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大全

赤鼻矶的拼音_chi bi jī是什么意思

赤鼻矶

【拼音】: chì bí jī 【注音】: ㄔˋㄅ一ˊㄐ一 【结构】: 赤(上下结构)鼻(上下结构)矶(左右结构) 【繁体】: 赤鼻磯

赤鼻矶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古地名。在今湖北省黄州市城西北江滨,因山形截然如壁而有赤色,也称赤壁。赤鼻矶[chìbíjī]⒈古地名。在今湖北省黄州市城西北江滨,因山形截然如壁而有赤色,也称赤壁。

引证解释⒈古地名。在今湖北省黄州市城西北江滨,因山形截然如壁而有赤色,也称赤壁。引宋薛季宣《晚渡东坡》诗:“赤鼻磯头横曙烟,吴王城下浪连天。”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二·黄州府》:“赤鼻山在府城西北汉川门外,屹立江滨,土石皆带赤色。下有赤鼻磯,今亦名赤壁山,苏軾以为周瑜败曹公处,非也。”亦作“赤壁磯”。元宋方壶《梧叶儿·怀古》曲:“黄州地,赤壁磯,衰草接天涯。周公瑾、曹孟德,果何为?都打入渔樵话里。”

网络解释赤鼻矶赤鼻矶位于黄冈市赤壁山最西端的前沿部位,它由赤壁山麓向西突出近百米长,数十米宽,状如赤壁山悬挂的鼻梁,通体岩石,颜色赭赤,古时直插江底,形成矶头。

综合释义古地名。在今湖北省黄州市城西北江滨,因山形截然如壁而有赤色,也称赤壁。宋薛季宣《晚渡东坡》诗:“赤鼻磯头横曙烟,吴王城下浪连天。”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二·黄州府》:“赤鼻山在府城西北汉川门外,屹立江滨,土石皆带赤色。下有赤鼻磯,今亦名赤壁山,苏軾以为周瑜败曹公处,非也。”亦作“赤壁磯”。元宋方壶《梧叶儿·怀古》曲:“黄州地,赤壁磯,衰草接天涯。周公瑾、曹孟德,果何为?都打入渔樵话里。”赤鼻矶[chìbíjī]

汉语大词典古地名。在今湖北省黄州市城西北江滨,因山形截然如壁而有赤色,也称赤壁。宋薛季宣《晚渡东坡》诗:“赤鼻矶头横曙烟,吴王城下浪连天。”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二·黄州府》:“赤鼻山在府城西北汉川门外,屹立江滨,土石皆带赤色。下有赤鼻矶,今亦名赤壁山,苏轼以为周瑜败曹公处,非也。”亦作“赤壁矶”。元宋方壶《梧叶儿·怀古》曲:“黄州地,赤壁矶,衰草接天涯。周公瑾、曹孟德,果何为?都打入渔樵话里。”

其他释义1.古地名。在今湖北省黄州市城西北江滨,因山形截然如壁而有赤色,也称赤壁。

关于赤鼻矶的诗词

《晚渡东坡·赤鼻矶头横曙烟》

包含赤鼻矶的歇后语

赤骨肋受棒

赤的意思

  拼音  chì   注音  ㄔˋ   
部首  赤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FOU  仓颉  GLNC  郑码  BNO  四角  40231  结构  单一电码  6375  区位  1964  统一码  8D64  笔顺  一丨一ノ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赤的拼音:chì(ㄔˋ)  

⒈ 红色,比朱色稍暗的颜色:赤血。赤字。

⒉ 真诚,忠诚:赤诚(极其真诚)。赤忱。赤子(纯洁无暇的初生婴儿,古代亦指百姓)。赤胆忠心。

⒊ 空无所有:赤手空拳。赤地千里。

⒋ 裸露:赤脚(光脚)。

统一码

赤字UNICODE编码U+8D64,10进制: 36196,UTF-32: 00008D64,UTF-8: E8 B5 A4。

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赤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灻烾

汉英互译

bare、loyal、red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red; communist, 'red'; bar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赤的拼音: chì  

〈词性:形〉

(1) (会意。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2) 同本义 [red]

赤,南方色也。——《说文》

赤者,火色也。——《书·洪范·五行传》

其色赤。——《素问·风论》。注:“赤者,心色也。”

赤刀。——《书·顾命》。郑注:“ 武王诛 纣时刀赤为饰。”

色赤椒好。——《齐民要术·种椒》

困于赤绂。——《易·困卦》。郑注:“朱深曰赤。”

日上,正赤如丹。——姚鼐《登泰山记》。又如:赤刀(刀口赤色的宝刀);赤衣(红色衣服);赤丸(红色弹丸);赤日(红日;烈日);赤石(红色的石头);赤泥(呈红色的泥土)

(3) 忠诚;真纯 [loyal;pure]

推赤心于天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4) 又如:赤心(忠心);赤衷(赤诚的心意);赤情(真诚的心意)

(5) 裸露 [bare]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唐· 韩愈《山石诗》

(6) 又如:赤剥(光身子);赤巴巴(赤裸裸;毫无掩饰);赤脚大罗仙(传说中得道的李君);赤条精光(全身赤裸)

(7) 空;尽;一无所有 [empty;extreme]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韩非子·十过》

当年老使君赤手降於菟。——苏轼《送范纯粹守庆州》

(8) 又如:赤淋淋(赤条条,一丝不挂);赤白白(一无所有);赤洒洒(形容无牵无挂)

词性变化

赤的拼音: chì  

〈词性:名〉

(1) 古以赤为南方之色,后因以赤指南方 [south]。如:赤帝(神话中的南方之神。代指汉高祖刘邦);赤方(指南方);赤位(指南方);赤天(南方的天)

(2) 谶纬家谓汉以火德王,火色赤,后因以借指汉朝 [Han Dynasty]。如:赤德(指汉朝的气运)

(3) “赤子”的简称。指婴儿 [baby]。如:赤襁(指婴孩);赤子苍头(泛指老人小孩。苍头:原指老仆,此指老人)

(4) 指鲜血 [blood]。如:赤津津(鲜血渗流的样子);赤臭(血污腐臭之气)

(5) 共产党 [communist party]

这里现亦大讨其赤,中大学生被捕者有四十余人。——鲁迅《书信·致李霁野》

赤的拼音: chì  

〈词性:动〉

(1) 除掉,诛灭 [remove]

此祸水也!指日赤吾族矣!——《聊斋志异·小翠》

(2) 又如:赤族(诛灭全族);赤诛(诛杀)

常用词组

赤背、赤壁、赤膊、赤膊上阵、赤忱、赤诚、赤胆忠心、赤道、赤地、赤地千里、赤光光、赤候、赤脚、赤脚医生、赤金、赤口白舌、赤口毒舌、赤露、赤露、赤裸裸、赤贫、赤热、赤身、赤手空拳、赤土、赤心、赤子、赤子之心、赤字、赤足

  拼音    注音  ㄅ一ˊ   
部首  鼻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14画  
五笔  THLJ  仓颉  HUWML  郑码  NLAN  四角  26221  结构  上中下电码  7865  区位  1739  统一码  9F3B  笔顺  ノ丨フ一一一丨フ一丨一一ノ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鼻的拼音:bí(ㄅ一ˊ)  

⒈ 嗅觉器官,亦是呼吸的孔道:鼻子。鼻窦。鼻孔。鼻腔。鼻涕。鼻音。鼻烟(由鼻孔吸入的粉末状的烟)。仰人鼻息。嗤之以鼻。

统一码

鼻字UNICODE编码U+9F3B,10进制: 40763,UTF-32: 00009F3B,UTF-8: E9 BC BB。

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nose

造字法

会意:从自、从畀

English

nose; first; KangXi radical 209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鼻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从自,从畀(   ),“畀”又兼作声符。“自”是“鼻”的本字,作“自己”用后,另造了“鼻”字。“畀”是给予、付与的意思。合起来表示一呼一吸,自相给予。本义:鼻子)

(2) 同本义。呼吸兼嗅觉的器官 [nose]

鼻,主臭者也。——《说文》

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老子》

鼻出入气高而有窍,又,鼻者,肺之使。——《白虎通》

肤灭鼻。——《易·噬》。虞注:“艮为鼻。”

鼻辨芬芳腥臊。——《荀子·荣辱》

(3) 又如:鼻哂(即嗤之以鼻。轻视、嘲笑的表情);鼻饮(用鼻饮水);鼻准(鼻子的尖端)。又指某些器物上的隆起或孔状部分。如:印鼻;针鼻儿;门鼻儿;鞍鼻

(4) 初始,发端 [originate;earliest]

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方言十三》

有周氏之婵嫣兮,或鼻祖于 汾隅。——《汉书·扬雄传》

常用词组

鼻翅儿、鼻疮、鼻笛、鼻窦、鼻窦炎、鼻儿、鼻高、鼻观、鼻环、鼻尖、鼻镜、鼻疽、鼻孔、鼻梁、鼻腔、鼻青脸肿、鼻塞、鼻饲、鼻蹋嘴歪、鼻涕、鼻息、鼻息肉、鼻烟、鼻咽癌、鼻烟壶、鼻炎、鼻翼、鼻音、鼻元音、鼻韵母、鼻中隔、鼻子、鼻子眼儿、鼻祖

  拼音    注音  ㄐ一   繁体    
部首  石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86  DMN  五笔98  DWN  仓颉  MRHN  郑码  GQD  四角  17610  结构  左右电码  4335  区位  7722  统一码  77F6  笔顺  一ノ丨フ一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矶(磯)的拼音:jī(ㄐ一)  

⒈ 突出江边的岩石或小石山:燕子矶。采石矶。

⒉ 水冲激岩石。

统一码

矶字UNICODE编码U+77F6,10进制: 30710,UTF-32: 000077F6,UTF-8: E7 9F B6。

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矶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石、几声

English

jetty; submerged rock; edd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矶的拼音:

  

〈词性:名〉

(1) 水边突出的岩石或石滩 [a rock projecting over the water]

钓矶平可坐,苔磴滑难步。——孟浩然《经七里滩》

舟过矶。(指澎浪矶。)——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2) 又如:矶沚(水边石滩与水中小洲);矶嘴(指水边突出的大石的顶端)

词性变化

矶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石,幾声。本义:大石激水) 水冲击岩石。引申为激怒,触犯 [impact]

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孟子·告子下》

(2) 又如:矶激(冲击上涌;激荡)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