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扞
【拼音】: bì gǎn 【结构】: 蔽(上下结构)扞(左右结构)蔽扞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1.亦作'蔽捍'。2.屏障;屏藩。3.遮拦;护卫。蔽扞[bìgǎn]⒈亦作“蔽捍”。⒉屏障;屏藩。⒊遮拦;护卫。
引证解释⒈亦作“蔽捍”。⒉屏障;屏藩。引汉桓宽《盐铁论·地广》:“故边民百战而中国恬卧者,以边郡为蔽扞也。”《后汉书·西域传·车师》:“北匈奴呼衍王率兵侵后部,帝以车师六国接近北虏,为西域蔽扞,乃令敦煌太守发六国兵……救之。”⒊遮拦;护卫。引《诗·小雅·桑扈》“君子乐胥,万邦之屏”汉郑玄笺:“王者之德乐贤知在位,则能为天下蔽捍、四表患难矣。”《三国志·吴志·程普传》:“策尝攻祖郎,大为所围,普与一骑共蔽扞策。”《新唐书·忠义传上·常达》:“贵忿,举笏击其面,达不为慑,亦拔刀逐之,赵弘安为蔽捍,乃免。”
网络解释蔽扞蔽扞的释义是屏障;屏藩。出自《盐铁论·地广》
蔽的拼音:bì(ㄅ一ˋ)
⒈ 遮,挡:蔽野。遮蔽。掩蔽。
⒉ 隐藏:蔽匿。隐蔽。
⒊ 欺骗,隐瞒:蒙蔽。蔽美扬恶。
⒋ 概括:一言以蔽之。
蔽字UNICODE编码U+853D,10进制: 34109,UTF-32: 0000853D,UTF-8: E8 94 BD。
蔽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蔽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撇
my、ragged、shabby
形声:从艹、敝声
cover, hide, conceal; shelter
详细解释◎ 蔽的拼音: bì
〈词性:动〉
(1) (形声。从艸,敝声。本义:小草)
(2) 遮住,遮掩 [cover;shelter]
蔽,蔽蔽小草也。——《说文》。朱骏声曰:“此字本训盖覆也。”
蔽,障也,隐也。——《广雅》
蒲蔽。——《周礼·巾车》。注:“车旁御风尘者。”
乘马其蔽五。——《管子》。注:“所以捍车马。”
景以蔽日。——《淮南子·修务》
故能蔽不新成。——《老子》
旌蔽日兮敌若云。——楚· 屈原《九歌·国殇》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 沛公。——《史记》
阴翳蔽日。——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隐蔽(借旁的事物来遮掩);屏蔽;蔽天(遮蔽天空,布满了整个天空)
(4) 隐藏 [hide]蔽林间窥之。—— 唐· 柳宗元《三戒》
先生…引蔽驴后。——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5) 又如:蔽贤(隐蔽贤者,不使上知);蔽形(遮掩身体)
(6) 庇护 [shelter;shield]
盖借塞墙为蔽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蔽护(掩护;庇护);蔽橹(古代防御用的大盾);蔽辜(抵罪)
(8) 掩饰 [cover up; conceal]
廉不蔽恶,耻不从枉。——《管子·牧民》
(9) 又如:蔽美(掩盖他人的美德、长处);蔽恶(掩饰过错和坏行为)
(10) 蒙蔽 [deceive]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齐策》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 又如:蔽蒙(蒙蔽;隐瞒);蔽晦(蒙蔽。受遮蔽因而不明)
(12) 堵塞 [stop up]。如:蔽塞(堵塞,或耳目思想被蒙蔽)
(13) 审断,判决 [judge]。如:蔽罪(定罪);蔽狱(冤狱)
(14) 概括 [summarize]
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蔽聪塞明
扞的拼音:hàn(ㄏㄢˋ)
⒈ 同“捍”。
扞字UNICODE编码U+625E,10进制: 25182,UTF-32: 0000625E,UTF-8: E6 89 9E。
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悍㪋捍擀釬
ward off, withstand, resist
详细解释◎ 扞的拼音: hàn
(1) (“扞”是“捍”的古字)
(2) 另见 hàn (捍)
扞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