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问
【拼音】: àn wèn 【注音】: ㄢˋㄨㄣˋ 【结构】: 案(上下结构)问(半包围结构) 【简体】: 案问 【繁体】: 案問案问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审问。案问[ànwèn]⒈审问。
引证解释⒈审问。引《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三国志·魏志·国渊传》:“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收摄案问,具得情理。”《秦併六国平话》卷下:“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咸阳。”
网络解释案问案问,汉语词语,拼音是ànwèn,释义是审问。
综合释义审问。《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三国志·魏志·国渊传》:“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收摄案问,具得情理。”《秦併六国平话》卷下:“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咸阳。”考询。《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三国志.卷一一.魏书.国渊传》:「收摄案问,具得情理。」
网友释义ànwènㄢˋㄨㄣˋ案问审问。《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三国志·魏志·国渊传》:“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收摄案问,具得情理。”《秦并六国平话》卷下:“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
汉语大词典审问。《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三国志·魏志·国渊传》:“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收摄案问,具得情理。”《秦并六国平话》卷下:“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
国语辞典考询。案问[ànwèn]⒈考询。引《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三国志·卷一一·魏书·国渊传》:「收摄案问,具得情理。」
辞典修订版考询。《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三国志.卷一一.魏书.国渊传》:「收摄案问,具得情理。」
其他释义1.审问。
案问造句
1.你让我说你好在哪里,我找不到答案;问我为什么爱你,我也不知道原因;问我知道什么?我说,我知道我爱你并且会爱一辈子!
2.如果你不能等,在我们的互助论坛中已经有很多关于删除网址和个案问题解答的文章。
3.“且不论二手房交易税应该收多少,我觉得这都是个案问题,立法权的问题才是正本溯源的问题。
4.曼格:石棉案问题的发生是不诚实的医生与律师所造成,外加法官与政客毫无担当所致。
5.因此,新趋势的后果之一,是使本来已经非常严峻的积案问题更加恶化.(https://www.chazidian.com查字典案问造句)
案的拼音:àn(ㄢˋ)
⒈ 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案子。案板。书案。条案。拍案而起。
⒉ 提出计划、方法和建议的文件或记录:档案。备案。议案。提案。方案。有案可查。案卷。案牍。
⒊ 事件,特指涉及法律问题的事件:惨案。血案。案件。案例。案犯。破案。
⒋ 古代有短脚盛食物的木托盘: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敬)。
⒌ 同“按”。
案字UNICODE编码U+6848,10进制: 26696,UTF-32: 00006848,UTF-8: E6 A1 88。
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案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桉
case、desk、file、law case、record、table
形声:从木、安声
table, bench; legal case
详细解释◎ 案的拼音: àn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安声。本义: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
(2) 同本义 [footed vessel]
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史记·田叔列传》
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后汉书·梁鸿传》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南朝宋· 鲍照《拟行路难》
(3) 又如:捧案;案杯(案酒)
(4) 无靠背的坐具 [stool]
师田,则张幕设案。(师田:出师或田猎。)——《周礼·天官》
(5) 长方形的桌子 [long usu,wooden table]
案,几属。——《说文》
权拔刀斫前奏案。——《三国志·周瑜传》
庑下一人伏案卧。——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成妻纳钱案上。——《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书案;伏案;条案,拍案(拍桌子)
(7) 案件 [legal case]
这么说来,却怎么了结此案?——《红楼梦》
(8) 又如:办案;破案;定案;结案;案由(案件的内容提要)
(9) 官府处理公事的文书、成例 [documents;case]
终朝理文案,薄暮不遑瞑。——陆机《答张士然》
无案牍之劳形。——唐· 刘禹锡《陋室铭》
(10) 又如:方案;提案;议案;草案
(11) 狱讼的案卷 [records;archives;dossier;files]
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清· 方苞《狱中杂记》
(12) 又
竟行之,案末二人立决。
(13) 又如:案记(卷宗文录);案检(案卷)
(14) 按语。同“按” [note]
案:黄帝葬于桥山,犹曰君臣葬其衣冠。——《论衡·道虚》
(15) 又如:加案
◎ 案的拼音: àn
〈词性:动〉
(1) 按;用手向下压 [press down]
案灌夫项,令谢。——《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 考查,研求 [check;examine;explore]
召有司案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王充《论衡·问孔》
(3) 又如:案举(考核并举荐);案事(考问事实);案首(查考记录。又指清朝科举考试时县、府及院试的头名)
(4) 查办 [investigate and deal with accordingly]
收案致法。——《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下有司案验。——《汉书·息夫躬传》
(5) 又如:案坐,案治(查办);案验(审案定罪);案杀(查办处死)
(6) 查讯、审问 [interrogate;question]
使长安丞案贤。——《汉书·赵尹韩张两传》
(7) 又
出有案问。
(8) 又
案之罪立具。
(9) 又
案验甚急。
(10) 切[脉] [feel]
则刺其足心各三所,案之,无出血,病旋已。——《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朕使侍医伍宏等内侍案脉。——《汉书·王嘉传》
案板、案秤、案牍、案犯、案件、案卷、案例、案情、案头、案语、案子
问(問)的拼音:wèn(ㄨㄣˋ)
⒈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问。问答。问题。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问津。质问。过问。
⒉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问。问候。问长问短。
⒊ 审讯,追究:审问。问案。唯你是问。
⒋ 管,干预:概不过问。
⒌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我问他借几本书。
⒍ 姓。
问字UNICODE编码U+95EE,10进制: 38382,UTF-32: 000095EE,UTF-8: E9 97 AE。
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问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問
ask、asking
答
形声:从口、门声
ask about, inquire after
详细解释◎ 问的拼音:
問 wèn
〈词性:动〉
(1) (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2) 同本义 [ask about]
问,讯也。——《说文》
皇帝请问下民。——《书·吕刑》
时聘曰问。——《周礼·大宗伯》
小聘曰问。——《仪礼·聘礼》
问人于他邦。——《论语》
善问者如攻坚木。——《礼记·学记》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乐府诗集·木兰诗》
问其故。——《列子·汤问》
跪问其故。——《后汉书·列女传》
景公问政 孔子。——《史记·孔子世家》
豹往到 邺,会 长老,问之民所疾苦。——《史记·滑稽列传》
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康肃问曰。—— 宋· 欧阳修《归田录》
公问不至。——《左传·庄公八年》
(3) 又如:到食堂问一下开饭的时间;问途(打听路径);问信(打听消息);问官答花(答非所问);不耻下问;查问;发问;讯问;追问;自问;不懂就问;问字(称从人受学或请教为问字);问岁(询问年岁的丰歉);问禁(初入他国,问其政教上的禁令);问遂(问路。遂,水中可涉的径路);问对(问,发问);问知(向有学问的人请教);问俗(查访风俗);问卦(以卜得的卦象来探求吉凶);问经(学习或请教有关经书的问题);问龟(占卜);问课(请教课业)
(4) 访问 [visit]
问士以璧。——《荀子·大略》。注:“谓访其国事。”
天王使南季来聘。——《春秋·隐公九年》。《谷梁传》解释说:“聘,问也。”
(5) 责问 [ask reprovingly]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6) 又如:质问;诘问
(7) 问候;慰问 [ask after]
伯牛有病, 子问之。——《论语·雍也》
齐王使使者问 赵威后。——《战国策·齐策》
周游城中,家家致问。——《三国志·吕蒙传》
(8) 又如:问牛(形容官吏关怀民间疾苦);问疾(探视病情);问慰(慰问);问省(问侯尊长的起居);问宁(问安);问劳(问候慰劳)
(9) 过问 [take an interest in]
不问之秋。——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今不问农蚕,而但以饱暖相矜耀。——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
(10) 审案,审讯 [罪犯] [try]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资治通鉴》
(11) 又如:审问;拷问;问头(对罪犯的起诉文书);问拟(审问罪犯);问结(审问结案);问断(经过审问判了罪)
(12) 引申为“判决” [sentence]。如:问绞(判绞刑);问发(判发配)
(13) 追究 [look into]
引问委曲。——《资治通鉴·唐纪》
按问其家。——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是不必问。——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不问罪之有无。——清· 方苞《狱中杂记》
(14) 又如:问革(问罪罢官);问遣(问罪发配)
(15) 寻访 [look for]
后遂无问津者。——晋· 陶潜《桃花源诗并记》
(16) 通“闻”。告诉 [tell]
或以问孟尝君。——《战国策》
(17) 管;有责任(可能被要求作回答) [hold responsibility]。如:出了事唯你是问;不管不问;过问
(18) 聘问;旧时订婚,男方向女方下聘礼。源于古“纳采”、“问名”的礼节 [bride-price]。如:问亲(求亲);问聘(行聘;订亲);问肯(求亲)
◎ 问的拼音:
問 wèn
〈词性:名〉
(1) 周代诸侯国间的一种相互访问的礼节 [visit]
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周礼》
(2) 指书信 [letter]
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晋书·陆机传》
(3) 又如:久无家问
(4) 权威性的命令,常由上级向下级发布 [order]
公问不至。——《左传》
(5) 通“闻”。声誉 [repute]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诗·大雅·緜》
遂得光誉令问于天下。——《墨子·非命下》
因失吾问。——《庄子·庚桑楚》
问丧于夫子乎?——《礼记·檀弓上》
淑问扬乎疆外。——《汉书·匡衡传》。颜师古云:问,名也。
◎ 问的拼音:
問 wèn
〈词性:介〉
表示方向、对象,相当于“向” [to]。如:问你买酒
问安、问案、问卜、问长问短、问答、问道于盲、问鼎、问寒问暖、问好、问号、问候、问话、问津、问柳寻花、问名、问难、问世、问事、问题、问心、问心无愧、问询、问讯、问斩、问字、问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