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大全

谤讥的拼音_bang jī是什么意思

谤讥

【拼音】: bàng jī 【注音】: ㄅㄤˋㄐ一 【结构】: 谤(左右结构)讥(左右结构) 【繁体】: 謗譏

谤讥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非议讥刺:谤讥匈匈,流于四方|下愚无知,谓为吝啬,腾之谤讥。谤讥[bàngjī]⒈非议讥刺。例谤讥匈匈,流于四方。下愚无知,谓为吝啬,腾之谤讥。

引证解释⒈非议、讥刺。引《汉书·师丹传》:“谤讥匈匈,流於四方。”元孛朮鲁翀《范坟诗》:“旧德陈苦辞,往往阨谤讥。”清朱之瑜《与本多重昭书》:“是故羹藜衣敝,不敢以古制自丰,而下愚无知,谓为吝嗇,腾之谤讥。”

网络解释谤讥基本解释:非议讥刺:谤讥匈匈,流于四方|下愚无知,谓为吝啬,腾之谤讥。

综合释义非议、讥刺。《汉书·师丹传》:“谤讥匈匈,流於四方。”元孛朮鲁翀《范坟诗》:“旧德陈苦辞,往往阨谤讥。”清朱之瑜《与本多重昭书》:“是故羹藜衣敝,不敢以古制自丰,而下愚无知,谓为吝嗇,腾之谤讥。”谤讥[bàngjī]非议讥刺。语出:《汉书·师丹传》:“谤讥匈匈,流於四方。”元孛朮鲁翀《范坟诗》:“旧德陈苦辞,往往阨谤讥。”清朱之瑜《与本多重昭书》:“是故羹藜衣敝,不敢以古制自丰,而下愚无知,谓为吝嗇,腾之谤讥。”

网友释义基本解释:非议讥刺:谤讥匈匈,流于四方|下愚无知,谓为吝啬,腾之谤讥。词语分开解释:谤:谤(谤)bàng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谤讥。谤讪。谤议。谤毁。诽谤。责备:谤木讥:讥(讥)jī讽刺,挖苦:讥讽。讥评。讥笑。讥诮。冷讥热嘲。查问,察问。指责,非议:讥议《汉书·师丹传》:“谤讥匈匈,流於四方。”元孛术鲁翀《范坟诗》:“旧德陈苦辞,往往阨谤讥。”清朱之瑜《与本多重昭书》:“是故羹藜衣敝,不敢以古制自丰,而下愚无知,谓为吝啬,腾之谤讥。”《战国策·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汉语大词典非议、讥刺。《汉书·师丹传》:“谤讥匈匈,流于四方。”元孛术鲁翀《范坟诗》:“旧德陈苦辞,往往阨谤讥。”清朱之瑜《与本多重昭书》:“是故羹藜衣敝,不敢以古制自丰,而下愚无知,谓为吝啬,腾之谤讥。”

谤讥造句

1.这样,曾国藩这位“中兴名将”、“旷代功臣”,转瞬之间变成“谤讥纷纷,举国欲杀”的汉奸、卖国贼,“积年清望几于扫地以尽矣”。

2.又弹廖立立奉先帝无忠孝之心,守长沙则开门就敌,领巴郡则有闇昧闒茸其事,随大将军则诽谤讥訶,侍梓宫则挟刃断人头于梓宫之侧。[www.chazidian.com/zj-13639/查字典造句]

谤的意思

  拼音  bàng   注音  ㄅㄤˋ   繁体    
部首  讠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86  YUPY  五笔98  YYUY  仓颉  IVYBS  郑码  SSWS  四角  30727  结构  左右电码  6196  区位  1689  统一码  8C24  笔顺  丶フ丶一丶ノ丶フ丶一フ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谤(謗)的拼音:bàng(ㄅㄤˋ)  

⒈ 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谤讥。谤讪。谤议。谤毁。诽谤。

⒉ 责备:谤木(传说中舜设立的供人写谏言的木牌,后代仿效。亦称“华表木”)。“厉王虐,国人谤王”。

统一码

谤字UNICODE编码U+8C24,10进制: 35876,UTF-32: 00008C24,UTF-8: E8 B0 A4。

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谤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efame、slander、vilify

造字法

形声:从讠、旁声

English

slander, libe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谤的拼音:

bàng  

〈词性:动〉

(1) (形声兼会意。从言,旁声。本义: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

(2) 同本义 [criticise openly]

谤,毁也。——《说文》。按,谤者道人之实,事与诬谮不同。大言曰谤,小言曰诽,曰讥。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

有能谤讥于市朝。——《战国策·齐策》

以致天下怨谤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3) 又如:谤书(攻击别人或揭发别人隐私的文书;亦专指《史记》)

(4) 诽谤 [defame;slander]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是故事修而谤兴。——唐· 韩愈《原毁》

(5) 又如:谤言(公开指责他人的话。同谤议);谤誉(毁谤或赞誉)

(6) 诅咒 [curse]

进胙者莫不谤令尹。——《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常用词组

谤讪、谤议

  拼音    注音  ㄐ一   繁体    
部首  讠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86  YMN  五笔98  YWN  仓颉  IVHN  郑码  SQD  四角  37710  结构  左右电码  6217  区位  2805  统一码  8BA5  笔顺  丶フ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讥(譏)的拼音:jī(ㄐ一)  

⒈ 讽刺,挖苦:讥讽。讥评。讥笑。讥诮。冷讥热嘲。

⒉ 查问,察问。

⒊ 指责,非议:讥议。讥弹(tán   )(指责,抨击)。

⒋ 规劝。

统一码

讥字UNICODE编码U+8BA5,10进制: 35749,UTF-32: 00008BA5,UTF-8: E8 AE A5。

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讥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mock、ridicule

English

ridicule, jeer, mock; inspec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讥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言,幾(   )声。本义:旁敲侧击地批评)

(2) 同本义 [blame;censure]

讥,诽也。——《说文》

此何以书讥。——《公羊传·隐公二年》。注:“犹谴也。”

诛讥罢只。——《楚辞·大招》。注:“非也。”

二者交讥。——《史记·游侠传》。正义:“非言也”>

<称郑伯,讥失教也。——《左传·隐公三年》

于人为可讥。——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孰能讥之乎?

公孙布被之讥。——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讥呵(责问,责难);讥毁(非议诋毁);讥望(责怪)

(4) 讽刺;讥笑 [ridicule;mock;satirize]

谤讥于市朝。——《战国策·齐策》

列壑争讥,攒峰竦诮。——孔稚圭《北山移文》

(5) 又如:讥讪(讥刺讪笑);讥言(讥讽的言论);讥弄(讥笑嘲弄);讥鄙(讥笑鄙视)

(6) 进谏;规劝 [admonish]

讥,谏也。——《广雅》

殷有惑妇,何所讥?——《楚辞·天问》

(7) 又如:讥谏(劝谏);讥绳(劝谏和纠正)

(8) 查问 [interrogate]

讥,问也。——《广雅》

好讥而不乱,亟变而不变,时至则为,过则去。——《管子·国准》

关讥而不征。——《孟子》。注:“察也”

关执禁以讥。——《礼记·王制》。注:“呵察也”

几(讥)其出入。——《周礼·宫正》

(9) 又如:讥而不征(稽查外来商旅,但不征收税捐);讥察使(官名。掌查究奸伪);讥视(稽察);讥查(盘问检查);讥问(讥问)

词性变化

讥的拼音:

  

〈词性:名〉

非难,指责的话 [blame;censure]

忧谗畏讥。——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常用词组

讥嘲、讥刺、讥讽、讥评、讥诮、讥讪、讥弹、讥笑、讥议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