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审
【拼音】: biān shěn 【注音】: ㄅ一ㄢㄕㄣˇ 【词性】: 名词。 【结构】: 编(左右结构)审(上下结构) 【简体】: 编审 【繁体】: 編審编审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编审biānshěn。(1)高级编辑。(2)担任编审任务的人。编审[biānshěn]⒈编辑和审查确定。英readandeditamanuscript;编审[biānshěn]⒈高级编辑。英senioreditor;⒉担任编审任务的人。英copyeditor;
基础解释编辑和审查确定编审biānshěn∶高级编辑∶担任编审任务的人
引证解释⒈谓调查户口,编订册籍。引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山东大户,每僉解马,编审之时,已有科派,俵解之时,又有使用。”《清史稿·食货志一》:“顾保甲行於平时,而编审则丁赋之所由出也。编审之制,州县官造册上之府,府别造一总册上之布政司。”⒉指编辑和审定图书、著作。引徐特立《怎样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二:“政府或党应该有科学编审的行政组织,而不仅是自己直接的编审。”⒊出版、新闻等部门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网络解释编审编审,职务名称,出版专业职务人员的高级职称,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最高职称。同教师行业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一样,出版业有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编审的等级。
综合释义谓调查户口,编订册籍。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山东大户,每僉解马,编审之时,已有科派,俵解之时,又有使用。”《清史稿·食货志一》:“顾保甲行於平时,而编审则丁赋之所由出也。编审之制,州县官造册上之府,府别造一总册上之布政司。”指编辑和审定图书、著作。徐特立《怎样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二:“政府或党应该有科学编审的行政组织,而不仅是自己直接的编审。”出版、新闻等部门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编审[biānshěn]编辑审查书刊、剧本等。如:「这部戏昨天才刚完成编审,今天立即开拍。」编辑审查书刊、剧本等的人。如:「他在电视公司当编审。」
汉语大词典(1).谓调查户口,编订册籍。明谢肇浙《五杂俎·地部二》:“山东大户,每佥解马,编审之时,已有科派,俵解之时,又有使用。”《清史稿·食货志一》:“顾保甲行于平时,而编审则丁赋之所由出也。编审之制,州县官造册上之府,府别造一总册上之布政司。”(2).指编辑和审定图书、著作。徐特立《怎样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二:“政府或党应该有科学编审的行政组织,而不仅是自己直接的编审。”(3).出版、新闻等部门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国语辞典编辑审查书刊、剧本等,如:「这部戏昨天才刚完成编审,今天立即开拍。」编审[biānshěn]⒈编辑审查书刊、剧本等。例如:「这部戏昨天才刚完成编审,今天立即开拍。」⒉编辑审查书刊、剧本等的人。例如:「他在电视公司当编审。」
辞典修订版编辑审查书刊、剧本等,如:「这部戏昨天才刚完成编审,今天立即开拍。」编辑审查书刊、剧本等的人,如:「他在电视公司当编审。」
辞典简编版编辑审查书刊、剧本等。 【造句】历经缜密的编审,这部戏终于在今天开拍了。编辑审查书刊、剧本等的人。 【造句】他在电视公司当编审。
英语read and edit
其他释义①编辑和审定:~稿件。②做编审工作的人。
编审造句
1.第四章,学部编审教科书的社会效应。
2.有清一代,对各地渔户仿照保甲法进行编审者多有记载,沿海一带为防渔民为倭寇所胁诱助纣为虐而进行保甲编审者更是层出不穷。
3.第二编审判程序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
4.在编审的剧本修改工作结束后,剧本将送到配音演员手上,最后由他们完成英文版动画片的配音工作。
5.编审委员会中著名作家孙颙、叶辛、叶永烈、赵长天等在审稿过程中发现这些问题,都十分重视。
6.检讨此类基金的预算执行及决算编审制度。
7.创作部架构等级森严,从监制、助理监制、创作经理、创作主任、编审、各级编剧到初级撰稿员逐级而落,论资排辈犹如机关单位,各级都有明确分工。
8.肖培华,毛体书法家,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红色传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家编审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孔子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孔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高级顾问。
9.同年六月,借口邦兹的代理人在计划最后一集时的编审要求而取消了该节目。
10.编审官室和编审委员会不仅由日本人担任主任,编审人员也多是日本人,并且有日本宪兵队在场监视。
关于编审的诗词
《编审·地列东西势》
编审的单词
read and edit
编(編)的拼音:biān(ㄅ一ㄢ)
⒈ 用细条或带形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编结。编织。编扎。
⒉ 按一定的原则、规则或次序来组织或排列:编排。编目(编制目录或指已编成的目录)。编次。编年。编订。编配。编码。
⒊ 把材料加以适当的组织排列而成为书籍、报刊、广播电视节目等:编写。编译。编审。编修。编纂。编印。
⒋ 创作:编剧。编导。
⒌ 捏造:编瞎话。
⒍ 成本的书按内容划分的部分:正编。续编。简编。
编字UNICODE编码U+7F16,10进制: 32534,UTF-32: 00007F16,UTF-8: E7 BC 96。
编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编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編
plait、edit、organize
形声:从纟、扁声
knit, weave; arrange; compile
详细解释◎ 编的拼音:
編 biān
〈词性:动〉
(1) (形声。从糸( mì ),扁声。本义:顺次排列,编结在一起)
(2) 同本义 [put in order]
编,次简也。——《说文》
以绳次物曰编。——《声类》
春秋编年,四时具而后为年。——《谷梁传·桓公元年》
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柳宗元《驳复仇议》
(3) 又如:编号;编组;编队;编户(编入户籍的普通人家);编民(编入户籍的平民);编人(户籍编制之内的贫民。也称编民);编次(按顺序编排);编蒲(编订蒲叶使成册,以为书写之用)
(4) 交织,编结 [weave;plait]
编结沮。——《四子讲德论》。颜注:“犹编发也。”
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红楼梦》
(5) 编辑;创作 [compile;write]
编书其罪。——《汉书·诸葛丰传》
春秋编年。——《谷梁传·桓公元年》
(6) 又如:编杂志;编述(著述;编辑);编订(编纂修订)
(7) 连接 [connect]
编町成篁。——张衡《西京赋》。注:“连也。”
(8) 又如:编町(连绵于畎亩之中)
(9) 虚构,捏造 [make up]。如:瞎编;胡编;编派(编造故事,借机讥诮别人)
◎ 编的拼音:
編 biān
〈词性:名〉
(1) 用来穿联竹简的绳子 [cord]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读之韦编三绝。——《汉书·儒林传》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韩愈《进学解》
(2) 又如:编韦(编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
(3) 书籍 [book]
并以为国人读兹编者勖。——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4) 又如:编简(书籍;史册);编珠(类书名。其书集故事成语为对偶)
(5) 一部著作的一部分 [part of a book;book;volume]。如:缩编;上编;一本分为四编的小说;内编;外编;第一编;第二编
(6) 姓。汉代有编盲意
编程序、编次、编导、编导、编订、编队、编队、编发、编号、编号、编户、编辑、编辑、编辑部、编简、编结、编剧、编剧、编列、编录、编码、编目、编目、编内、编年史、编年体、编排、编派、编磬、编入、编审、编审、编外、编伍、编写、编修、编修、编选、编译、编印、编余、编造、编者、编者按、编者按语、编织、编织品、编制、编制、编钟、编著、编撰、编缀、编组、编纂
审(審)的拼音:shěn(ㄕㄣˇ)
⒈ 详细,周密:审慎。审视。
⒉ 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究:审查。审定。审订。审核。审美。审计。审评。审时度势。
⒊ 讯问案件:审理。审判。审讯。公审。
⒋ 知道:不审近况如何?
⒌ 一定地,果然:审如其言。
审字UNICODE编码U+5BA1,10进制: 23457,UTF-32: 00005BA1,UTF-8: E5 AE A1。
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审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審谉
careful、examine、interrogate、know
原为会意
examine, investigate; judge
详细解释◎ 审的拼音:
審 shěn
〈词性:动〉
(1) (会意。从宀番。宀房屋。番,兽足。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简体字从宀申声。本义:详究;考察)
(2) 同本义 [study at large]
审,谓详观其道也。——《荀子·非相》
闻而审,则为福矣。——《吕氏春秋·察传》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又如:审时(详察时令);审物(详察物情);审形(详察实情);审决(审察决定);审机而行(详细、周密地进行分析研究,把握好时机再行动);审别(审察辨别);审势(审察形势)
(4) 知道,知悉 [know]
审,知也。——《类篇》
审矣,何足怪乎?——司马迁《报任安书》
君子审礼。——《史记·礼书》
陛下连降三诏,召臣回朝,未审圣意为何?——《三国演义》
(5) 又
今投使君,共图大事,未审尊意如何?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 又如:审悉(详细了解)
(7) 审核,审查,检查核对 [check]
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汉· 贾谊《过秦论》
(8) 又如:审考(审查);审合(审查验证);审决(审查决定);审覆(审查;审察);审释(审查释放);审端(检查修正);审分(审定名分、职分);审律(审定乐律);审音(审定字的读音)
(9) 审讯;审判 [try]
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审断(审判裁决);审究(审问查究);审拟(审问拟罪);审鞫(审讯);审录(审讯);审语(审判结论);审质(审问)
(11) 询问,打听清楚 [inquire]
十一娘亦审里居。——《聊斋志异》
◎ 审的拼音:
審 shěn
〈词性:副〉
(1) 真实;确实 [really;certainly]
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 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2) 详尽,仔细 [in detail;carefully]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清· 刘开《问说》
(3) 又如:审观(仔细观察);审图(周密谋划;仔细考虑);审画(填重筹划);审度(详细考量);审顾(仔细察看);审虑(仔细考虑);审详(仔细审察);审酌(仔细斟酌);审注(仔细观察;细看);审求(仔细探求);审谋(周密谋划);审省(详细省察);审稽(详细考查);审说(详细解说);审辨(审慎辨别);审当(周密而确当)
◎ 审的拼音:
審 shěn
〈词性:形〉
(1) 慎重,小心谨慎 [cautious]
言审莫过圣人。——王充《论衡》
(2) 又如:审练(审慎精细)
(3) 确切 [definite]
称言命者,有命审矣。——王充《论衡》
(4) 又如:审期(确切的日期)
(5) 正,不偏斜 [right]
本不审,虽尧舜不能以治。——《吕氏春秋》
(6) 固定;安定 [fixed]
故水之守土也审,影之守人也审,物之守物也审。——《庄子》
审查、审察、审处、审谛、审订、审定、审读、审度、审改、审干、审稿人、审核、审计、审校、审结、审理、审美、审判、审批、审慎、审慎行事、审时度势、审视、审问、审讯、审议、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