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束
【拼音】: bī shù 【注音】: ㄅ一ㄕㄨˋ 【结构】: 逼(半包围结构)束(独体结构)逼束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谓狭窄。逼束[bīshù]⒈谓狭窄。
引证解释⒈谓狭窄。引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六》:“仍返过伏虎菴,由束身峡上,峡势逼束。”清魏源《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我来正值连朝雨,两崖逼束风愈怒。”一本作“偪束”。逼迫约束。清魏源《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我来正值连朝雨,两厓偪束风逾怒。”
网络解释逼束逼束是汉语词汇,解释为狭窄。
综合释义谓狭窄。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六》:“仍返过伏虎菴,由束身峡上,峡势逼束。”清魏源《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我来正值连朝雨,两崖逼束风愈怒。”一本作“偪束”。逼迫约束。清魏源《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我来正值连朝雨,两厓偪束风逾怒。”
汉语大词典谓狭窄。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六》:“仍返过伏虎庵,由束身峡上,峡势逼束。”清魏源《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我来正值连朝雨,两崖逼束风愈怒。”一本作“偪束”。逼迫约束。清魏源《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我来正值连朝雨,两厓偪束风逾怒。”
其他释义1.谓狭窄。
逼的拼音:bī(ㄅ一)
⒈ 强迫,威胁:逼迫。逼促。逼命。逼使。逼问。逼租。逼债。
⒉ 切近:逼近。逼真。逼视。逼肖(xiào )(很相似)。
⒊ 狭窄:逼仄。逼侧。逼狭。
逼字UNICODE编码U+903C,10进制: 36924,UTF-32: 0000903C,UTF-8: E9 80 BC。
逼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逼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偪畐劸
force、compel
形声:从辶、畐声
compel, pressure, force; bother
详细解释◎ 逼的拼音:
偪、畐 bī
〈词性:动〉
(1) (形声。从辵( chuò ),畐( fú )声。本义:接近,靠近)
(2) 同本义(仅表示空间距离的接近、靠近) [approach;get close to;press on towards]
逼,近也。——《说文新附》
秦兵逼 淝水而陈。(陈:布阵)——《资治通鉴》
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聊斋志异·促织》
不可偪也。——《国语·郑语》
是故入小而不偪。——《淮南子·兵略》
逼,近也。——《小尔雅·广诂》
(3) 又如:逼水(迫近水边);逼曙(天快亮的时候);逼战(近战)
(4) 逼迫,即紧紧催促 [compel;force]
又荆州之民附 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心虑人逼取。——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5) 又如:逼主(臣子胁迫君主);逼取(强迫索取);逼索(逼取。以强力索取);逼人太甚(过分逼迫人而不留余地)
(6) 驱逐;追赶 [drive;pursue]
鸡健进,逐逼之。——《聊斋志异·促织》
(7) 又如:逼逐(驱逐);逼邪(驱邪)
◎ 逼的拼音: bī
〈词性:形〉
(1) 狭窄 [narrow]
人稠网密,地逼势胁。——曹植《七启》
(2) 又如:逼窄(很狭窄。同逼侧);逼侧(相迫近。即狭窄。也作逼仄);逼邻(近邻。紧邻)
(3) 危急,紧急 [urgent]
粮食乏绝,进退逼急。——《后汉书·董卓传》
(4) 又如:逼切(迫切,急切);逼急(急迫)
◎ 逼的拼音: bī
〈词性:副〉
(1) 很,程度深 [very]
山石似马,望之逼真。——《水经注·沔水》
(2) 又如:逼冷(极冷);逼似(很相似);副真
逼供、逼供信、逼宫、逼和、逼嫁、逼近、逼命、逼迫、逼人、逼上梁山、逼使、逼视、逼死、逼似、逼问、逼狭、逼肖、逼仄、逼债、逼真、逼租
束的拼音:shù(ㄕㄨˋ)
⒈ 捆住,系:束缚。束装(整理行装)。束发(fà )。束之高阁。束手无策。
⒉ 量词,用于捆在一起的东西:束修(十条干肉,原指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后指给老师的报酬)。
⒊ 聚集成一条的东西:光束。电子束。
⒋ 控制,限制:束身。无拘无束。
⒌ 事情的结末:收束。结束。
⒍ 姓。
束字UNICODE编码U+675F,10进制: 26463,UTF-32: 0000675F,UTF-8: E6 9D 9F。
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束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捒
bind、bundle、colligate、faggot、fagot、reatrain、sheaf
会意:从口、从木像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
bind, control, restrain; bale
详细解释◎ 束的拼音: shù
〈词性:动〉
(1) (会意。从囗( weí )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2) 同本义 [bind;tie]
束,缚也。——《说文》
束帛戋戋。——《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
束帛俪皮。——《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
贿荀偃束锦。——《左传·襄公十九年》
入束矢于朝。——《周礼·大司寇》
自行束脩以上。——《论语》
墙有茨,不可束也。——《诗·鄘风·墙有茨》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束刃(捆扎兵器);束刍(捆成一束的干草);束戈卷甲(捆起兵器甲胄。谓缴械投降);束手(捆绑双手);束火,束炬(扎火把);束手束脚(捆住手脚。形容胆子小,顾虑多);束竹(捆成束的竹子);束杖(捆起来的刑具);束载(捆物装车)
(4) 约束;限制 [restrain;control]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劝学》
空名束壮士。——李白《留别广陵诸公》
(5) 又如:检束(检点约束);束累(约束牵累);束躬(约束自己,检点);束约(管束;控制);束持(约束持重);束制(约束克制)
(6) 收拾;整理 [arrange]
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鹤望而计日。——《三国志》注
(7) 又如:束甲(卷起盔甲,轻装急进。表示要决一死战);束箧(收拾行装);束兵秣马(整顿军队,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束囊(收拾行装);束担(收拾行李)
(8) 搁置 [lay on the shelf;leave aside;put on one side]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9) [名]∶姓
◎ 束的拼音: shù
〈词性:量〉
(1) 把,小捆 [bundle;bunch]
生刍(草)一束。——《诗·小雅·白驹》
(2) 又如:一束花
束带、束发、束缚、束身、束手、束手待毙,束手待死,束手就毙、束手就擒、束手无策、束狭、束脩、束腰、束之高阁、束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