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大全

稗史的拼音_bai shǐ是什么意思

稗史

【拼音】: bài shǐ 【注音】: ㄅㄞˋㄕˇ 【结构】: 稗(左右结构)史(独体结构) 【简体】: 稗史 【繁体】: 稗史

稗史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记载民间轶闻琐事的书。与正史有别。稗史[bàishǐ]⒈记载民间轶闻琐事的书。与正史有别。

引证解释⒈记载民间轶闻琐事的书。与正史有别。引唐高彦休《<唐阙史>序》:“故自武德、贞观而后,吮笔为小説、小録、稗史、野史、杂録、杂纪者多矣。”清叶廷琯《吹网录·辨<明史纪事本末>非窃书》:“又称明季稗史虽多,惟谈迁编年、张岱列传两家,具有本末。”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国内颇纷纭多事,简直无从说起,生人箝口结舌,尚虞祸及,读明末稗史,情形庶几近之。”

网络解释稗史稗史最初是个史学概念,指不同于正史、记录闾巷旧闻的史籍类型,其内容、体例与地位等与早期的“小说”类似,人们以“稗史”指称“小说”,遂成文学概念。从史学概念到文学概念的转变反映了一种“以小说为正史之余”的小说观念。

综合释义记载民间轶闻琐事的书。与正史有别。唐高彦休《<唐阙史>序》:“故自武德、贞观而后,吮笔为小説、小録、稗史、野史、杂録、杂纪者多矣。”清叶廷琯《吹网录·辨<明史纪事本末>非窃书》:“又称明季稗史虽多,惟谈迁编年、张岱列传两家,具有本末。”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国内颇纷纭多事,简直无从说起,生人箝口结舌,尚虞祸及,读明末稗史,情形庶几近之。”稗史[bàishǐ]记载琐事的野史、小说之类。书名。元仇远撰,一卷。

汉语大词典记载民间轶闻琐事的书。与正史有别。唐高彦休《〈唐阙史〉序》:“故自武德、贞观而后,吮笔为小说、小录、稗史、野史、杂录、杂纪者多矣。”清叶廷琯《吹网录·辨〈明史纪事本末〉非窃书》:“又称明季稗史虽多,惟谈迁编年、张岱列传两家,具有本末。”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国内颇纷纭多事,简直无从说起,生人钳口结舌,尚虞祸及,读明末稗史,情形庶几近之。”

国语辞典记载琐事的野史、小说之类。稗史[bàishǐ]⒈记载琐事的野史、小说之类。反正史⒉书名。元仇远撰,一卷。

辞典修订版记载琐事的野史、小说之类。书名。元仇远撰,一卷。

其他释义1.记载民间轶闻琐事的书。与正史有别。

稗史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正史

稗史造句

1.《太平广记》是汉至宋初小说集大成者,一部汇聚了数百年来各种传奇、轶闻、神怪志异、稗史的庞大类书。

2.《稗史》说,明朝万历年间,安徽朱从志带了一批盗墓高手,几十人个个很专业,钻石掘砖,无坚不入。

3.对于一向弘扬与人为善、自洽宽宥的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暴力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正史大都匆匆略过,而野史稗史却津津乐道。

4.夜幕降临,大街上喧闹依旧,古树旁乘凉的人们谈古论今,稗史小说,鬼怪精灵,引人入胜。

5.崔文印此后潜心于金史研究,撰有《大金国志校证》《靖康稗史笺证》。

6.在图瓦共和国的东部和中部,有不少高山环绕着的山谷,这正是稗史中描述的波尔支金部落的发源地。

7.贵州历代撰作的史学著述,广涉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记稗史、政书奏议、家传谱牒等各种体裁。

8.明人王圻在《稗史汇编》中,称他是一位“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也就是看到天下将不免落到朱元璋手里,才不得已淡出江湖。

9.作者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搜集资料,包括正史、稗史、地方志、碑碣、家谱、民间故事、民歌民谣及近现代人的史学论著,历时三十余年。

10.在以经史为本的传统治史者看来,笔记、野史都被视为稗史,那么以图、诗等等非经非史的资料证史就更不入流了。

关于稗史的诗词

《满江红·偶览稗史载王文成梦郭景纯极言王导之奸反导阴主之也因为赋此》

稗的意思

  拼音  bài   注音  ㄅㄞˋ   
部首  禾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  TRTF  仓颉  HDHWJ  郑码  MFNE  四角  26940  结构  左右电码  4458  区位  1662  统一码  7A17  笔顺  ノ一丨ノ丶ノ丨フ一一ノ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稗的拼音:bài(ㄅㄞˋ)  

⒈ 一年生草本植物,长在稻田里或低湿的地方,形状像稻,是稻田的害草。果实可酿酒、做饲料。

⒉ 喻微小的,琐碎的: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述说街谈巷议、市井传闻。后泛称记载轶闻琐事的文字为“稗稗野史”)。稗史(记载轶闻琐事的书)。

统一码

稗字UNICODE编码U+7A17,10进制: 31255,UTF-32: 00007A17,UTF-8: E7 A8 97。

稗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稗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禾、卑声

English

darnels, weeds, tares smal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稗的拼音:

bài  

〈词性:名〉

(1) (形声。从禾,卑声。本义:稻田里的一种杂草) 稗草。一年生禾草 (Echinochloa crusgalli ),叶似稻,节间无毛,杂生于稻田中,有害于稻子的生长 [barnyard grass]

稗,禾别也。——《说文》

用秕稗也。——《左传·定公十年》。注:“草之似谷者。”

不如夷稗。——《孟子》

养稊(  一种形似稗的草)稗者伤禾稼。—— 王符《潜夫论》

(2) 又如:稗秕(稗,稻田杂草;秕,中空或不饱满的谷粒)

词性变化

稗的拼音: bài  

〈词性:形〉

(1) 形容小;非正统的 [small;insignificant]

稗,小也。——《广雅》

盖出于稗官。——《汉书·艺文志》。注:“偶语为稗。”按:亦别种非正之意。故小贩亦谓之稗贩。

蒙正起稗贩,因缘戚里得官。——《宋史·高若讷传》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稗官(古代的小官名。因稗官也收集民间故事小说,后沿以称小说家);稗官野史(略称稗史。泛称记载轶闻琐事的文字);稗政(指不良的政治措施)

常用词组

稗记、稗子

  拼音  shǐ   注音  ㄕˇ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86  KQI  五笔98  KRI  仓颉  LK  郑码  JOS  四角  50006  结构  单一电码  0670  区位  4223  统一码  53F2  笔顺  丨フ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史的拼音:shǐ(ㄕˇ)  

⒈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历史。通史。断代史。近代史。世界史。文学史。史诗。史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史坛。史评。史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史不绝书。

⒉ 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太史。内史。

⒊ 古代官职:刺史。御史。

⒋ 姓。

统一码

史字UNICODE编码U+53F2,10进制: 21490,UTF-32: 000053F2,UTF-8: E5 8F B2。

史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史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history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history, chronicle, annal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史的拼音: shǐ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2) 古官名。职别各异 [histographer;official historian]

史,记事者也。——《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

矧大史友内史友。——《书·酒诰》。郑注:“大史内史。”

用史巫纷若。——《易·巽》

辞多则史。——《礼记·聘礼记》

史载笔。——《礼记·曲礼》

史狐书贼。——《谷梁传·宣公二年》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

(3) 殷代为驻守于外的武官。卜辞:“在北史其获羌。”

(4) 在王左右的史官,担任祭祀、星历、卜筮、记事等职

迁有良史之才。——《汉书·司马迁传赞》

(5) 又如:史巫(祝史和巫觋);史氏(史家;史官);史臣(史官);史职(史官的职务);史家(史官或历史学家);史胥(掌管文书的小吏)

(6) 太史令的简称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后汉书·张衡传》

(7) 史册,历史 [annals;history]

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经史多所涉猎。——明· 顾炎武《复庵记》

(8) 又如:史鉴(历史书);史文(历史文献);史绩(历史功绩);史录(历史的文字纪录)

(9) 古代官府的佐吏 [secretary]

或佐之史。——《诗·小雅·宾之初筵》

(10) 中国古代图书四大类别之一,包括各类历史书籍 [history]

列经、史、子、集四库。——《新唐书·艺文志》

(11) 画师 [painter]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庄子》

(12) 姓

常用词组

史不绝书、史册、史抄、史官、史馆、史话、史籍、史迹、史记、史论、史诗、史实、史事、史书、史无前例、史学、史帙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