苾刍
【拼音】: bì chú 【注音】: ㄅ一ˋㄔㄨˊ 【结构】: 苾(上下结构)刍(上下结构) 【简体】: 苾刍 【繁体】: 苾芻苾刍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佛教用语,即比丘。苾刍[bìchú]⒈亦作“苾蒭”。⒉即比丘。本西域草名,梵语以喻出家的佛弟子。为受具足戒者之通称。
引证解释⒈亦作“苾蒭”。即比丘。本西域草名,梵语以喻出家的佛弟子。为受具足戒者之通称。引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僧诃补罗国》:“大者谓苾芻,小者称沙弥。”唐白居易《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记》:“前后讲毗尼三十会,度苾蒭百千人。”《西游记》第十三回:“﹝三藏﹞又念一卷《孔雀经》,及谈苾蒭洗业的故事。”章炳麟《大乘佛教缘起考》:“时阿难陀与诸苾蒭在竹林园,有一苾芻而説颂曰:‘若人寿百岁不见白水鹤,不如一日生得见白水鹤。’”
网络解释苾刍苾刍,拼音bìchú,汉语词语,释义亦作“苾蒭”。即比丘。亦作“苾蒭”。
综合释义亦作“苾蒭”。即比丘。本西域草名,梵语以喻出家的佛弟子。为受具足戒者之通称。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僧诃补罗国》:“大者谓苾芻,小者称沙弥。”唐白居易《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记》:“前后讲毗尼三十会,度苾蒭百千人。”《西游记》第十三回:“﹝三藏﹞又念一卷《孔雀经》,及谈苾蒭洗业的故事。”章炳麟《大乘佛教缘起考》:“时阿难陀与诸苾蒭在竹林园,有一苾芻而説颂曰:‘若人寿百岁不见白水鹤,不如一日生得见白水鹤。’”
网友释义亦作“苾蒭”。即比丘,本西域草名,梵语以喻出家的佛弟子。为受具足戒者之通称。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僧诃补罗国》:“大者谓苾刍,小者称沙弥。”唐白居易《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记》:“前后讲毗尼三十会,度苾蒭百千人。”《西游记》第十三回:“﹝三藏﹞又念一卷《孔雀经》,及谈苾蒭洗业的故事。”章炳麟《大乘佛教缘起考》:“时阿难陀与诸苾蒭在竹林园,有一苾刍而说颂曰:‘若人寿百岁不见白水鹤,不如一日生得见白水鹤。’”
汉语大词典亦作“苾刍”。即比丘。本西域草名,梵语以喻出家的佛弟子。为受具足戒者之通称。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僧诃补罗国》:“大者谓苾刍,小者称沙弥。”唐白居易《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茶毗幢记》:“前后讲毗尼三十会,度苾刍百千人。”《西游记》第十三回:“﹝三藏﹞又念一卷《孔雀经》,及谈苾刍洗业的故事。”章炳麟《大乘佛教缘起考》:“时阿难陀与诸苾刍在竹林园,有一苾刍而说颂曰:‘若人寿百岁不见白水鹤,不如一日生得见白水鹤。’”
国语辞典佛教用语。男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女性出家受具足戒者称「苾刍尼」。《瑜伽师地论.卷六》:「苾刍当知于诸法中,假立有我。」也作「比丘」、「比邱」。苾刍[bìchú]⒈佛教用语。男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女性出家受具足戒者称「苾刍尼」。也作「比丘」、「比邱」。引《瑜伽师地论·卷六》:「苾刍当知于诸法中,假立有我。」
其他释义1.亦作'苾蒭'。2.即比丘。本西域草名,梵语以喻出家的佛弟子。为受具足戒者之通称。
苾刍造句
1.尔时,薄伽梵说是经已,具寿妙生,及诸菩萨摩诃萨、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2.中有古佛立亭亭,苾刍合十朝诵经。催落山泉作钟磬,秋色满岩云有声。www.chazidian.com查字典造句网
关于苾刍的诗词
《过雉山·苾刍曾向定中观》
苾的拼音:bì(ㄅ一ˋ)
⒈ 芳香:“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
苾字UNICODE编码U+82FE,10进制: 33534,UTF-32: 000082FE,UTF-8: E8 8B BE。
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蔤馝穪秘䭱
形声:从艹、必声
smell, fragrance, aroma
详细解释◎ 苾的拼音: bì
〈词性:形〉
(1) 香;芳香苾 [fragrant]
苾芬孝祀。——《诗·小雅·楚茨》
(2) 字又作“吡”
晻薆咇咈。——司马相如《上林赋》
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荀子·礼论》
(3) 又如:苾芬(芬芳。本指祭品的馨香);苾苾(香气浓郁)
刍(芻)的拼音:chú(ㄔㄨˊ)
⒈ 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刍秣(饲养牛马的草料)。反刍。
⒉ 割草:刍荛(割草称“刍”,打柴称“荛”。指割草打柴的人。后常用作向人陈述意见的谦辞)。刍言(常用来谦称自己的言论)。刍议(同“刍言”)。
⒊ 草把:刍灵(古代送葬用的茅草扎的人马)。
刍字UNICODE编码U+520D,10进制: 21005,UTF-32: 0000520D,UTF-8: E5 88 8D。
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刍字收录于 现通表 。
芻
会意
mow, cut grass; hay, fodder
详细解释◎ 刍的拼音:
芻 chú
〈词性:动〉
(1) (象形兼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又(手)从草,表示以手取草。俗作芻。本义:割草)
(2) 同本义 [mow]
芻,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说文》。按,象断草包束以饮马牛者也。
七曰刍粖之式。——《周礼·太宰》
淫刍荛者。——《左传·昭公十三年》
禁刍牧采樵。——《左传·昭公六年》
刍莝养马。——《越绝书·外传本事》
(3) 又如:刍牧(割草放牧)
(4) 用草喂牲口 [feed]
刍之三月。——《周礼·地官·充人》
(5) 又如:刍养(饲养)
◎ 刍的拼音:
芻 chú
〈词性:名〉
(1) 喂牲畜的草 [fodder]
食以刍叔。——《庄子·列御寇》
馈之刍米。——《左传·僖公二十九年》
民争负薪刍助之。——《资治通鉴》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宋史》
(2) 又如:刍菽(饲养牛马 的草料);刍粟(粮草);刍薪(柴草);刍藁(饲养牲畜的干草);刍豆(草和豆);刍茭(干草);刍粮(刍食,刍粟,粮草);刍厩(饲料屋);刍灵(用茅草扎成的人马);刍藁(干草);刍菽(刍豆)
(3) 谷类植物的茎杆 [straw]
(4) 割草的人 [mower]
陛下不废刍言,则端士贤者必当自效。——《旧唐书》
(5) 吃草的牲口 [animals that feed on grass]
民食刍豢。——《庄子·齐物论》
(6) 又如:刍豢(指牛羊猪狗。牛羊食草,称刍;犬豕食谷,称豢。也泛指祭祀用的牺牲)
◎ 刍的拼音:
芻 chú
〈词性:形〉
浅陋,鄙俗 [mea-ger]。如:刍语(谦辞。草野鄙陋者的议论);刍言(草野之人的言论。后用以比喻浅陋的言论。今常用以谦称自己的言论。同“刍议”);刍论(刍议。浅陋的议论)
刍豢、刍秣、刍荛、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