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旒
【拼音】: bì liú 【注音】: ㄅ一ˋㄌ一ㄡˊ 【结构】: 蔽(上下结构)旒(左右结构)蔽旒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冠冕前后悬垂的玉饰。借指皇帝面前。语出《孔子家语.入官》:'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
基础解释冠冕前后悬垂的玉饰。借指皇帝面前。语出《孔子家语.入官》:/'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
引证解释⒈冠冕前后悬垂的玉饰。借指皇帝面前。引语出《孔子家语·入官》:“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明李东阳《吊颜鲁公词》:“如公者状貌不达於蔽旒,足迹不登於巖廊,而乃身任国纪,义存天常。”
网络解释蔽旒bìliú
网友释义bìliú冠冕前后悬垂的玉饰。借指皇帝面前。语出《孔子家语·入官》:“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明李东阳《吊颜鲁公词》:“如公者状貌不达於蔽旒,足迹不登於巖廊,而乃身任国纪,义存天常。”
汉语大词典冠冕前后悬垂的玉饰。借指皇帝面前。语出《孔子家语·入官》:“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明李东阳《吊颜鲁公词》:“如公者状貌不达于蔽旒,足迹不登于岩廊,而乃身任国纪,义存天常。”
其他释义1.冠冕前后悬垂的玉饰。借指皇帝面前。语出《孔子家语.入官》:'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
蔽的拼音:bì(ㄅ一ˋ)
⒈ 遮,挡:蔽野。遮蔽。掩蔽。
⒉ 隐藏:蔽匿。隐蔽。
⒊ 欺骗,隐瞒:蒙蔽。蔽美扬恶。
⒋ 概括:一言以蔽之。
蔽字UNICODE编码U+853D,10进制: 34109,UTF-32: 0000853D,UTF-8: E8 94 BD。
蔽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蔽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撇
my、ragged、shabby
形声:从艹、敝声
cover, hide, conceal; shelter
详细解释◎ 蔽的拼音: bì
〈词性:动〉
(1) (形声。从艸,敝声。本义:小草)
(2) 遮住,遮掩 [cover;shelter]
蔽,蔽蔽小草也。——《说文》。朱骏声曰:“此字本训盖覆也。”
蔽,障也,隐也。——《广雅》
蒲蔽。——《周礼·巾车》。注:“车旁御风尘者。”
乘马其蔽五。——《管子》。注:“所以捍车马。”
景以蔽日。——《淮南子·修务》
故能蔽不新成。——《老子》
旌蔽日兮敌若云。——楚· 屈原《九歌·国殇》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 沛公。——《史记》
阴翳蔽日。——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隐蔽(借旁的事物来遮掩);屏蔽;蔽天(遮蔽天空,布满了整个天空)
(4) 隐藏 [hide]蔽林间窥之。—— 唐· 柳宗元《三戒》
先生…引蔽驴后。——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5) 又如:蔽贤(隐蔽贤者,不使上知);蔽形(遮掩身体)
(6) 庇护 [shelter;shield]
盖借塞墙为蔽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蔽护(掩护;庇护);蔽橹(古代防御用的大盾);蔽辜(抵罪)
(8) 掩饰 [cover up; conceal]
廉不蔽恶,耻不从枉。——《管子·牧民》
(9) 又如:蔽美(掩盖他人的美德、长处);蔽恶(掩饰过错和坏行为)
(10) 蒙蔽 [deceive]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齐策》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 又如:蔽蒙(蒙蔽;隐瞒);蔽晦(蒙蔽。受遮蔽因而不明)
(12) 堵塞 [stop up]。如:蔽塞(堵塞,或耳目思想被蒙蔽)
(13) 审断,判决 [judge]。如:蔽罪(定罪);蔽狱(冤狱)
(14) 概括 [summarize]
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蔽聪塞明
旒的拼音:liú(ㄌ一ㄡˊ)
⒈ 古代旌旗下边或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旌旗垂旒”。
⒉ 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冕而前旒”。
旒字UNICODE编码U+65D2,10进制: 26066,UTF-32: 000065D2,UTF-8: E6 97 92。
旒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旒字收录于 现通表 。
㐬㫍斿旈游瑬
形声:左形右声
fringes of pearls on crowns
详细解释◎ 旒的拼音: liú
〈词性:名〉
(1) 旗子下边悬垂的饰物 [ribbon]
旗十有二旒。——《礼记》。又如:旒旌(有垂旒的旌旗);旒缀(旌旗的垂饰。系结于旌旗之上。喻附属);旒苏(旒旗的垂饰)
(2) 古代皇帝礼帽前后的玉串 [tassels on ancient crowns,etc.]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礼记·玉藻》
(3) 又如:旒纩;旒紞(冕冠上悬垂的玉串);旒扆(借称帝王。扆为帝王座位后的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