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谤
【拼音】: biàn bàng 【结构】: 辨(左中右结构)谤(左右结构) 【繁体】: 辨謗 【拼音】: biàn bàng辨谤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1.对别人的毁谤加以申辩和驳正。辨﹐通'辩'。辨谤[biànbàng]⒈对别人的毁谤加以申辩和驳正。辨,通“辩”。
引证解释⒈对别人的毁谤加以申辩和驳正。辨,通“辩”。引《旧唐书·元稹传》:“至于陈畅辨谤之章,去之则无以自明於朋友矣。”宋孔平仲《续世说·谗险》:“唐次无故贬斥,久滞蛮荒,孤心抑鬱,乃采自古忠贤遭罹放逐,虽至杀身,而君犹不悟,著书三篇,谓之《辨谤略》,上之。”
网络解释辨谤辨谤(biànbànɡ)
网友释义辨谤,汉语词语,读音biànbàng,意思是对别人的毁谤加以申辩和驳正。辨,通“辩”。
汉语大词典对别人的毁谤加以申辩和驳正。辨,通“辩”。《旧唐书·元稹传》:“至于陈畅辨谤之章,去之则无以自明于朋友矣。”宋孔平仲《续世说·谗险》:“唐次无故贬斥,久滞蛮荒,孤心抑郁,乃采自古忠贤遭罹放逐,虽至杀身,而君犹不悟,著书三篇,谓之《辨谤略》,上之。”
辨的拼音:biàn(ㄅ一ㄢˋ)
⒈ 分别,分析,明察:辨别。辨认。辨析。辨正。辨识。明辨是非。
⒉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九夫为一辨,七辨为一并。
辨字UNICODE编码U+8FA8,10进制: 36776,UTF-32: 00008FA8,UTF-8: E8 BE A8。
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辨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辦辧辯
differentiate、discriminate、distinguish
形声:从辛、辨省声
distinguish, discriminate
详细解释◎ 辨的拼音: biàn
〈词性:动〉
(1) (形声。从刀,辡( biǎn )声。本义:判别,区分,辨别)
(2) 同本义 [discriminate;distinguish]
辨,判也。——《说文》
辨,别也。——《小尔雅》
辨方正位。——《周礼·天官》
辨是与非。——《易·系辞下》
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荀子·荣辱》
不辨牛马。——《庄子·秋水》
男女辨姓。——《左传·昭公元年》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
(3) 又如:明辨是非;辨白(分辨清楚);辨色(辨别物色)
(4) 通“辩”。口头上争论 [argue]
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商君书·更法》
传曰:析辞而为察,言物而为辨,君子贱之。——《荀子·解蔽》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礼记·曲礼上》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5) 又如:辨士(善辩的说客);辨给(口才敏捷,能言善辨);辨驳(根据事理加以反驳)
(6) 通“班”。颁布 [promulgate]
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汉书·高帝纪下》
辨社诸侯,出门见之,著以为戒。——《汉书·王莽传上》
(7) 又如:辨告(古代官吏将所订法律颁布告知民众)
辨别、辨别力、辨明、辨认、辨识、辨析、辨证、辨证论治
谤(謗)的拼音:bàng(ㄅㄤˋ)
⒈ 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谤讥。谤讪。谤议。谤毁。诽谤。
⒉ 责备:谤木(传说中舜设立的供人写谏言的木牌,后代仿效。亦称“华表木”)。“厉王虐,国人谤王”。
谤字UNICODE编码U+8C24,10进制: 35876,UTF-32: 00008C24,UTF-8: E8 B0 A4。
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谤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謗
defame、slander、vilify
形声:从讠、旁声
slander, libel
详细解释◎ 谤的拼音:
謗 bàng
〈词性:动〉
(1) (形声兼会意。从言,旁声。本义: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
(2) 同本义 [criticise openly]
谤,毁也。——《说文》。按,谤者道人之实,事与诬谮不同。大言曰谤,小言曰诽,曰讥。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
有能谤讥于市朝。——《战国策·齐策》
以致天下怨谤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3) 又如:谤书(攻击别人或揭发别人隐私的文书;亦专指《史记》)
(4) 诽谤 [defame;slander]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是故事修而谤兴。——唐· 韩愈《原毁》
(5) 又如:谤言(公开指责他人的话。同谤议);谤誉(毁谤或赞誉)
(6) 诅咒 [curse]
进胙者莫不谤令尹。——《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谤讪、谤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