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阪
【拼音】: chì bǎn 【注音】: ㄔˋㄅㄢˇ 【结构】: 赤(上下结构)阪(左右结构)赤阪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亦作'赤坂'。西域地名。以酷热着称。地名。在陕西省洋县东龙亭山。
基础解释亦作/'赤坂/',见/'赤阪/'。西域地名。以酷热着称。地名。在陕西省洋县东龙亭山。
引证解释⒈亦作“赤坂”。⒉西域地名。以酷热著称。引《文选·鲍照<苦热行>》:“赤阪横西阻,火山赫南威。”李善注:“《汉书·西域传》:‘杜钦曰:又歷大头痛、小头痛山,赤土、身热之阪。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唐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诗:“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入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⒊地名。在陕西省洋县东龙亭山。引《三国志·蜀志·后主传》:“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阪,大雨道絶,真等皆还。”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五·汉中府》:“龙亭山,乃入子午谷之口,其山阪赭色,亦名赤阪。”
网络解释赤阪赤阪亦作“赤坂”。西域地名。以酷热著称。出自《文选·鲍照》。
综合释义亦作“赤坂”。西域地名。以酷热著称。《文选·鲍照<苦热行>》:“赤阪横西阻,火山赫南威。”李善注:“《汉书·西域传》:‘杜钦曰:又歷大头痛、小头痛山,赤土、身热之阪。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唐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诗:“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入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地名。在陕西省洋县东龙亭山。《三国志·蜀志·后主传》:“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阪,大雨道絶,真等皆还。”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五·汉中府》:“龙亭山,乃入子午谷之口,其山阪赭色,亦名赤阪。”赤阪[chìbǎn]
汉语大词典亦作“赤坂”。(1).西域地名。以酷热著称。《文选·鲍照〈苦热行〉》:“赤阪横西阻,火山赫南威。”李善注:“《汉书·西域传》:‘杜钦曰:又历大头痛、小头痛山,赤土、身热之阪。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唐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诗:“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入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2).地名。在陕西省洋县东龙亭山。《三国志·蜀志·后主传》:“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合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丞相亮待之于城固、赤阪,大雨道绝,真等皆还。”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五·汉中府》:“龙亭山,乃入子午谷之口,其山阪赭色,亦名赤阪。”
其他释义1.亦作'赤坂'。2.西域地名。以酷热着称。3.地名。在陕西省洋县东龙亭山。
包含赤阪的歇后语
赤骨肋受棒
赤的拼音:chì(ㄔˋ)
⒈ 红色,比朱色稍暗的颜色:赤血。赤字。
⒉ 真诚,忠诚:赤诚(极其真诚)。赤忱。赤子(纯洁无暇的初生婴儿,古代亦指百姓)。赤胆忠心。
⒊ 空无所有:赤手空拳。赤地千里。
⒋ 裸露:赤脚(光脚)。
赤字UNICODE编码U+8D64,10进制: 36196,UTF-32: 00008D64,UTF-8: E8 B5 A4。
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赤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灻烾
bare、loyal、red
会意
red; communist, 'red'; bare
详细解释◎ 赤的拼音: chì
〈词性:形〉
(1) (会意。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2) 同本义 [red]
赤,南方色也。——《说文》
赤者,火色也。——《书·洪范·五行传》
其色赤。——《素问·风论》。注:“赤者,心色也。”
赤刀。——《书·顾命》。郑注:“ 武王诛 纣时刀赤为饰。”
色赤椒好。——《齐民要术·种椒》
困于赤绂。——《易·困卦》。郑注:“朱深曰赤。”
日上,正赤如丹。——姚鼐《登泰山记》。又如:赤刀(刀口赤色的宝刀);赤衣(红色衣服);赤丸(红色弹丸);赤日(红日;烈日);赤石(红色的石头);赤泥(呈红色的泥土)
(3) 忠诚;真纯 [loyal;pure]
推赤心于天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4) 又如:赤心(忠心);赤衷(赤诚的心意);赤情(真诚的心意)
(5) 裸露 [bare]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唐· 韩愈《山石诗》
(6) 又如:赤剥(光身子);赤巴巴(赤裸裸;毫无掩饰);赤脚大罗仙(传说中得道的李君);赤条精光(全身赤裸)
(7) 空;尽;一无所有 [empty;extreme]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韩非子·十过》
当年老使君赤手降於菟。——苏轼《送范纯粹守庆州》
(8) 又如:赤淋淋(赤条条,一丝不挂);赤白白(一无所有);赤洒洒(形容无牵无挂)
◎ 赤的拼音: chì
〈词性:名〉
(1) 古以赤为南方之色,后因以赤指南方 [south]。如:赤帝(神话中的南方之神。代指汉高祖刘邦);赤方(指南方);赤位(指南方);赤天(南方的天)
(2) 谶纬家谓汉以火德王,火色赤,后因以借指汉朝 [Han Dynasty]。如:赤德(指汉朝的气运)
(3) “赤子”的简称。指婴儿 [baby]。如:赤襁(指婴孩);赤子苍头(泛指老人小孩。苍头:原指老仆,此指老人)
(4) 指鲜血 [blood]。如:赤津津(鲜血渗流的样子);赤臭(血污腐臭之气)
(5) 共产党 [communist party]
这里现亦大讨其赤,中大学生被捕者有四十余人。——鲁迅《书信·致李霁野》
◎ 赤的拼音: chì
〈词性:动〉
(1) 除掉,诛灭 [remove]
此祸水也!指日赤吾族矣!——《聊斋志异·小翠》
(2) 又如:赤族(诛灭全族);赤诛(诛杀)
赤背、赤壁、赤膊、赤膊上阵、赤忱、赤诚、赤胆忠心、赤道、赤地、赤地千里、赤光光、赤候、赤脚、赤脚医生、赤金、赤口白舌、赤口毒舌、赤露、赤露、赤裸裸、赤贫、赤热、赤身、赤手空拳、赤土、赤心、赤子、赤子之心、赤字、赤足
阪的拼音:bǎn(ㄅㄢˇ)
⒈ 同“坂”。
⒉ 崎岖硗薄的地方:阪田。
阪字UNICODE编码U+962A,10进制: 38442,UTF-32: 0000962A,UTF-8: E9 98 AA。
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阪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坂岅
hillside farmland; slope
详细解释◎ 阪的拼音: bǎn
〈词性:名〉
(1) (形声,从阜,反声。本义:山坡)
(2) 同本义 [slope]
阪,坡者曰阪。一曰泽障,一曰山胁。从阜,反声。字亦作坂。——《说文》
阪有桑。——《诗·秦风 ·车邻》
瞻彼阪田。——《诗·小雅·正月》
阪险原隰。——《吕氏春秋·孟春》。注:“阪险,倾危也。”
为阪生。——《易·说卦虞本》。注:“陵阪也。”
阪尹。——《书·立政》。郑注:“其长居险,故言阪尹。”
(3) 又如:阪田(山坡上瘠薄的田地)
(4) 山腰小道 [path half way up the mountain]
朝辞羊肠阪,夕望贝丘郭。——唐· 刘长卿《奉和李大夫同吕评事太行苦热行》
阪上走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