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大全

赤壁矶的拼音_chi bi jī是什么意思

赤壁矶

【拼音】: chì bì jī 【注音】: ㄔˋㄅ一ˋㄐ一 【结构】: 赤(上下结构)壁(上下结构)矶(左右结构) 【繁体】: 赤壁磯

赤壁矶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古地名。在今湖北省黄州市城西北江滨,因山形截然如壁而有赤色,也称赤壁。

基础解释见/'赤鼻矶/',古地名。在今湖北省黄州市城西北江滨,因山形截然如壁而有赤色,也称赤壁。

引证解释⒈见“赤鼻磯”。

网络解释赤壁矶《赤壁矶》是宋代张埴创作的诗。

汉语大词典见“赤鼻矶”。《汉语大词典》:赤鼻矶(赤鼻矶)  拼音:chìbíjī古地名。在今湖北省黄州市城西北江滨,因山形截然如壁而有赤色,也称赤壁。宋薛季宣《晚渡东坡》诗:“赤鼻矶头横曙烟,吴王城下浪连天。”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二·黄州府》:“赤鼻山在府城西北汉川门外,屹立江滨,土石皆带赤色。下有赤鼻矶,今亦名赤壁山,苏轼以为周瑜败曹公处,非也。”亦作“赤壁矶”。元宋方壶《梧叶儿·怀古》曲:“黄州地,赤壁矶,衰草接天涯。周公瑾、曹孟德,果何为?都打入渔樵话里。”

其他释义1.见'赤鼻矶'。

赤壁矶造句

1.湓浦猿啼杜字悲,琵琶弹泪送人归。谁言苏白名相似,试看风骚赤壁矶。

关于赤壁矶的诗词

《登赤壁矶》 《登赤壁矶·缓寻翠竹白沙游》 《周公瑾·赤壁矶头战舰烧》 《赤壁矶》 《赤壁矶·秋清亦足发》

包含赤壁矶的歇后语

赤骨肋受棒

赤的意思

  拼音  chì   注音  ㄔˋ   
部首  赤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FOU  仓颉  GLNC  郑码  BNO  四角  40231  结构  单一电码  6375  区位  1964  统一码  8D64  笔顺  一丨一ノ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赤的拼音:chì(ㄔˋ)  

⒈ 红色,比朱色稍暗的颜色:赤血。赤字。

⒉ 真诚,忠诚:赤诚(极其真诚)。赤忱。赤子(纯洁无暇的初生婴儿,古代亦指百姓)。赤胆忠心。

⒊ 空无所有:赤手空拳。赤地千里。

⒋ 裸露:赤脚(光脚)。

统一码

赤字UNICODE编码U+8D64,10进制: 36196,UTF-32: 00008D64,UTF-8: E8 B5 A4。

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赤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灻烾

汉英互译

bare、loyal、red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red; communist, 'red'; bar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赤的拼音: chì  

〈词性:形〉

(1) (会意。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2) 同本义 [red]

赤,南方色也。——《说文》

赤者,火色也。——《书·洪范·五行传》

其色赤。——《素问·风论》。注:“赤者,心色也。”

赤刀。——《书·顾命》。郑注:“ 武王诛 纣时刀赤为饰。”

色赤椒好。——《齐民要术·种椒》

困于赤绂。——《易·困卦》。郑注:“朱深曰赤。”

日上,正赤如丹。——姚鼐《登泰山记》。又如:赤刀(刀口赤色的宝刀);赤衣(红色衣服);赤丸(红色弹丸);赤日(红日;烈日);赤石(红色的石头);赤泥(呈红色的泥土)

(3) 忠诚;真纯 [loyal;pure]

推赤心于天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4) 又如:赤心(忠心);赤衷(赤诚的心意);赤情(真诚的心意)

(5) 裸露 [bare]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唐· 韩愈《山石诗》

(6) 又如:赤剥(光身子);赤巴巴(赤裸裸;毫无掩饰);赤脚大罗仙(传说中得道的李君);赤条精光(全身赤裸)

(7) 空;尽;一无所有 [empty;extreme]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韩非子·十过》

当年老使君赤手降於菟。——苏轼《送范纯粹守庆州》

(8) 又如:赤淋淋(赤条条,一丝不挂);赤白白(一无所有);赤洒洒(形容无牵无挂)

词性变化

赤的拼音: chì  

〈词性:名〉

(1) 古以赤为南方之色,后因以赤指南方 [south]。如:赤帝(神话中的南方之神。代指汉高祖刘邦);赤方(指南方);赤位(指南方);赤天(南方的天)

(2) 谶纬家谓汉以火德王,火色赤,后因以借指汉朝 [Han Dynasty]。如:赤德(指汉朝的气运)

(3) “赤子”的简称。指婴儿 [baby]。如:赤襁(指婴孩);赤子苍头(泛指老人小孩。苍头:原指老仆,此指老人)

(4) 指鲜血 [blood]。如:赤津津(鲜血渗流的样子);赤臭(血污腐臭之气)

(5) 共产党 [communist party]

这里现亦大讨其赤,中大学生被捕者有四十余人。——鲁迅《书信·致李霁野》

赤的拼音: chì  

〈词性:动〉

(1) 除掉,诛灭 [remove]

此祸水也!指日赤吾族矣!——《聊斋志异·小翠》

(2) 又如:赤族(诛灭全族);赤诛(诛杀)

常用词组

赤背、赤壁、赤膊、赤膊上阵、赤忱、赤诚、赤胆忠心、赤道、赤地、赤地千里、赤光光、赤候、赤脚、赤脚医生、赤金、赤口白舌、赤口毒舌、赤露、赤露、赤裸裸、赤贫、赤热、赤身、赤手空拳、赤土、赤心、赤子、赤子之心、赤字、赤足

  拼音    注音  ㄅ一ˋ   
部首  土部  部外笔画  13画  总笔画  16画  
五笔  NKUF  仓颉  SJG  郑码  XMSB  四角  70104  结构  上下电码  1084  区位  1758  统一码  58C1  笔顺  フ一ノ丨フ一丶一丶ノ一一丨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壁的拼音:bì(ㄅ一ˋ)  

⒈ 墙:四壁。壁报。壁画。壁挂。壁毯。壁橱。壁灯。铜墙铁壁。

⒉ 指某些物体内部的表层:胃壁。肠壁。

⒊ 陡削的山崖:峭壁。壁立。

⒋ 军营的围墙:壁垒。坚壁清野。作壁上观(坐观双方成败,不帮助任何一方)。

⒌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统一码

壁字UNICODE编码U+58C1,10进制: 22721,UTF-32: 000058C1,UTF-8: E5 A3 81。

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壁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wall、cliff

造字法

形声:从土、辟声

English

partition wall; walls of a hous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壁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土,辟声。本义:墙壁)

(2) 同本义 [wall]

壁,垣也。——《说文》

壁亦土也。——《风俗通》

观壁垒于北落兮。——张衡《思玄赋》

家徒四壁立。——《汉书·司马相如传》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壁有耳(指机密容易泄露,说话不可不慎。同“隔墙有耳”);壁中书(汉武帝时,鲁恭王为扩建其宫室而坏孔子故居,在夹壁墙中得古文《尚书》、《礼记》、《春秋》、《论语》、《孝经》等,凡数十卷,都是周时的古文写的,晋人称为科斗文。今《说文》中所收古文,大部分是依据壁中书);壁观(面壁;又指一意禅观,心如墙壁,一切妄想不能侵入)

(4) 物体、身体或生物体等的外围结构的物质层 [wall]。如:试管内壁;肌壁;腹壁;细胞壁

(5) 军营;军营的围墙 [barracks and the enclosing walls of barrack]

及楚击 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史记·项羽本纪》

帝(刘邦)晨驰入 韩信、 张耳壁,夺之军。—— 汉· 班固《高帝纪上》

(6) 又如:壁死(死于营垒之中);壁门(军营大门)

(7) 陡峭的山崖 [cliff]

山四面峭壁拔起。——明· 刘基《苦斋记》

(8) 又如:绝壁;峭壁;壁立千仞(形容山崖陡峻)

(9) 二十八宿之一,是北方七宿之一 [one of the Chinese zodiacal constellations]

(10) 边,面 [side]

一壁道与红娘:看哥哥行问汤药去也。——元· 王实甫《西厢记》

(11) 又如:壁厢(边,旁)

词性变化

壁的拼音:   

〈词性:动〉

驻扎

魏王恐,使人出 晋鄙,留军壁 邺。——《史记·魏公子列传》

常用词组

壁报、壁橱、壁灯、壁柜、壁挂、壁虎、壁画、壁龛、壁垒、壁垒森严、壁立、壁炉、壁上观、壁虱、壁饰、壁毯、壁厢、壁衣、壁钟

  拼音    注音  ㄐ一   繁体    
部首  石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86  DMN  五笔98  DWN  仓颉  MRHN  郑码  GQD  四角  17610  结构  左右电码  4335  区位  7722  统一码  77F6  笔顺  一ノ丨フ一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矶(磯)的拼音:jī(ㄐ一)  

⒈ 突出江边的岩石或小石山:燕子矶。采石矶。

⒉ 水冲激岩石。

统一码

矶字UNICODE编码U+77F6,10进制: 30710,UTF-32: 000077F6,UTF-8: E7 9F B6。

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矶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石、几声

English

jetty; submerged rock; edd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矶的拼音:

  

〈词性:名〉

(1) 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a rock projecting over the water]

钓矶平可坐,苔磴滑难步。——孟浩然《经七里滩》

舟过矶。(指澎浪矶。)——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2) 又如:矶沚(水边石滩与水中小洲);矶嘴(指水边突出的大石的顶端)

词性变化

矶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石,幾声。本义:大石激水) 水冲击岩石。引申为激怒,触犯 [impact]

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孟子·告子下》

(2) 又如:矶激(冲击上涌;激荡)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