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校
【拼音】: biān jiào 【注音】: ㄅ一ㄢㄒ一ㄠˋ 【结构】: 编(左右结构)校(左右结构) 【简体】: 编校 【繁体】: 編校编校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编辑和校订。编校[biānxiào]⒈编辑和校订。
引证解释⒈编辑校订。引宋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一》:“予编校昭文书时,预详定浑天仪。”曹靖华《飞花集·到赤松林去》:“这是鲁迅先生亲手编校,自己拿钱印的。”
网络解释编校编校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iānjiào,是指编辑校订。
综合释义编辑校订。宋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一》:“予编校昭文书时,预详定浑天仪。”曹靖华《飞花集·到赤松林去》:“这是鲁迅先生亲手编校,自己拿钱印的。”编校[biānjiào]指敏感文件公开发行前的编辑。
网友释义编校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予编校昭文书时,预详定浑天仪。”曹靖华《飞花集·到赤松林去》:“这是鲁迅先生亲手编校,自己拿钱印的。”
汉语大词典编辑校订。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予编校昭文书时,预详定浑天仪。”曹靖华《飞花集·到赤松林去》:“这是鲁迅先生亲手编校,自己拿钱印的。”
编校造句
1.图书的编校质量是出版工作的生命、核心,在出版工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衡量出版事业是否繁荣的重要标准。
2.可为每个存储库指定一组编校选项,例如输出格式、颜色模式、角色等。
3.如果未指定语言,系统会在编校过程中自动识别它。
4.校勘学为学者编校文化遗产的书写文本提供诸项原则。
5.印制质量差和编校质量差的图书,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大浪淘沙。
6.负责一本文学杂志的编校工作以及曾在武汉晚报实习。
7.“泰富藏泉世所无,先秦文字不模糊,他年编校成新谱,胜读丁家全部书。
8.编校工作虽然很辛苦,却能让人学到很多知识。
9.兄卢靖合著《四邨库湖北先正遗书提要》,助兄收藏、编校、刊印《湖北先正遗书》、《沔阳丛刻》和《慎始基斋丛书》等。
关于编校的诗词
《寄徐编校》 《寄徐编校·近传丹韶下彤墀》 《行妇怨次李编校韵》 《春游·芸编校罢得嬉游》 《春雪早朝和沈编校》 《次酬胡编校》 《次酬胡编校赋竹屋》 《次酬胡编校赋竹屋》 《次酬胡编校赋竹屋》 《寿胡编校·岭根逢诞日》
编(編)的拼音:biān(ㄅ一ㄢ)
⒈ 用细条或带形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编结。编织。编扎。
⒉ 按一定的原则、规则或次序来组织或排列:编排。编目(编制目录或指已编成的目录)。编次。编年。编订。编配。编码。
⒊ 把材料加以适当的组织排列而成为书籍、报刊、广播电视节目等:编写。编译。编审。编修。编纂。编印。
⒋ 创作:编剧。编导。
⒌ 捏造:编瞎话。
⒍ 成本的书按内容划分的部分:正编。续编。简编。
编字UNICODE编码U+7F16,10进制: 32534,UTF-32: 00007F16,UTF-8: E7 BC 96。
编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编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編
plait、edit、organize
形声:从纟、扁声
knit, weave; arrange; compile
详细解释◎ 编的拼音:
編 biān
〈词性:动〉
(1) (形声。从糸( mì ),扁声。本义:顺次排列,编结在一起)
(2) 同本义 [put in order]
编,次简也。——《说文》
以绳次物曰编。——《声类》
春秋编年,四时具而后为年。——《谷梁传·桓公元年》
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柳宗元《驳复仇议》
(3) 又如:编号;编组;编队;编户(编入户籍的普通人家);编民(编入户籍的平民);编人(户籍编制之内的贫民。也称编民);编次(按顺序编排);编蒲(编订蒲叶使成册,以为书写之用)
(4) 交织,编结 [weave;plait]
编结沮。——《四子讲德论》。颜注:“犹编发也。”
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红楼梦》
(5) 编辑;创作 [compile;write]
编书其罪。——《汉书·诸葛丰传》
春秋编年。——《谷梁传·桓公元年》
(6) 又如:编杂志;编述(著述;编辑);编订(编纂修订)
(7) 连接 [connect]
编町成篁。——张衡《西京赋》。注:“连也。”
(8) 又如:编町(连绵于畎亩之中)
(9) 虚构,捏造 [make up]。如:瞎编;胡编;编派(编造故事,借机讥诮别人)
◎ 编的拼音:
編 biān
〈词性:名〉
(1) 用来穿联竹简的绳子 [cord]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读之韦编三绝。——《汉书·儒林传》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韩愈《进学解》
(2) 又如:编韦(编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
(3) 书籍 [book]
并以为国人读兹编者勖。——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4) 又如:编简(书籍;史册);编珠(类书名。其书集故事成语为对偶)
(5) 一部著作的一部分 [part of a book;book;volume]。如:缩编;上编;一本分为四编的小说;内编;外编;第一编;第二编
(6) 姓。汉代有编盲意
编程序、编次、编导、编导、编订、编队、编队、编发、编号、编号、编户、编辑、编辑、编辑部、编简、编结、编剧、编剧、编列、编录、编码、编目、编目、编内、编年史、编年体、编排、编派、编磬、编入、编审、编审、编外、编伍、编写、编修、编修、编选、编译、编印、编余、编造、编者、编者按、编者按语、编织、编织品、编制、编制、编钟、编著、编撰、编缀、编组、编纂
校的拼音:xiào(ㄒ一ㄠˋ)
⒈ 学堂,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校园。校长。
⒉ 军衔的一级,在“将”之下,“尉”之上。
⒊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校尉(统带一校的军官)。
校的拼音:jiào(ㄐ一ㄠˋ)
⒈ 比较:校场。
⒉ 查对、订正:校勘。校订。校对。
校字UNICODE编码U+6821,10进制: 26657,UTF-32: 00006821,UTF-8: E6 A0 A1。
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校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挍
school、check、collate、compare、field officer
形声:从木、交声
school; military field officer
详细解释◎ 校的拼音: jiào
〈词性:名〉
(1)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 [fetters]
校,木囚也。从木,交声。——《说文》
屦校灭趾。——《易·噬嗑》。
何校灭耳。注:“若今枷项也。”
大校重牢,五木被体。——《新唐书》
(2) 栅栏 [railing]
天子校猎。——《汉书·司马相如传》。注:“以木相贯穿,总为栏校,遮止禽兽而猎取之。”
(3) 又如:校猎(用木栏遮阻而猎取禽兽。校:木栏)
(4) 校样 [proof]。如:一校;二校
(5) “校人”的省称。养马官 [horsekeeper official taking charge of horsekeep]
六厩成校。——《周礼·校人》
校正属焉。——《左传·成公十八年》。注:“主马官。”
(6) 又如:校人(周礼官名。马官之长)
(7) 古代军营的一种建制。亦指“军营” [barrack]
常护军傅校获王。——《汉书·卫青传》。注:“校者,营垒之称。”
五校大夫。——《战国策·中山策》。注:“军营也。”
(8) 又如:校队(古时军队的编制单位。亦指部队,队伍);校联(谓营垒相联);校骑(骑兵队伍);校垒(营垒)
◎ 校的拼音: jiào
〈词性:动〉
(1) 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 [proofread]
校,度也。——《广雅》
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汉书·张安世传》
年逾八十,犹乎自校书。——陈寿《三国志》
(2) 又如:校稿子;校一本书;校书(校对勘正书中的讹误;古代还指有文才的妓女);校理(校勘书籍而加以整理;唐宋官名。掌理校勘整理袐府藏书之事);校缀(将散佚的书籍加以校对整理,连缀在一起)
(3) 考核,考察 [examine;check]
比校民之有道者。——《国语·齐语》
以实校之。——《资治通鉴》
(4) 又如:校度(考察衡量);校官(古代专司探察情事的官吏);校事(三国时魏、吴均设校事,为皇帝刺探臣民的言行);校比(调查户口、财物;考核评定);校贯(核点经费);校数(数计)
(5) 较量 [contest]
校武票禽。——扬雄《长杨赋》
不与诸弟校竞。——李延寿《北史》
(6) 又如:校兵(交战);校武(考较武艺);较勇(较量勇力);校埒(比武场);校射(比试射技和武艺);校能(比试才艺);校棋(切磋棋艺)
(7) 对抗;抗衡 [oppose;resist]
韩 魏之强,足以校于 秦。——《史记》
而与奥同盟之 德国,示威胁 俄, 俄不敢校,而 塞卒吞声。—— 梁启超《欧战蠡测》
(8) 计较;考虑 [fuss about]
犯而不校。——《论语》
其间得失何足校。——宋· 欧阳修《寄圣俞》
(9) 又如:校怨(计较怨仇);校计(犹计较);校竞(犹计较);校短推长(校短量长。谓衡量别人的长处和短处)
(10) 装饰 [decorate]。如:校饰(装饰);校具(装饰的物品);校体(装扮自己)
(11) 计算 [calculate]。如:校计(计算,核算)
(12) 另见 xiào
校测、校场、校饬、校次、校点、校订、校对、校改、校核、校勘、校验、校样、校椅、校阅、校正、校注、校准
◎ 校的拼音: xiào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交( jiào )声。( jiào )本义:古代拘囚犯人的刑具)
(2) 学堂,学校 [school;college;university]
校,教学之宫。——《集韵》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
郑人游于幺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 郑国谓学为校。”
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汉书·平帝纪》
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
(3) 又如:校序(古代称学校);校室(古代乡里的公共教育场所);校学(学校)
(4) 在将之下尉之上的军官 [field officer]。如: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