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拒
【拼音】: chēng jù 【注音】: ㄔㄥㄐㄨˋ 【结构】: 撑(左右结构)拒(左右结构) 【简体】: 撑拒 【繁体】: 撐拒撑拒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1.亦作'撑拒'。亦作'撑距'。2.撑持;支撑。3.抵抗;反抗。4.挣扎。
基础解释亦作/'撑拒/'。亦作/'撑距/'。撑持;支撑。抵抗;反抗。挣扎。
引证解释⒈亦作“撑拒”。亦作“撑距”。⒉撑持;支撑。引汉蔡琰《悲愤诗》:“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唐柳宗元《问答·晋问》:“其高壮则腾突撑拒,聱岈鬱怒。”清吴伟业《雁门尚书行》:“战马嘶鸣失主归,横尸撑距无能识。”⒊抵抗;反抗。引宋岳珂《桯史·万春伶语》:“揖者不服,撑拒滕口。”清唐孙华《观宴高丽使臣》诗:“隋唐屡驾未成功,终凭絶塞相撑拒。”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十二章:“倪克荣各部,小有撑拒,即冰消瓦解。”⒋挣扎。引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忽其人蹶然而走,以手作撑拒状。”鲁迅《坟·人之历史》:“高山之颠,实见鱼贝,足为故海之徵,而化石为形,大率撑拒惨苦,人可知其变之剧矣。”
网络解释撑拒“高山之颠,实见鱼贝,足为故海之徵,而化石为形,大率撑拒惨苦,人可知其变之剧矣。”
综合释义亦作“撑拒”。亦作“撑距”。撑持;支撑。汉蔡琰《悲愤诗》:“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唐柳宗元《问答·晋问》:“其高壮则腾突撑拒,聱岈鬱怒。”清吴伟业《雁门尚书行》:“战马嘶鸣失主归,横尸撑距无能识。”抵抗;反抗。宋岳珂《桯史·万春伶语》:“揖者不服,撑拒滕口。”清唐孙华《观宴高丽使臣》诗:“隋唐屡驾未成功,终凭絶塞相撑拒。”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十二章:“倪克荣各部,小有撑拒,即冰消瓦解。”挣扎。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忽其人蹶然而走,以手作撑拒状。”鲁迅《坟·人之历史》:“高山之颠,实见鱼贝,足为故海之徵,而化石为形,大率撑拒惨苦,人可知其变之剧矣。”撑拒[chēngjù]撑持抵抗。宋.岳珂《桯史.卷一零.万春伶语》:「揖者不服,撑拒滕口。」也作「牚拒」。
汉语大词典亦作“撑拒”。亦作“撑距”。(1).撑持;支撑。汉蔡琰《悲愤诗》:“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唐柳宗元《问答·晋问》:“其高壮则腾突撑拒,聱岈郁怒。”清吴伟业《雁门尚书行》:“战马嘶鸣失主归,横尸撑距无能识。”(2).抵抗;反抗。宋岳珂《桯史·万春伶语》:“揖者不服,撑拒滕口。”清唐孙华《观宴高丽使臣》诗:“隋唐屡驾未成功,终凭绝塞相撑拒。”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十二章:“倪克荣各部,小有撑拒,即冰消瓦解。”(3).挣扎。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忽其人蹶然而走,以手作撑拒状。”鲁迅《坟·人之历史》:“高山之颠,实见鱼贝,足为故海之徵,而化石为形,大率撑拒惨苦,人可知其变之剧矣。”
国语辞典撑持抵抗。宋.岳珂《桯史.卷一○.万春伶语》:「揖者不服,撑拒滕口。」也作「牚拒」。
辞典修订版撑持抵抗。宋.岳珂《桯史.卷一零.万春伶语》:「揖者不服,撑拒滕口。」也作「牚拒」。
撑的拼音:chēng(ㄔㄥ)
⒈ 支着,支持:撑竿跳。支撑。撑持(勉强支持)。撑腰(喻给予有力支持)。撑拒。撑门面。
⒉ 用篙使船前进:撑船。
⒊ 使张开:撑伞。撑口袋。
⒋ 使保持张开状态的器物:撑子。撑圈(quān )。
⒌ 饱胀到容不下的程度:吃撑着了。口袋撑破了。
撑字UNICODE编码U+6491,10进制: 25745,UTF-32: 00006491,UTF-8: E6 92 91。
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撑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䟫摚撐樘蹚橕
maintain、prop up、support
形声:从扌、掌声
prop up, support; brace
详细解释◎ 撑的拼音:
橕 chēng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掌声。本义:支撑,支持)
(2) 同本义 [support from under;sustain]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李白《扶风豪士歌》
(3) 又如:用两手撑着下巴;撑扶(支撑扶持);撑天拄地(喻顶天立地)
(4) 用篙抵住河底使船行进 [push or move with a pole]。如:撑突(驾船突进);撑驾(点篙行船);撑驾夫(船父)
(5) 维持,保持 [maintain;keep up]
他死活也得把这个门面撑着
两场球下来,他恐怕撑不住了
(6) 又如:撑场面;撑持
(7) 抢 [snatch;grab]。如:撑窝儿(抢地盘)
(8) 积攒;购买 [save(or collect) bit by bit;buy]
我儿花衣裳、头面,多末勿算多,撑得来也勿容易。——《海上孽梅花》
(9) 顶嘴,争辩 [talk back;argue]。如:撑对(对抗);撑嘴(使人张口说不出);撑硬船儿(硬碰硬,不肯迁就)
(10) 张开 [open;unfurl]。如:撑舌(张舌不下);撑目(睁大眼睛)
◎ 撑的拼音: chēng
〈词性:形〉
(1) 过度饱满,充填使饱满 [fill to the point of bursting]。如:有点撑
(2) 美丽 [beautiful]。如:撑达(漂亮;出色)
◎ 撑的拼音: chēng
〈词性:名〉
[机]∶撑臂 [brace]。如:角撑。也指支拄物。如:给草堆打个撑
撑场面、撑持、撑船、撑得慌、撑得住、撑杆、撑竿跳高、撑眉努眼、撑门面、撑伞、撑天柱地、撑腰
拒的拼音:jù(ㄐㄨˋ)
⒈ 抵挡,抵抗:拒守。拒敌。抗拒。
⒉ 不接受:拒绝。拒谏(拒绝劝谏)。来者不拒。
⒊ 古同“矩”,方阵。
拒字UNICODE编码U+62D2,10进制: 25298,UTF-32: 000062D2,UTF-8: E6 8B 92。
拒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拒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歫
refuse、reject、repel、resist
形声:从扌、巨声
ward off with hand, defend
详细解释◎ 拒的拼音: jù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巨声。本义:抵御,抵抗)
(2) 同本义 [repel;resist]
其不可者拒之。——《论语》
拒敌也。——《荀子·仲尼》注
内以固城,外以拒难。——《荀子·君道》
(3) 又如:拒御(抵御);拒敌(抵御敌人;匹敌,比得上);拒捍(抵抗);拒马(古代的一种防御战具。用以布阵阻塞,使人马止步,不得跨越)
(4) 拒绝,抵制 [decline;deny;refuse]
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孟子·尽心下》
(5) 又如:拒谏(不肯接受别人的规劝);拒物(拒绝外物,谓不与外界接触);拒却(拒绝,推却);拒闭(闭门拒绝)
(6) 违抗 [disobey]。如:拒违(违抗);拒逆(违抗)
(7) 据守 [guard]。如:拒抗(拒守险狭之地);拒塞(扼守边关);拒隘(犹拒险)
(8) 占据 [occupy]
不即安分,却来拒吾之公厅,此又不知耻也。——《清平山堂话本》
(9) [树枝] 向外岔出,横生 [fork]
数披其木,无使木枝外拒。——《韩非子》
〈词性:名〉
通“矩”。方形阵势 [square array]
拘环拒折之容。——《淮南子·齐俗》
从唐侯以为左拒,以从上军。——《左传·宣公十二年》
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 蔡人, 卫人;为右拒,以当 陈人。——《左传·恒公五年》
拒捕、拒付、拒绝、拒收、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