铺陈翰藻。
网友释义摛笔(摛笔)谓执笔为文,铺陈翰藻。宋姜夔《清波引》词序:“朅来湘浦,岁晚凄然,步绕园梅,摛笔以赋。”清姚鼐诗:“俯仰一古今,摛笔朱霞散。”
汉语大词典谓执笔为文,铺陈翰藻。宋姜夔《清波引》词序:“朅来湘浦,岁晚凄然,步绕园梅,摛笔以赋。”清姚鼐《送张橿亭少詹》诗:“俯仰一古今,摛笔朱霞散。”
其他释义1.谓执笔为文﹐铺陈翰藻。
摛笔造句
1.当性格略显羞涩与内向的佟一林沉着冷静地连续写对“暴虎冯河”、“嫠不恤纬”、“摛笔”等词语时,不少观众看得目瞪口呆。
摛(攡)的拼音:chī(ㄔ)
⒈ 舒展;散布:摛锦布绣。英名远摛。
⒉ 铺陈:“驰辩如涛波,摛藻如春华。”
摛字UNICODE编码U+645B,10进制: 25691,UTF-32: 0000645B,UTF-8: E6 91 9B。
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攡
to spread (name, news); to be known
详细解释◎ 摛的拼音:
攡 chī
〈词性:动〉
(1) 舒展 [unfold]
凤羽摛姿,龙媒聘逸。——唐· 许敬宗《尉迟恭碑》
(2) 铺陈,[文章]详细地叙述 [narrate in detail]。如:摛文(铺叙文采);摛笔(摛毫。执笔为文,铺陈翰藻)
笔(筆)的拼音:bǐ(ㄅ一ˇ)
⒈ 写字、画图的工具:毛笔。钢笔。铅笔。笔架。笔胆。
⒉ 组成汉字的点、横、直、撇、捺等:笔画。笔顺。笔形。笔道。
⒊ 用笔写,写作的:笔者。代笔。笔耕。笔谈。笔误。笔译。笔战。笔名。
⒋ 写字、画画、作文的技巧或特色:笔体。笔法。笔力。文笔。工笔。曲笔。伏笔。
⒌ 像笔一样直:笔直。笔挺。笔陡。
⒍ 量词,指钱款:一笔钱。
⒎ 指散文:“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笔”。随笔。
笔字UNICODE编码U+7B14,10进制: 31508,UTF-32: 00007B14,UTF-8: E7 AC 94。
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笔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筆
pen、stock、write
会意:从竹、从毛
writing brush; write; stroke
详细解释◎ 笔的拼音:
筆 bǐ
〈词性: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yù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 同本义 [pen]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words;writing]。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prose]。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stroke;touch]。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technique of writing calligraphy or drawing]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 笔的拼音:
筆 bǐ
〈词性:动〉
(1) 书写;记载 [write]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 笔的拼音:
筆 bǐ
〈词性:量〉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笔触、笔答、笔底生花、笔底下、笔调、笔端、笔法、笔锋、笔杆子、笔耕、笔供、笔画,笔划、笔迹、笔记、笔记、笔架、笔尖,笔尖儿、笔力、笔录、笔录、笔路、笔帽[儿]、笔名、笔墨、笔墨官司、笔舌、笔试、笔势、笔受、笔顺、笔算、笔谈、笔挺、笔筒、笔头,笔头儿、笔误、笔洗、笔下、笔心,笔芯、笔削、笔译、笔意、笔友、笔札、笔战、笔者、笔直、笔致、笔资、笔走龙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