谤焰
【拼音】: bàng yàn 【注音】: ㄅㄤˋ一ㄢˋ 【结构】: 谤(左右结构)焰(左右结构) 【繁体】: 謗燄谤焰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指纷乱的议论、诽谤。谤焰[bàngyàn]⒈指纷乱的议论、诽谤。
引证解释⒈指纷乱的议论、诽谤。引清唐孙华《再哭姜西溟》诗:“谤燄今已熄,刮磨自生光。”
网络解释谤焰谤焰是汉语词语,指纷乱的议论、诽谤。
综合释义“谤”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指纷乱的议论、诽谤。清唐孙华《再哭姜西溟》诗:“谤燄今已熄,刮磨自生光。”
汉语大词典指纷乱的议论、诽谤。清唐孙华《再哭姜西溟》诗:“谤燄今已熄,刮磨自生光。”
其他释义1.指纷乱的议论﹑诽谤。
关于谤焰的诗词
《上枢密生辰·谤焰谗波岂易然》
包含谤焰的歇后语
一口吹灭火焰山
谤(謗)的拼音:bàng(ㄅㄤˋ)
⒈ 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谤讥。谤讪。谤议。谤毁。诽谤。
⒉ 责备:谤木(传说中舜设立的供人写谏言的木牌,后代仿效。亦称“华表木”)。“厉王虐,国人谤王”。
谤字UNICODE编码U+8C24,10进制: 35876,UTF-32: 00008C24,UTF-8: E8 B0 A4。
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谤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謗
defame、slander、vilify
形声:从讠、旁声
slander, libel
详细解释◎ 谤的拼音:
謗 bàng
〈词性:动〉
(1) (形声兼会意。从言,旁声。本义: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
(2) 同本义 [criticise openly]
谤,毁也。——《说文》。按,谤者道人之实,事与诬谮不同。大言曰谤,小言曰诽,曰讥。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
有能谤讥于市朝。——《战国策·齐策》
以致天下怨谤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3) 又如:谤书(攻击别人或揭发别人隐私的文书;亦专指《史记》)
(4) 诽谤 [defame;slander]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是故事修而谤兴。——唐· 韩愈《原毁》
(5) 又如:谤言(公开指责他人的话。同谤议);谤誉(毁谤或赞誉)
(6) 诅咒 [curse]
进胙者莫不谤令尹。——《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谤讪、谤议
焰的拼音:yàn(一ㄢˋ)
⒈ 火光:光焰。
⒉ 火苗:火焰。烈焰。气焰。
焰字UNICODE编码U+7130,10进制: 28976,UTF-32: 00007130,UTF-8: E7 84 B0。
焰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焰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㷔炎焔燄爓熖
blaze、flame
形声:左形右声
flame, blaze; glowing, blazing
详细解释◎ 焰的拼音:
燄 yàn
〈词性:名〉
(1) (形声。从火,臽( xiàn )声。本义:火苗)
(2) 同本义 [flame]
烟焰迷漫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烟焰雾雨。——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又如:内焰(火焰的中间部分);外焰(火焰最外层);焰段(见“艳段”);焰烘烘(焰腾腾。火焰旺盛的样子;引申为情绪激昂);焰头上(喻指兴旺发达);焰焰(火苗起初的样子)
(3) 火光;辉光 [flame]
凿石有余焰,年命已凋颓矣。——晋· 葛洪《抱朴子》
(4) 又如:焰红(火红);焰光(光焰;光华);焰然(鲜明貌)
(5) 光亮 [light]
雨昏陋巷灯无焰,风过贫家壁有声。——袁枚《随园诗话》
(6) 比喻气势 [momentum]。如:妖焰;气焰逼人
◎ 焰的拼音: yàn
〈词性:动〉
(1) 燃烧 [burn]
俯而观之,其光自土而出,若焰薪火。——唐· 张读《宣室志》
(2) 又如:焰蜡(正在燃烧的蜡烛);焰灰(物体燃烧后的余烬);焰腾腾(火势猛烈貌)
(3) 照耀 [shine]
动鳞甲于鲸鱼,焰光芒于鸣鹤。——北周· 庾信《灯赋》
野燎焰天。——清· 魏源《圣武记》
焰火、焰口、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