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甲酸
【拼音】: běn jiǎ suān 【注音】: ㄅㄣˇㄐ一ㄚˇㄙㄨㄢ 【词性】: 名词。 【结构】: 苯(上下结构)甲(独体结构)酸(左右结构)苯甲酸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化学式c6h5cooh。白色针状晶体。易升华。能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工业上由萘或甲苯氧化制得。可用作食品的防腐剂,治皮肤癣病的药,及制染料、药物、香料的中间体。苯甲酸[běnjiǎsuān]⒈化学式c6h5cooh。白色针状晶体。易升华。能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工业上由萘或甲苯氧化制得。可用作食品的防腐剂,治皮肤癣病的药,及制染料、药物、香料的中间体。
基础解释化学式chcooh。白色针状晶体。易升华。能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工业上由萘或甲苯氧化制得。可用作食品的防腐剂,治皮肤癣病的药,及制染料、药物、香料的中间体。
英语ProbexinProbenidProbecidortho-hydroxybenzoic acidBebenglobentylPotabenzoic acid
法语Acide benzoïque
网络解释苯甲酸苯甲酸又称安息香酸,分子式为C6H5COOH,,是苯环上的一个氢被羧基(-COOH)取代形成的化合物。常温为具有苯或甲醛的气味的鳞片状或针状结晶。它的蒸气有很强的刺激性,吸入后易引起咳嗽。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苯甲酸造句
1.其它类型的可替换燃料也得到了津贴,其中包括了氨基苯甲酸二和菜子油。
2.提供了一种环境友好的合成工艺制备香料邻氨基苯甲酸甲酯。
3.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对二甲氨基苯甲酸和异丁醇为原料合成对二甲氨基苯甲酸异丁酯。
4.结果,这种大豆非常象坚果,不但大量产出氨基苯甲酸而且产出了引起坚果过敏者过敏的化学物质。
5.第三章:研究了合成的苯甲酸苯胺衍生物的光物理特性。
6.报道了以硝酸为氧化剂,把对叔丁基甲苯氧化成对叔丁基苯甲酸的新方法。
7.研究了以对羟基苯甲酸、乙醇为原料、对甲苯磺酸铜为催化剂、合成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并讨论了催化酯化的影响因素。
8.不过,记者也注意到,有几个有抗菌作用的沐浴乳在标注的成分中,有二甲苯磺酸钠、苯甲酸钠或者聚季铵盐等字样。
9.以对硝基甲苯为原料,经氧化、还原、成盐、结晶等反应,合成对氨基苯甲酸钾。
10.以苯甲酸作引燃剂,用弹式量热计测定了蓖麻油的恒容摩尔燃烧热。
苯甲酸的单词
Probexin Probenid Probecid ortho-hydroxybenzoic acid Beben globentyl Pota benzoic acid
苯的拼音:běn(ㄅㄣˇ)
⒈ 一种有机化合物,无色液体,有特殊的气味,可从煤焦油,石油中提取,是多种化学工业的原料和溶剂。
苯字UNICODE编码U+82EF,10进制: 33519,UTF-32: 000082EF,UTF-8: E8 8B AF。
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苯字收录于 现通表 。
benzene
形声:从艹、本声
benzene; luxuriant
详细解释◎ 苯的拼音: běn
〈词性:形〉
◎ 苯的拼音: běn
〈词性:名〉
无色、挥发、可燃的毒性液体芳烃C 6 H 6 [benzene],遇火燃烧。商品是从煤的炼焦(如从焦炉气的轻油中)或从某些石油馏份通过催化脱氢获得,主要用于有机合成
苯胺、苯基、苯乙烯
甲的拼音:jiǎ(ㄐ一ㄚˇ)
⒈ 天干的第一位,用于作顺序第一的代称:甲子。花甲(六十岁的人)。
⒉ 居于首位的,超过所有其它的:甲等。
⒊ 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名次的分类:一甲(名为“进士及第”);二甲(名为“进士出身”);三甲(名为“同进士出身”)。
⒋ 古代军人打仗穿的护身衣服,用皮革或金属叶片制成:盔甲。甲兵。甲士。
⒌ 现代用金属做成有保护功能的装备:甲板。装甲车。
⒍ 某些动物身上有保护功能的硬壳:龟甲。
⒎ 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硬壳:指甲。
⒏ 旧时户口编制单位:保甲。甲长。
⒐ 植物果实的外壳:甲坼(外表裂开)。
⒑ 古同“胛”,肩胛。
甲字UNICODE编码U+7532,10进制: 30002,UTF-32: 00007532,UTF-8: E7 94 B2。
甲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甲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呷鉀胛
armour、first、nail、shell
指事
armor, shell; fingernails; 1st heavenly stem
详细解释◎ 甲的拼音: jiǎ
〈词性:名〉
(1) (象形。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
(2) 同本义 [skin]
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说文》
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六书故》
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chè )。——《易·解》
(3) 又如:莩甲;甲坼(甲宅。外壳裂开。指草木种子裂开硬壳发出芽头)
(4) 古时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也叫“铠” [armor]
献甲者执胄。——《礼记·曲礼》
殪以为大甲。——《国语·晋语》
齐国寡甲兵。——《战国策·齐策》
函人为甲。——《周礼·考工记》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左传·成公二年》
卷甲而藏。——宋· 苏轼《教战守》
甲冰霜迸落。——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弃甲投戈。——《广东军务记》
(5) 武器 [weapons]
得甲库,取器械。——《资治通鉴》
(6) 披甲的人,即甲士 [soldier]
晋侯饮 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
精甲万人。——司马光《资治通鉴》
(7) 动物的坚硬的外壳 [shell]。如:龟甲;鳞甲
(8) 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硬壳 [nail]。如:指甲;趾甲
(9) 旧时户口编制单位 [A unit of civil administration]。如:保甲;甲首(元代每二十户为一甲,明代十户为一甲,一甲之长为甲长)
(10) 天干的第一位,用以纪年、月、日 [the first of Ten Celestial Stems]
乙卯乃雨,甲子又雨。——苏轼《喜雨亭记》
(11) 又如:六甲甲胆(中医认为人的脏腑分五行,同属的再以甲乙分。胆与肝同属木,胆称甲木,亦称甲胆)
(12) 六十甲子的省称 [sixty years]。如:年过花甲
(13) 代词。用来指称佚名的人或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名 [substitute word for an indefinite person]。如:某甲与某乙
(14) 姓
◎ 甲的拼音: jiǎ
〈词性:动〉
(1) 居第一;冠于 [occupy first place]
治宅甲诸第。——《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 又如:桂林山水甲天下
(3) 把甲衣穿在身上 [put on armor]
晞一营大噪,尽甲。——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4) 又如:甲马(披甲的战马;画有神象或符咒的符箓);甲坊署(掌管甲胄等的官署);甲伍(披甲执兵的队伍);甲士(押甲的战士);甲第连云(形容达官显贵住宅高耸入云 的样子)
◎ 甲的拼音: jiǎ
〈词性:形〉
第一的,上等的 [first]。如:甲第(上等的府第;指豪富之家)
酸的拼音:suān(ㄙㄨㄢ)
⒈ 像醋的气味或味道:酸菜。酸溜溜。酸梅。酸甜。酸奶。酸枣。
⒉ 化学上称能在水溶液中产生氢离子的化合物,分“无机酸”、“有机酸”两大类:盐酸。碳酸。硝酸。硫酸。酸碱度。
⒊ 讥讽人的迂腐:穷酸。寒酸。
⒋ 悲痛,伤心:酸楚。辛酸(亦作“酸辛”)。酸苦。酸怆。酸怀。
⒌ 因疲劳或疾病引起的微痛而无力的感觉:酸痛。腰酸腿疼。
酸字UNICODE编码U+9178,10进制: 37240,UTF-32: 00009178,UTF-8: E9 85 B8。
酸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酸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痠
acerbity、ache、acid、grieved、tartness
形声:左形右声
tart, sour; acid; stiff; spoiled
详细解释◎ 酸的拼音: suān
〈词性:名〉
(1) (形声。从酉( yǒu ),“酉”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酉”,与酒、酪等有关。本义:醋)
(2) 同本义 [vinegar]。如:酸醋(即醋。因其味酸,故名)
(3) 像醋一样的气味或味道 [sour;tart]
杏子还没熟,太酸
(4) 又如:酸辛(酸味和辣味);酸苦(酸味和苦味);酸醨(味酸而薄的酒)
(5) 特指胃酸,胃液 [gastric juice]。如:酸水(胃液)
(6) 杂剧脚色之一,主要扮演青年文人,因此亦用作对文人的蔑称 [scholar]
“孤”谓官;“酸”谓秀士。凡称“酸”,谓正末扮秀士当场也。——清· 焦循《剧说》
(7) 小雨 [drizzle]。如:酸然(下小雨的样子)
(8) 酸类物质名 [acid]。能与碱反应生成盐的一种化合物(如盐酸、硫酸或苯甲酸);如溶于水,则其水溶液呈酸味,能使石蕊试纸变红,与某些金属(如铁,锌,锡)反应放出氢气;一种含氢化合物(HX),在水溶液中产生水合氢离子(如H 3 O + )和阴离子X - ,强酸(如硝酸、盐酸或三氯醋酸)的稀溶液电离程度基本完全,弱酸(如醋酸或苯甲酸)的电离度可能只有百分之一,极弱的酸(如氢氰酸或硼酸)的电离度远小于百分之一
◎ 酸的拼音: suān
〈词性:形〉
(1) 寒酸;迂腐。形容读书人的贫寒 [pedantic;poor]
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宋· 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
来回顾影,文魔秀士,风欠酸丁。——元· 王实甫《西厢记》
(2) 又如:酸丁(对贫寒的读书人的贬称);酸子(对文人、书生的蔑称);酸款(装模作样地款待人);酸论(陈腐的论调);酸文假醋(假斯文);酸黄韭烂豆腐(讥笑读书人的话);酸寒(形容穷读书人的生活言行窘困的样子);酸士(酸丁);酸不溜丢(形容文人的迂腐);酸迂(酸腐,迂腐)
(3) 悲伤;凄凉 [sad;miserable]。如:酸心落泪(人受屈后伤心地流泪);酸挤挤(心中辛酸难耐的样子);酸切(悲切;凄切);酸哽(心中悲伤忧闷以致喉头哽咽);酸急(形容声音悲凄而急促)
(4) 悲痛 [grieved;sorrowful]
日磾观状,益增酸哽。—— 北齐· 朱敬范《朱岱林墓志铭》
对酒不能言,感慨怀酸辛。——晋· 阮籍《咏怀》
妻乃轻服诣(董)卓门,跪自陈情,辞甚酸怆。——《后汉书·皇甫规妻传》
(5) 又如:酸怆(哀伤悲痛);酸咽(悲伤哭泣而抽咽起来);酸恨(悲痛遗憾);酸伤(伤心)
(6) 因男女关系而引起的嫉妒 [(feeling of) jealousy]
苦尤娘赚入大观园,酸 凤姐大闹 宁国府。——《红楼梦》
(7) 又如:酸风(比喻醋意);酸眉苦脸(形容又嫉妒又苦恼的神色)
◎ 酸的拼音: suān
〈词性:动〉
(1) 通“痠”。酸痛,因疾病或疲劳引起的筋肉微痛而无力的感觉 [ache;tingle]
山高谷深,不觉脚酸。——《乐府诗集·陇头流水歌辞》
四肢酸重。——《晋书·皇甫谧传》
(2) 又如:酸哀(酸痛无力)
(3) 突然刺痛;抽搐 [twitch]。如:酸重(因疾病或疲劳而引起身体微痛乏力的感觉)
酸鼻、酸菜、酸楚、酸解、酸刻、酸苦、酸困、酸懒、酸溜溜、酸麻、酸梅、酸奶,酸牛奶、酸曲、酸乳,酸乳酪、酸软、酸涩、酸甜苦辣、酸头儿、酸味、酸心、酸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