迸笋
【拼音】: bèng sǔn 【注音】: ㄅㄥˋㄙㄨㄣˇ 【结构】: 迸(半包围结构)笋(上下结构) 【繁体】: 迸筍迸笋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1.破土猛长的竹笋。迸笋[bèngsǔn]⒈破土猛长的竹笋。
基础解释破土猛长的竹笋。
引证解释⒈破土猛长的竹笋。引唐岑参《范公丛竹歌》:“为君成阴将蔽日,迸笋穿堦踏还出。”唐张祜《题灵隐寺师一上人十韵》:“迸笋斜穿坞,飞泉下喷崖。”
网络解释迸笋bèngsǔnㄅㄥˋㄙㄨㄣˇ
汉语大词典破土猛长的竹笋。唐岑参《范公丛竹歌》:“为君成阴将蔽日,迸笋穿阶踏还出。”唐张祜《题灵隐寺师一上人十韵》:“迸笋斜穿坞,飞泉下喷崖。”
关于迸笋的诗词
《迸笋·养就箨龙儿》
迸的拼音:bèng(ㄅㄥˋ)
⒈ 爆开,溅射:迸跳。迸发。迸溅。迸裂。迸射。
迸字UNICODE编码U+8FF8,10进制: 36856,UTF-32: 00008FF8,UTF-8: E8 BF B8。
迸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迸字收录于 现通表 。
逬
spout、spurt、burst forth
形声:从辶、并声
gush out; burst forth; split
详细解释◎ 迸的拼音: bèng
〈词性:动〉
(1) (从辵,并声。“辵”( chuò )意思是在路上行走。本义:奔散,走散)
(2) 同本义 [run away;flee in disorder]
督将迸走,死伤过半。——《三国志·满宠传》
(3) 又如:迸豆之疾(像豆子倒入锅内时乱迸那样快);迸窜(逃窜);迸逸(逃窜)
(4) 涌出;喷射 [gush;spout]
银瓶乍破水浆迸。——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迸泉(涌出的泉水);迸撺(喷涌飞溅);迸放(喷射发出)
(6) 爆开,断裂 [burst;break]
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水浒传》
(7) 又如:迸穴(迸裂而成的洞穴)
(8) 冒出,突然向外发出 [spout;spurt;burst forth]。如:迸竹(突出的竹子);迸云(穿云。喻高)
迸脆、迸发、迸飞、迸溅、迸裂、迸流、迸落、迸散、迸射、迸涌
笋的拼音:sǔn(ㄙㄨㄣˇ)
⒈ 竹子初从土里长出的嫩茎、芽,又称“竹笋”,可以做菜吃。可食用者主要有“毛竹笋”、“慈竹笋”、“麻竹笋”等。
⒉ 竹子的青皮:笋席(用竹青编成的席子)。
⒊ 古同“榫”。
笋字UNICODE编码U+7B0B,10进制: 31499,UTF-32: 00007B0B,UTF-8: E7 AC 8B。
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笋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榫筍
bamboo shoot
形声:从竹、尹声
bamboo shoots
详细解释◎ 笋的拼音:
筍 sǔn
〈词性:名〉
(1) (形声。从竹,尹( yǐn )声。本义:竹笋)
(2) 竹子初从土里长出的嫩芽,味鲜美,可以做菜,也叫“竹笋” [bamboo shoot]
筍,竹胎也。——《说文》。字亦作笋。
绚笋及蒲。——《诗·大雅·韩奕》
苞笋抽节。——左思《吴都赋》
如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宋· 沈括《梦溪笔谈》
(3) 又如:笋玉(喻指女人的手指);笋剥(像剥笋似地脱掉,剥光);笋枯(笋干);笋鞭(竹的地下茎);笋尖(笋的尖嫩部分);笋衣(笋壳)
(4) 竹的青皮 [bamboo’s skin]
敷重笋席。——《书·顾命》。郑注:“析竹青皮也。”
如竹箭之有筠也。——《礼记·礼器》
(5) 又如:笋席(用篾青所编的竹席);笋鞋(以竹皮或笋壳做成的鞋)
(6) 古代悬挂钟磬等乐器的横木 [bar]。如:笋业(悬钟磬的架子);
(7) 同“榫”。器物利用凹凸方式相接处凸出的部分 [tenon]。如:笋里不知卯里(这一方面不知那一方面);笋头(榫头。竹、木等器物或构件利用凹凸方式相接处凸出的部分)
◎ 笋的拼音: sǔn
〈词性:形〉
嫩的 [tender]。如:笋鸡;笋鸭
笋干、笋瓜、笋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