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遁
【拼音】: bū dùn 【注音】: ㄅㄨㄉㄨㄣˋ 【结构】: 逋(半包围结构)遁(半包围结构)逋遁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逃亡。逋遁[būdùn]⒈逃亡。
引证解释⒈逃亡。引汉贾谊《新书·属远》:“逋遁而归诸侯者,类不少矣。”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於是操师震慴,晨夜逋遁,屯据敖仓,阻河为固。”
网络解释逋遁逋遁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būdùn,是指逃亡。
综合释义逃亡。汉贾谊《新书·属远》:“逋遁而归诸侯者,类不少矣。”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於是操师震慴,晨夜逋遁,屯据敖仓,阻河为固。”逋遁[būdùn]
汉语大词典逃亡。汉贾谊《新书·属远》:“逋遁而归诸侯者,类不少矣。”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于是操师震慑,晨夜逋遁,屯据敖仓,阻河为固。”
其他释义1.逃亡。
逋的拼音:bū(ㄅㄨ)
⒈ 逃亡:逋逃。逋迁。逋荡。
⒉ 拖欠:逋负。逋租。逋债。
⒊ 拖延:逋留(逗留)。
逋字UNICODE编码U+900B,10进制: 36875,UTF-32: 0000900B,UTF-8: E9 80 8B。
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逋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形声:从辶、甫声
flee, run away, leave debt unsettled
详细解释◎ 逋的拼音: bū
〈词性:动〉
(1) (形声。从辵( chuò ),甫声。逋的原始意义是奴隶逃亡。本义:逃亡,逃跑)
(2) 同本义 [abscond;flee]
逋,亡也。——《说文》
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书·牧誓》
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为天下逋逃主。——《书·武臣》
六年其逋。——《左传·僖公十五年》
狼失声而逋。——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又如:逋臣(逃亡的大臣);逋逃薮(逃亡的罪犯或流亡者聚集的地方);逋客(逃亡的人;避世的人)
(4) 拖欠,欠税 [be behind in payment]
逋租宿债勿复收。——沈约《宋书》
(5) 又如:逋债(拖延付债);逋租(拖欠租税)
(6) 懈怠;拖延 [slack;delay]
久逋王命。——房玄龄《晋书·蔡谟传》
(7) 又如:逋壅(拖延积压);逋慢(怠慢不敬;不遵法令)
◎ 逋的拼音: bū
〈词性:名〉
逃亡者 [fugitive]
可以怀远,可以柔逋。——《晋书》
逋欠、逋峭、逋逃、逋亡
遁的拼音:dùn(ㄉㄨㄣˋ)
⒈ 逃避,躲闪:遁去。遁辞。遁世。遁北。
⒉ 隐,消失:遁迹。遁隐。
遁字UNICODE编码U+9041,10进制: 36929,UTF-32: 00009041,UTF-8: E9 81 81。
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遁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遯逡循踲
escape、flee
逃
形声:从辶、盾声
hide, conceal oneself; escape
详细解释◎ 遁的拼音:
遯 dùn
〈词性:动〉
(1) (形声。从辵( chuò ),盾声。本义:逃避)
(2) 同本义 [evade]
遁,迁也。——《说文》
遁,避也。——《广雅·释诂三》
遁,犹回避也。——《后汉书·杜林传》注
阳遁而不能蒸。——《国语·周语》
平当逡遁有耻。——《汉书·隽疏干薛平传赞》
(3) 又如:遁隐(避世隐居);遁天(逃遁天理,违背自然);遁命(逃避任命);遁俗(犹言逃避世俗);遁避(犹逃避)
(4) 逃跑,逃走 [flee;escape]
一曰逃也。——《说文》
晋将遁矣。——《国语·楚语》
敌弃炮仓皇遁。——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虎大骇,远遁。——唐· 柳宗元《三戒》
(5) 又如:遁世离群(逃离人世,过隐居生活);遁亡(逃亡);遁退(逃跑退却);遁奔(逃奔)
(6) 迁移 [move]。如:遁思(迁移;离去)
(7) 隐匿 [hide]。如:遁疚(隐藏的疾病);遁隐(隐藏);遁影(隐藏形影);遁疾(隐藏的疾病)
(8) 隐避;隐居 [live in seclusion]。如:遁夫(隐居之人);遁身(隐居);遁居(隐居)
(9) 放纵;淫逸 [loose;wanton]。如:遁乐(淫纵逸乐);遁逸(放纵;不可约束)
(10) 失 [lose]。如:遁逸(散失);遁舍(犹舍弃)
(11) 欺 [deceive]。如:遁饰(欺蒙掩饰)
遁北、遁辞、遁迹、遁入空门、遁世、遁逃、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