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大全

柴告的拼音_chai gao是什么意思

柴告

【拼音】: chái gào 【结构】: 柴(上下结构)告(上下结构)

柴告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祭祀之一种。燔柴祷告。柴告[cháigào]⒈祭祀之一种。燔柴祷告。

引证解释⒈祭祀之一种。燔柴祷告。引《后汉书·章帝纪》:“辛未,幸太山,柴告岱宗。”

网络解释柴告《柴告》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cháigào,祭祀之一种。

汉语大词典祭祀之一种。燔柴祷告。《后汉书·章帝纪》:“辛未,幸太山,柴告岱宗。”

其他释义1.祭祀之一种。燔柴祷告。

柴告造句

1.暹粒省警官德本柴告诉新华社记者,这起事故发生在暹粒省暹粒县一条河道上。

柴的意思

  拼音  chái   注音  ㄔㄞˊ   
简体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0画  
繁体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HXSU  仓颉  YPD  郑码  IIRF  四角  22904  结构  上下电码  2693  区位  1881  统一码  67F4  笔顺  丨一丨一ノフ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柴的拼音:chái(ㄔㄞˊ)  

⒈ 烧火用的草木:柴草。柴火。柴门。火柴。木柴。

⒉ 烧柴祭天:“柴于上帝”。

⒊ 瘦,不松软:柴鸡。柴心儿。

⒋ 姓。

统一码

柴字UNICODE编码U+67F4,10进制: 26612,UTF-32: 000067F4,UTF-8: E6 9F B4。

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柴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avin、brushwood、firewood

造字法

形声:从木、此声

English

firewood, faggots, fue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柴的拼音: chái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此声。本义:捆束的细木小柴)

(2) 同本义 [faggot]

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礼记·月令》注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资治通鉴》

(3) 泛指木柴,小木散材,也指作燃料的木柴[firewood;wood]

柴,小木散材也。——《说文》

树枳棘与薪柴。——《楚辞·愍命》。注:“枯枝为柴。”

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汉书·沟洫志》

(4) 又如:柴荆(乡里用木板、荆条编制而成的门);柴禾(木柴;柴草);木柴;劈柴;柴水(打柴汲水);柴市(木柴交易处);柴山(生长矮小灌木杂草的山)

(5) 枯枝,老木 [fuzz stick;old wood]。如:柴立(有如枯木的站立。也用来形容人清瘦的样子)

(6) 姓

词性变化

柴的拼音: chái  

〈词性:动〉

(1) 烧柴祭天。后又写作“祡” [burn firewood and worship heaven]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书·舜典》

柴望秩于山川。——《书·舜典》

柴于上帝。——《礼记·大传》

柴而望祀山川。——《礼记·王制》

(2) 注:“柴,祭天告至也。”

柴的拼音: chái  

〈词性:形〉

〈词性:方〉∶ 干瘦,皮包骨 [bony]。如:柴毁(身体衰瘦如枯柴);柴瘠(骨瘦如柴)

常用词组

柴草、柴达木盆地、柴刀、柴火、柴鸡、柴门、柴米、柴米油盐、柴油、柴油机

基本词义

柴的拼音: zhài  

〈词性:动〉

(1) 编木维护四周 [fence]

[周武王]乃封 比干之墓,表 商容之闾,柴 箕子之门。——《淮南子》

(2) 又如:柴护(编木围其四面,使不受破坏)

(3) 覆盖 [cover]

掘新井而柴焉。——《管子》

(4) 阻塞;闭塞 [stop]

佞人相汲引而柴正路,俊哲处下位而不见知。——《抱朴子》

(5) 又如:柴门(杜门,闭门);柴路(堵塞道路);柴塞(堵塞)

词性变化

柴的拼音: zhài  

〈词性:名〉

(1) 通“寨”。防守的栅栏篱障 [defending fence]

羽( 关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三国志·吴志》

(2) 又如:柴栅(栅栏);柴楂(木栏,栅栏);柴篱(木栅栏,藩篱)

(3) 也指村墅 [villa]

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唐· 王维《辋川集序》

(4) 另见 chái  

  拼音  gào   注音  ㄍㄠˋ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TFKF  仓颉  HGR  郑码  MBJ  四角  24601  结构  上下电码  0707  区位  2470  统一码  544A  笔顺  ノ一丨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告的拼音:gào(ㄍㄠˋ)  

⒈ 说给别人,通知:告谕。告知。告诫。告诉。报告。劝告。奔走相告。

⒉ 向行政司法机关检举、控诉:告发。告状。控告。

⒊ 表明,请求:告老。告急。自告奋勇。

⒋ 宣布或表示某种情况出现:告成。告竭(宣布某种东西用尽)。告罄(现指财物用尽或货物等售完)。公告。

统一码

告字UNICODE编码U+544A,10进制: 21578,UTF-32: 0000544A,UTF-8: E5 91 8A。

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告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叝吿誥勂

汉英互译

accuse、ask for、inform、notify、tell

造字法

会意:从牛、从口

English

tell, announce, inform; accus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告的拼音: gào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2) 同本义 [report]

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说文》

乃告太王王季文王。——《书·金滕》

告公用圭。——《易·益》

必告父母。——《诗·齐风·南山》

以告于乡先生君子。——《仪礼·乡射礼》

告,请也。——《尔雅·释言》

敢以告于先君。——《吕氏春秋·赞能》

敢敬告天子。——《书·康王之诰》

予誓告汝。——《书·甘誓》

诞告万方。——《书·汤诰》

不告而娶。——《列子·杨朱》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资治通鉴·唐纪》

(3) 又如:告事(报告情况);告报(报告;禀报);告变(报告发生变故);告荒(报告灾情)

(4) 把话说给别人听,告诉 [tell]

告,语也。——《玉篇》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史记·滑稽列传》

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5) 又如:转告;电告;正告(严正地告诉);告讼(告诉);告称(告诉;告说);告托(告诉,嘱托)

(6) 揭发,告状,控告 [accuse]

点纸连名,我可便直告到中书省。——《陈州粜米》

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红楼梦》

(7) 又如:上告(向上级机关或司法部门告状);诬告;控告;告首(告发);告引(互相告发;牵连而出)

(8) 请求 [ask for]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礼记》

(曹操)佯怒 夏侯杶,亦欲斩之。众官告免。——《三国演义》

(9) 又如:告致(官员告老退休);告饮(请饮);告籴(请求买粮);告请(申请,请求);告命(请命)

(10) 谕告,宣告。后作“诰” [declare]

告,教也。——蔡邕《独断》

燕居告温温。——《礼记·玉藻》。注:“谓教使也。”

天子告朔于诸侯。——《谷梁传·文公十六年》

(11) 又如:告誓(宣誓;祷告);告教(告喻教诲);告匮(宣告物质短缺);告谴(宣示谴责之意)

(12) 告别,辞行 [ask for leave]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三国演义》

(13) 又如:告诀(告别);告行(告别,辞行)

词性变化

告的拼音: gào  

〈词性:名〉

(1) 向公众通知情况、事件、规定、法令等的书面形式 [statement]。如:文告;通告;广告;告敕(委任状);告词(委任状上的文词)

(2) 姓

告的拼音: gào  

〈词性:形〉

通“皓”( hào  )。光亮,洁白 [bright;be pure white]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楚辞》

常用词组

告白、告便、告别、告禀、告病、告成、告辞、告吹、告贷、告贷无门、告倒、告发、告官、告急、告假、告捷、告借、告诫、告警、告绝、告竣、告劳、告老、告密、告罄、告饶、告示、告送、告诉、告退、告慰、告语、告谕、告知、告终、告状、告罪、告坐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