谤诵
【拼音】: bàng sòng 【注音】: ㄅㄤˋㄙㄨㄥˋ 【结构】: 谤(左右结构)诵(左右结构) 【繁体】: 謗誦谤诵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怨谤讽诵。谤诵[bàngsòng]⒈怨谤讽诵。
引证解释⒈怨谤讽诵。引《孔丛子·陈士义》:“先君初相鲁,鲁人谤诵曰:‘麛裘而芾,投之无戾;芾之麛裘,投之无邮。’”
网络解释谤诵谤诵,是汉语词汇,解释为怨谤讽诵。
综合释义怨谤讽诵。《孔丛子·陈士义》:“先君初相鲁,鲁人谤诵曰:‘麛裘而芾,投之无戾;芾之麛裘,投之无邮。’”谤诵[bàngsòng]
汉语大词典怨谤讽诵。《孔丛子·陈士义》:“先君初相鲁,鲁人谤诵曰:‘麛裘而芾,投之无戾;芾之麛裘,投之无邮。’”
其他释义1.怨谤讽诵。
谤(謗)的拼音:bàng(ㄅㄤˋ)
⒈ 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谤讥。谤讪。谤议。谤毁。诽谤。
⒉ 责备:谤木(传说中舜设立的供人写谏言的木牌,后代仿效。亦称“华表木”)。“厉王虐,国人谤王”。
谤字UNICODE编码U+8C24,10进制: 35876,UTF-32: 00008C24,UTF-8: E8 B0 A4。
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谤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謗
defame、slander、vilify
形声:从讠、旁声
slander, libel
详细解释◎ 谤的拼音:
謗 bàng
〈词性:动〉
(1) (形声兼会意。从言,旁声。本义: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
(2) 同本义 [criticise openly]
谤,毁也。——《说文》。按,谤者道人之实,事与诬谮不同。大言曰谤,小言曰诽,曰讥。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
有能谤讥于市朝。——《战国策·齐策》
以致天下怨谤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3) 又如:谤书(攻击别人或揭发别人隐私的文书;亦专指《史记》)
(4) 诽谤 [defame;slander]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是故事修而谤兴。——唐· 韩愈《原毁》
(5) 又如:谤言(公开指责他人的话。同谤议);谤誉(毁谤或赞誉)
(6) 诅咒 [curse]
进胙者莫不谤令尹。——《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谤讪、谤议
诵(誦)的拼音:sòng(ㄙㄨㄥˋ)
⒈ 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诵读。背诵。诵诗。
⒉ 称述,述说:“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
⒊ 诗歌:作诵(作诗)。
⒋ 怨谤。
诵字UNICODE编码U+8BF5,10进制: 35829,UTF-32: 00008BF5,UTF-8: E8 AF B5。
诵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诵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誦
read aloud、recite
形声:从讠、甬声
recite, chant, repeat
详细解释◎ 诵的拼音:
誦 sòng
〈词性:动〉
(1) (形声。从言,甬( yǒng )声。本义:背诵、朗读)
(2) 同本义 [recite;read aloud]
诵,讽也。——《说文》。徐锴曰:“临文为诵。”
兴道讽诵言语。——《周礼·大司乐》。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春诵夏弦。——《礼记·文王世子》
宴居有师工之诵。——《国语·楚语》
子路终身诵之。——《论语·子罕》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真诚之劳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熟读成诵;过目成诵;背诵;诵经;记诵(默记和背诵);诵笃笃(叽叽咕咕,嘟嘟噜噜);诵咏(诵读吟咏);诵诗(诵读《诗经》);诵说(诵读解说);诵数(诵读熟习经书);诵谏(诵读诗歌以作为劝戒);诵忆(背诵并记住);诵号(高声诵经)
(4) 述说,发表详细内容 [state]
聊为足下诵其所闻。——唐· 韩佥《答陈生书》
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惟孔距心,为王诵之。——《孟子·公孙丑下》
(5) 通“颂”。颂扬 [extol]
本原事业,只诵功德。——秦《泰山刻石》
使百姓歌诵,史官纪德。——《后汉书·何敞传》
垂流亿载,世世叹诵。——汉《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
(6) 又如:诵德(颂功。颂扬功德);诵法(称颂效法);诵烈(颂扬功业)
(7) 通“讼”。公开 [declare]
平阳侯驰语太尉 周勃, 勃尚恐不胜,赤敢诵言诛之。——《汉书·高后纪》
(8) 又如:诵言(公然言说)
(9) 以婉言、隐语讽谏 [satirize]。如:诵言(讽劝自己的言语);诵训(古代掌管百工的工师所讽诵的谏言)
◎ 诵的拼音:
誦 sòng
〈词性:名〉
诗篇 [poem]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诗·大雅·烝民》
诵读、诵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