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罪
【拼音】: bì zuì 【注音】: ㄅ一ˋㄗㄨㄟˋ 【结构】: 蔽(上下结构)罪(上下结构)蔽罪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判罪。蔽罪[bìzuì]⒈判罪。
引证解释⒈判罪。引《左传·昭公十四年》:“晋邢侯与雍子争鄐田……罪在雍子,雍子纳其女於叔鱼,叔鱼蔽罪邢侯。”汉蔡邕《司空文烈侯杨公碑》:“命公作廷尉,惟刑之恤,旁施四方,惟明折狱,蔽罪於宪之中。”清恽敬《与秦筠谷书》:“刘于宋之案,官吏役皆欲蔽罪此人,其罪惟敬一人知之,而不能白之,真可耻。”
网络解释蔽罪蔽罪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ìzuì,是指判罪。
综合释义判罪。《左传·昭公十四年》:“晋邢侯与雍子争鄐田……罪在雍子,雍子纳其女於叔鱼,叔鱼蔽罪邢侯。”汉蔡邕《司空文烈侯杨公碑》:“命公作廷尉,惟刑之恤,旁施四方,惟明折狱,蔽罪於宪之中。”清恽敬《与秦筠谷书》:“刘于宋之案,官吏役皆欲蔽罪此人,其罪惟敬一人知之,而不能白之,真可耻。”
网友释义蔽罪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ìzuì,是指判罪。
汉语大词典判罪。《左传·昭公十四年》:“晋邢侯与雍子争鄐田……罪在雍子,雍子纳其女于叔鱼,叔鱼蔽罪邢侯。”汉蔡邕《司空文烈侯杨公碑》:“命公作廷尉,惟刑之恤,旁施四方,惟明折狱,蔽罪于宪之中。”清恽敬《与秦筠谷书》:“刘于宋之案,官吏役皆欲蔽罪此人,其罪惟敬一人知之,而不能白之,真可耻。”
其他释义1.判罪。
蔽的拼音:bì(ㄅ一ˋ)
⒈ 遮,挡:蔽野。遮蔽。掩蔽。
⒉ 隐藏:蔽匿。隐蔽。
⒊ 欺骗,隐瞒:蒙蔽。蔽美扬恶。
⒋ 概括:一言以蔽之。
蔽字UNICODE编码U+853D,10进制: 34109,UTF-32: 0000853D,UTF-8: E8 94 BD。
蔽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蔽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撇
my、ragged、shabby
形声:从艹、敝声
cover, hide, conceal; shelter
详细解释◎ 蔽的拼音: bì
〈词性:动〉
(1) (形声。从艸,敝声。本义:小草)
(2) 遮住,遮掩 [cover;shelter]
蔽,蔽蔽小草也。——《说文》。朱骏声曰:“此字本训盖覆也。”
蔽,障也,隐也。——《广雅》
蒲蔽。——《周礼·巾车》。注:“车旁御风尘者。”
乘马其蔽五。——《管子》。注:“所以捍车马。”
景以蔽日。——《淮南子·修务》
故能蔽不新成。——《老子》
旌蔽日兮敌若云。——楚· 屈原《九歌·国殇》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 沛公。——《史记》
阴翳蔽日。——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隐蔽(借旁的事物来遮掩);屏蔽;蔽天(遮蔽天空,布满了整个天空)
(4) 隐藏 [hide]蔽林间窥之。—— 唐· 柳宗元《三戒》
先生…引蔽驴后。——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5) 又如:蔽贤(隐蔽贤者,不使上知);蔽形(遮掩身体)
(6) 庇护 [shelter;shield]
盖借塞墙为蔽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蔽护(掩护;庇护);蔽橹(古代防御用的大盾);蔽辜(抵罪)
(8) 掩饰 [cover up; conceal]
廉不蔽恶,耻不从枉。——《管子·牧民》
(9) 又如:蔽美(掩盖他人的美德、长处);蔽恶(掩饰过错和坏行为)
(10) 蒙蔽 [deceive]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齐策》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 又如:蔽蒙(蒙蔽;隐瞒);蔽晦(蒙蔽。受遮蔽因而不明)
(12) 堵塞 [stop up]。如:蔽塞(堵塞,或耳目思想被蒙蔽)
(13) 审断,判决 [judge]。如:蔽罪(定罪);蔽狱(冤狱)
(14) 概括 [summarize]
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蔽聪塞明
罪的拼音:zuì(ㄗㄨㄟˋ)
⒈ 犯法的行为:犯罪。罪人。认罪。有罪。罪恶。罪名。罪魁。罪行。罪证。罪责。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罪不容诛。
⒉ 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功罪。罪愆。罪尤(“尤”,过失,罪过)。归罪于人。
⒊ 刑罚:判罪。畏罪。待罪。请罪。
⒋ 苦难,痛苦:受罪。
罪字UNICODE编码U+7F6A,10进制: 32618,UTF-32: 00007F6A,UTF-8: E7 BD AA。
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罪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辠
sin、blame、crime、fault、guilt、pain、suffering
会意:从网、从非
crime, sin, vice; evil; hardship
详细解释◎ 罪的拼音:
辠 zuì
〈词性:名〉
(1) (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2) 同本义 [crime;guilt]
辠,犯法也。——《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
辜辟戾辠也。经传皆以罪为之。——《尔雅》
畏此罪罟。——《诗·小雅·小明》
君子以赦过宥罪。——《易·解卦象下传》
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荀子·王制》
离桓之罪。——《国语·晋语》
或闻无罪。——《史记·陈涉世家》
恶不忍闻,罪不容诛。——《汉书》
治臣之罪。——诸葛亮《出师表》
某知罪矣。——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3) 又如:罪首(罪魁祸首);罪失(罪愆和过失);罪眚(罪愆,罪过);罪瑕(罪愆);罪祸(罪愆);罪累(罪过);罪悔(罪过);罪殃(罪过);罪辜(罪咎);罪衅(罪行;过恶);罪例(犯罪的案例)
(4) 罪人 [offender;sinner]
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书·牧誓》
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5) 又如:罪囚(罪犯);罪孥(罪犯的家属);罪徒(服刑的囚犯);罪疾(邪恶的罪人);罪脑(罪首);罪隶(古时罪人家属之男性没入官府为奴者)
(6) 过失;错误 [fault;blame]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
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问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7) 又如:罪诟(过错;诟病);罪失(罪愆和过失);罪负(过失)
(8) 苦难;祸殃 [hardship;pain;misfortune;sin;disaster]。如:受罪;罪殃(祸殃);罪逆(罪孽);罪疾(灾祸);罪恼(罪孽烦恼);罪障(佛教罪孽能障碍诸善,故称“罪障”);罪苦(佛教语。苦难。因为罪孽而蒙受苦难)
(9) 刑罚 [penalty; punishment]
墨罪五百,劓罪五百…杀罪五百。——《汉书·刑法志》
(10) 捕鱼竹网 [bamboo fishnet]
罪,捕鱼器——《字汇补》
◎ 罪的拼音: zuì
〈词性:动〉
(1) 归罪于 [lay the blame on]
禹、 汤罪己,其兴也悖焉。——《左传·庄公十一年》
朕若罪宗宪,后日谁肯为国家任事?——明· 孙高亮《于谦全传》
(2) 又如:不罪(不怪罪;不归罪于);罪己(把罪咎归于自己);罪谴(罪责);罪坐(归罪;连坐)
(3) 惩罚;治罪 [punish;declare guilty]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变亦可乎?——《韩非子·五蠹》
乃劝种麦,无或失时,行罪无疑。——《吕氏春秋》。高诱注:“罪,罚也。”
宗宪无以罪。——《明史》
(4) 又如:罪人不孥(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罪法(罪罚);罪辱(处罚折辱);罪律(治罪的律条)
罪案、罪不容诛、罪大恶极、罪恶、罪犯、罪该万死、罪过、罪咎、罪款、罪魁、罪名、罪孽、罪孽深重、罪情、罪人、罪行、罪刑、罪业、罪尤、罪有应得、罪责、罪证、罪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