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桑
【拼音】: chái sāng 【注音】: ㄔㄞˊㄙㄤ 【结构】: 柴(上下结构)桑(上下结构) 【简体】: 柴桑 【繁体】: 柴桑柴桑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1.古代县的名称。2.指代晋朝陶潜。3.指代故乡。柴桑[cháisāng]⒈古县名。西汉置,因县西南有柴桑山得名,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东汉末,诸葛亮见孙权于此,共图抗曹。晋以后历为浔阳郡和江州治所。隋废。⒉借指晋陶潜。因其故里在柴桑,故称。⒊据《宋书·隐逸传·陶潜》载,潜晩年隐居故里柴桑,有脚疾,外出辄命二儿以篮舆舁之。后因以“柴桑”代指故里。
引证解释⒈古县名。西汉置,因县西南有柴桑山得名,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东汉末,诸葛亮见孙权于此,共图抗曹。晋以后历为浔阳郡和江州治所。隋废。引晋郭璞《江赋》:“鼓洪涛於赤岸,沦餘波乎柴桑。”⒉借指晋陶潜。因其故里在柴桑,故称。引清钱谦益《吴封君七十序》:“指娄水为潯阳,即家园为庐阜,饮柴桑之酒,一觴独进;鼓少文之琴,众山皆响。”陈三立《次韵黄知县苦雨》:“陆沉共有神州痛,休问柴桑漉酒巾。”⒊据《宋书·隐逸传·陶潜》载,潜晚年隐居故里柴桑,有脚疾,外出辄命二儿以篮舆舁之。后因以“柴桑”代指故里。引清赵翼《哭亡儿耆瑞》诗之五:“葬留嬴博空题墓,归到柴桑孰舁舆?”
网络解释柴桑(江西地名)柴桑区,古称柴桑县,原名九江县,为江西省九江市市辖区,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故乡,民族英雄岳飞的第二故乡。
综合释义古代县的名称。西汉置,因县西南有柴桑山得名,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东汉末,诸葛亮见孙权于此,共图抗曹。晋以后历为浔阳郡和江州治所。隋废。晋郭璞《江赋》:“鼓洪涛於赤岸,沦餘波乎柴桑。”指代晋朝陶潜。清钱谦益《吴封君七十序》:“指娄水为潯阳,即家园为庐阜,饮柴桑之酒,一觴独进;鼓少文之琴,众山皆响。”陈三立《次韵黄知县苦雨》:“陆沉共有神州痛,休问柴桑漉酒巾。”指代故乡。清赵翼《哭亡儿耆瑞》诗之五:“葬留嬴博空题墓,归到柴桑孰舁舆?”
汉语大词典(1).古县名。西汉置,因县西南有柴桑山得名,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东汉末,诸葛亮见孙权于此,共图抗曹。晋以后历为浔阳郡和江州治所。隋废。晋郭璞《江赋》:“鼓洪涛于赤岸,沦馀波乎柴桑。”(2).借指晋陶潜。因其故里在柴桑,故称。清钱谦益《吴封君七十序》:“指娄水为浔阳,即家园为庐阜,饮柴桑之酒,一觞独进;鼓少文之琴,众山皆响。”陈三立《次韵黄知县苦雨》:“陆沉共有神州痛,休问柴桑漉酒巾。”(3).据《宋书·隐逸传·陶潜》载,潜晚年隐居故里柴桑,有脚疾,外出辄命二儿以篮舆舁之。后因以“柴桑”代指故里。清赵翼《哭亡儿耆瑞》诗之五:“葬留嬴博空题墓,归到柴桑孰舁舆?”
国语辞典地名。位于江西省九江县西南。汉置,属豫章郡。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取荆州,刘备派诸葛亮见孙权于此。晋陶潜故里。柴桑[cháisāng]⒈地名。位于江西省九江县西南。汉置,属豫章郡。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取荆州,刘备派诸葛亮见孙权于此。晋陶潜故里。⒉借指故里。引唐·杜甫〈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晋肃入蜀余下沔鄂〉诗:「正解柴桑缆,仍看蜀道行。」
辞典修订版地名。位于江西省九江县西南。汉置,属豫章郡。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取荆州,刘备派诸葛亮见孙权于此。晋陶潜故里。借指故里。唐.杜甫〈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晋肃入蜀余下沔鄂〉诗:「正解柴桑缆,仍看蜀道行。」
其他释义1.古县名。西汉置,因县西南有柴桑山得名,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东汉末,诸葛亮见孙权于此,共图抗曹。晋以后历为浔阳郡和江州治所。隋废。2.借指晋陶潜。因其故里在柴桑,故称。3.据《宋书.隐逸传.陶潜》载,潜晩年隐居故里柴桑,有脚疾,外出辄命二儿以篮舆舁之。后因以'柴桑'代指故里。
柴桑造句
1.王校尉,这里可是柴桑城的驿馆,虽说只住着你我二人,但难免隔墙有耳,你若再这样大吵大闹,恐怕将军没当上,脑袋却搬家了。
2.两人是在这驿馆中认识的,杨林虽被仁公主封了郎官,但官卑职小,这柴桑城中官比他大的人多了去了,因此驿馆的接待并不待见他。
3.至于桑宏云自然不用多说,而柴桑正是西津魔纹学院的校长,极其出色的制纹师,而西津魔纹学院,归属于鸿博财团。
4.既然在柴桑城发现了玉帝和姜子牙的踪迹,既然金灵圣母号令天地间的截门弟子来柴桑城搜捕玉帝和姜子牙等人,那么孔宣出现在柴桑城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5.于是柴桑、彭泽、蕲春、建昌等九江附属城郭尽皆出降。
6.她,为了守护他,江东年轻的君主,带着玉石俱焚的决心,在柴桑寒冷的冬夜供出始作俑的元凶,到头来仇恨的火种万箭齐发,她亦身陷囹圄,命几衰绝。
7.瓮城内已有一千江东士兵手执巨盾杀入,在他们的巨盾掩护下,一百多名壮汉抱着巨大的撞槌向内城门冲去,这一幕和当初刘璟重夺柴桑城时完全一样。
8.就在一个月前,柴桑派出大批舰队,强行自黑虎滩登陆,并在第二天晚上,在预先派入青州的奸细配合下,打开了青州大门。
9.九江古称浔阳、柴桑,襟江带湖,背倚庐山,士高气清,富有佳境,是商贾云集的通都大邑。
10.孔明曰:"鲁肃必不曾见吴侯,只到柴桑和周瑜商量了甚计策,来诱我耳。
关于柴桑的诗词
《柴桑图》 《柴桑图·消磨甲子门前柳》 《闻子规·轻舍柴桑悔欲追》 《和咏新居·每过柴桑处士居》 《自题诗集·前有柴桑后辋川》 《工部兄雪·门似柴桑画亦关》 《示程生·柴桑风度极清真》 《九日·老无擘画笑柴桑》 《咏菊诗·柴桑原是宰官身》 《数相·不自柴桑记裹来》
柴的拼音:chái(ㄔㄞˊ)
⒈ 烧火用的草木:柴草。柴火。柴门。火柴。木柴。
⒉ 烧柴祭天:“柴于上帝”。
⒊ 瘦,不松软:柴鸡。柴心儿。
⒋ 姓。
柴字UNICODE编码U+67F4,10进制: 26612,UTF-32: 000067F4,UTF-8: E6 9F B4。
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柴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祡
bavin、brushwood、firewood
形声:从木、此声
firewood, faggots, fuel
详细解释◎ 柴的拼音: chái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此声。本义:捆束的细木小柴)
(2) 同本义 [faggot]
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礼记·月令》注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资治通鉴》
(3) 泛指木柴,小木散材,也指作燃料的木柴[firewood;wood]
柴,小木散材也。——《说文》
树枳棘与薪柴。——《楚辞·愍命》。注:“枯枝为柴。”
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汉书·沟洫志》
(4) 又如:柴荆(乡里用木板、荆条编制而成的门);柴禾(木柴;柴草);木柴;劈柴;柴水(打柴汲水);柴市(木柴交易处);柴山(生长矮小灌木杂草的山)
(5) 枯枝,老木 [fuzz stick;old wood]。如:柴立(有如枯木的站立。也用来形容人清瘦的样子)
(6) 姓
◎ 柴的拼音: chái
〈词性:动〉
(1) 烧柴祭天。后又写作“祡” [burn firewood and worship heaven]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书·舜典》
柴望秩于山川。——《书·舜典》
柴于上帝。——《礼记·大传》
柴而望祀山川。——《礼记·王制》
(2) 注:“柴,祭天告至也。”
◎ 柴的拼音: chái
〈词性:形〉
〈词性:方〉∶ 干瘦,皮包骨 [bony]。如:柴毁(身体衰瘦如枯柴);柴瘠(骨瘦如柴)
柴草、柴达木盆地、柴刀、柴火、柴鸡、柴门、柴米、柴米油盐、柴油、柴油机
◎ 柴的拼音: zhài
〈词性:动〉
(1) 编木维护四周 [fence]
[周武王]乃封 比干之墓,表 商容之闾,柴 箕子之门。——《淮南子》
(2) 又如:柴护(编木围其四面,使不受破坏)
(3) 覆盖 [cover]
掘新井而柴焉。——《管子》
(4) 阻塞;闭塞 [stop]
佞人相汲引而柴正路,俊哲处下位而不见知。——《抱朴子》
(5) 又如:柴门(杜门,闭门);柴路(堵塞道路);柴塞(堵塞)
◎ 柴的拼音: zhài
〈词性:名〉
(1) 通“寨”。防守的栅栏篱障 [defending fence]
羽( 关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三国志·吴志》
(2) 又如:柴栅(栅栏);柴楂(木栏,栅栏);柴篱(木栅栏,藩篱)
(3) 也指村墅 [villa]
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唐· 王维《辋川集序》
(4) 另见 chái
桑的拼音:sāng(ㄙㄤ)
⒈ 落叶灌木,叶子可以喂蚕,果穗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家具或农具,皮可造纸,叶、果均可入药。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桑葚。桑农。桑梓(喻乡里,故乡)。沧海桑田(形容世事变迁很大)。桑榆暮景。
⒉ 姓。
桑字UNICODE编码U+6851,10进制: 26705,UTF-32: 00006851,UTF-8: E6 A1 91。
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桑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桒槡
象形:像桑树之形
mulberry tree; surname
详细解释◎ 桑的拼音: sāng
〈词性:名〉
(1) (会意。从桑,从木。桑者。神桑也。本义:植物名)
(2) 一种桑属的落叶乔木 [mulberry]。树皮有浅裂,叶子椭圆形,花单性,花被黄绿色,叶子是蚕的饲料,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果实可以吃,嫩枝、根的白皮、叶和果实均可入药
桑,蚕所食叶木。——《说文》
桑者,中央之本也。——《贾子胎教》
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礼记·内则》
系子包桑。——《易·否》
无折我树桑。——《诗·郑风·将仲子》
天子命桑。——《穆天子传》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3) 又如:桑麻(农事;农村;农民);桑土(桑树的根);桑户(编桑条为门户。指贫者所居。比喻家贫);桑里(即桑梓、乡里。借指同乡人);桑濮(指男女之间的不正当会合);桑中(比喻幽会、私奔);桑落(美酒名);桑中之约(指男女幽会);桑中之奔(指男女私奔);桑间月下(男女幽会)
(4) 桑叶 [mulberry leaf]
采桑城南隅。——古乐府《陌上桑》
(5) 又如:桑眼(桑叶的嫩芽);桑落(桑叶凋零)
(6) 姓
◎ 桑的拼音: sāng
〈词性:动〉
(1) 采桑叶 [pick mulberry-leaves]
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吕氏春秋》
(2) 又如:桑姑(采桑女子)
桑蚕、桑间濮上、桑农、桑椹、桑榆、桑榆暮景、桑园、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