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临
【拼音】: àn lín 【注音】: ㄢˋㄌ一ㄣˊ 【结构】: 案(上下结构)临(左右结构) 【繁体】: 案臨案临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莅临查考。案临[ànlín]⒈莅临查考。
引证解释⒈莅临查考。引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阎罗宴》:“无何,学使案临,苦无资斧,薄贷而往。”《歧路灯》第四六回:“童生奉母命上亳州寻母舅去了,宗师案临,因此误考。”
网络解释案临莅临查考。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阎罗宴》:“无何,学使案临,苦无资斧,薄贷而往。”《歧路灯》第四六回:“童生奉母命上亳州寻母舅去了,宗师案临,因此误考。”
汉语大词典莅临查考。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阎罗宴》:“无何,学使案临,苦无资斧,薄贷而往。”《歧路灯》第四六回:“童生奉母命上亳州寻母舅去了,宗师案临,因此误考。”
其他释义1.莅临查考。
案临造句
1.查阅档案临时没有发明尼亚佐夫有关于克制内衣相干的法则,但在泰国,不穿内衣就出门是立功的。
案的拼音:àn(ㄢˋ)
⒈ 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案子。案板。书案。条案。拍案而起。
⒉ 提出计划、方法和建议的文件或记录:档案。备案。议案。提案。方案。有案可查。案卷。案牍。
⒊ 事件,特指涉及法律问题的事件:惨案。血案。案件。案例。案犯。破案。
⒋ 古代有短脚盛食物的木托盘: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敬)。
⒌ 同“按”。
案字UNICODE编码U+6848,10进制: 26696,UTF-32: 00006848,UTF-8: E6 A1 88。
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案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桉
case、desk、file、law case、record、table
形声:从木、安声
table, bench; legal case
详细解释◎ 案的拼音: àn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安声。本义: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
(2) 同本义 [footed vessel]
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史记·田叔列传》
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后汉书·梁鸿传》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南朝宋· 鲍照《拟行路难》
(3) 又如:捧案;案杯(案酒)
(4) 无靠背的坐具 [stool]
师田,则张幕设案。(师田:出师或田猎。)——《周礼·天官》
(5) 长方形的桌子 [long usu,wooden table]
案,几属。——《说文》
权拔刀斫前奏案。——《三国志·周瑜传》
庑下一人伏案卧。——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成妻纳钱案上。——《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书案;伏案;条案,拍案(拍桌子)
(7) 案件 [legal case]
这么说来,却怎么了结此案?——《红楼梦》
(8) 又如:办案;破案;定案;结案;案由(案件的内容提要)
(9) 官府处理公事的文书、成例 [documents;case]
终朝理文案,薄暮不遑瞑。——陆机《答张士然》
无案牍之劳形。——唐· 刘禹锡《陋室铭》
(10) 又如:方案;提案;议案;草案
(11) 狱讼的案卷 [records;archives;dossier;files]
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清· 方苞《狱中杂记》
(12) 又
竟行之,案末二人立决。
(13) 又如:案记(卷宗文录);案检(案卷)
(14) 按语。同“按” [note]
案:黄帝葬于桥山,犹曰君臣葬其衣冠。——《论衡·道虚》
(15) 又如:加案
◎ 案的拼音: àn
〈词性:动〉
(1) 按;用手向下压 [press down]
案灌夫项,令谢。——《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 考查,研求 [check;examine;explore]
召有司案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王充《论衡·问孔》
(3) 又如:案举(考核并举荐);案事(考问事实);案首(查考记录。又指清朝科举考试时县、府及院试的头名)
(4) 查办 [investigate and deal with accordingly]
收案致法。——《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下有司案验。——《汉书·息夫躬传》
(5) 又如:案坐,案治(查办);案验(审案定罪);案杀(查办处死)
(6) 查讯、审问 [interrogate;question]
使长安丞案贤。——《汉书·赵尹韩张两传》
(7) 又
出有案问。
(8) 又
案之罪立具。
(9) 又
案验甚急。
(10) 切[脉] [feel]
则刺其足心各三所,案之,无出血,病旋已。——《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朕使侍医伍宏等内侍案脉。——《汉书·王嘉传》
案板、案秤、案牍、案犯、案件、案卷、案例、案情、案头、案语、案子
临(臨)的拼音:lín(ㄌ一ㄣˊ)
⒈ 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照临。临渊羡鱼(看着深潭里的鱼,很希望得到;喻只作空想,不做实际工作)。
⒉ 到,来:光临。莅临。亲临。
⒊ 遭遇,碰到:临时。面临。
⒋ 挨着,靠近:临近。临街。临终。临危。临阵磨枪。
⒌ 照样子摹仿字画:临摹。临帖。临写。
⒍ 旧时指帝王上朝:临朝。临政。
⒎ 姓。
临字UNICODE编码U+4E34,10进制: 20020,UTF-32: 00004E34,UTF-8: E4 B8 B4。
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临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臨
arrive、be about to、copy、face、just before
原为会意
draw near, approach; descend
详细解释◎ 临的拼音:
臨 lín
〈词性:动〉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人,左上角象人的眼睛,左下角象众多的器物。整个字形象人俯视器物的样子。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2) 同本义 [look down from above]
临,监临也。从卧,品声。——《说文》。按,隐几视下之称。》
临,视也。——《尔雅》
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上帝临女。——《诗·大雅·大明》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又如:居高临下;如临深渊;临轩(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临下(从高望下);临见(居上视下看见)
(4) 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keep watch on]
临长晋国者。——《国语·晋语》。注:“监也。”
今陛下君临四方。——《宋史·赵普传》
(5) 又如:临引(居上察下。今称监察);临制(监临控制;指皇后临朝称制);临政(亲理政务)
(6) 面对(上对下,尊对卑) [face;confront]
临众发政而治民。——《墨子·尚贤下》
把酒临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临表涕零。——诸葛亮《出师表》
执策而临之。——唐· 韩愈《杂说》
(7) 如:临川(面对川流);临穴(面对自己的圹穴。亦指面对(别人的)墓穴);临敌(面对敌人)
(8) 碰上, 逢着 [meet]
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9) 又如:临头(落到头上;当头);临风(迎风;当风);临谷(身临深谷。喻危险恐惧)
(10) 到,至。后常用作敬辞[attend]
临其穴。——《诗·秦风·黄鸟》
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 曹操《步出夏门行》
自往临视。——晋· 干宝《搜神记》
(11) 又
王即临之。
临溪而渔。——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12) 又如:光临;莅临;临按(亲临按问);临送(谓亲临送别);临讯(谓亲临审讯)
(13) 攻伐;胁制 [attack]
君临函谷。——《战国策·西周策》。注:“犹守也。以临 韩魏。”注:犹伐也。”
(14) 又如:临军对阵(指战场上对峙交锋)
(15) 照着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 [copy]
临书爱真迹。——姚合《秋夕遣怀》
中国画家自临摹旧作入手。——蔡元培《图画》
(16) 又如:临池(研习书法);临本(临摹原作的写本);临帖(照着字帖临摹)
(17) 治理、管理、统治 [administer; govern;rule]。
少欲,则能临其众。——《韩非子·十过》
上帝临女。(治理你们。)——《诗·鲁颂·閟宫》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否?——《论语·雍也》
(18) 如:临人(治理百姓);临御(临视统御。指帝王治理天下而言)
(19) 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 [near; close to; approach]
以临二周之郊,诛 周主之罪。——《战国策·秦策一》
临崩寄臣以大事。——诸葛亮《出师表》
(20) 又如:临没(将沉没时);临觞(将要喝酒的时候);临颖(临笔。指写信的时候)
(21) 临视(指位尊者对位卑者) [visit]。如:临存(临视省问。多指地位高的人探问地位低的人);临问(亲临探问。卑者对尊者之敬辞)
(22) 置身(其中) [place oneself]。如:临阵(身临战场)
◎ 临的拼音:
臨 lín
〈词性:介〉
(1) 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 [just before;at the time of]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王勃《滕王阁序》
(2) 又如:临歧(临别时;分别);临文(指正在写文章的时候);临别;临行;临睡
(3) 另见 lìn
临安、临别、临别赠言、临产、临川、临床、临场、临朝、临到、临海、临虹款步、临街、临街房、临界、临近、临渴穿井、临门、临摹、临难、临盆、临蓐、临时、临时、临时代办、临视、临死、临死不怯、临眺、临帖、临头、临危、临危授命、临问、临行、临刑、临幸、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临月,临月儿、临战、临阵、临阵脱逃、临终
◎ 临的拼音:
臨 lìn
〈词性:动〉
哭(很多人哭,或聚众哭,为丧事而悲痛哭泣) [weep; cry; sob]
临,哭也。——《集韵》
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左传·宣公十二年》
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史记·高祖本纪》
遗昭曰,无发民哭临宫殿中——《汉书·文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