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碍
【拼音】: bì ài 【注音】: ㄅ一ˋㄞˋ 【结构】: 避(半包围结构)碍(左右结构) 【繁体】: 避礙避碍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避开障碍。避碍[bìài]⒈避开障碍。
引证解释⒈避开障碍。引汉扬雄《法言·君子》:“水避碍则通于海,君子避碍则通于理。”宋陈傅良《村居》诗之一:“择栖未定鸟离立,避碍已通鱼并行。”
网络解释避碍避开障碍
汉语大词典避开障碍。汉扬雄《法言·君子》:“水避碍则通于海,君子避碍则通于理。”宋陈傅良《村居》诗之一:“择栖未定鸟离立,避碍已通鱼并行。”
其他释义1.避开障碍。
避的拼音:bì(ㄅ一ˋ)
⒈ 躲,设法躲开:避雨。避暑。避世。避讳。回避。避重就轻。避世绝俗。
⒉ 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针。
避字UNICODE编码U+907F,10进制: 36991,UTF-32: 0000907F,UTF-8: E9 81 BF。
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避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辟
avoid、prevent、shun
躲、就
形声:从辶、辟声
avoid; turn aside; escape; hide
详细解释◎ 避的拼音: bì
〈词性:动〉
(1) (形声。从辵( chuò ),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2) 同本义 [dodge;avoid]
避,回也。——《说文》
避,去也。——《苍颉篇》
无乃实有所避。——《国语·周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书生避雨檐下。——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避风雨;避秦(秦时苛政扰民,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避言(言语谨慎,避免说错话);避宅(到处躲藏,不住在家里)
(4) 离去 [leave]
左右攘辟。——《礼记·曲礼》。注:“疏远也。”
桓公避席再拜。——《吕氏春秋·直谏》。注:“下席也。”
(5) 又如:避地(离去,迁居他处以避祸。或指隐遁);避趋(离开与接近);避境(避离某地,不入其境)
(6) 逊让 [modestly decline]如:避让(谦让;辞让);避贤(让贤);避荣(辞让荣华);避路(让路)
(7) 隐藏 [hide]
避吾亲。——《史记·袁盎晁错传》。索隐:“隐也。”
潜避两炮台中。——《广州军务记》
(8) 又如:避迹(隐匿);避风头(见形势不利就躲起来)
避而不谈、避风、避风港、避风头、避光、避讳、避讳、避祸就福、避忌、避开、避坑落井、避雷器、避雷线、避雷针、避免、避难就易、避难、避匿、避让、避世、避世绝俗、避实击虚、避暑、避嫌、避邪、避雨、避孕、避孕药、避重就轻
碍(礙)的拼音:ài(ㄞˋ)
⒈ 妨害,限阻:妨碍。阻碍。碍事。障碍。
碍字UNICODE编码U+788D,10进制: 30861,UTF-32: 0000788D,UTF-8: E7 A2 8D。
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碍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礙硋㝵
hinder、obstruct
形声
obstruct, hinder, block, deter
详细解释◎ 碍的拼音:
礙 ài
〈词性:动〉
(1) (形声。从石,疑声。本义:妨碍,阻挡)
(2) 同本义 [prevent;stop]
碍,止也。——《说文》
限至曰碍。——《通俗文》
孰能碍之。——《列子·力命》。注:“止也。”
碍诸以礼乐。——《法言·问道》。注:“限也。”
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咱们别在这里碍手碍脚的——《红楼梦》。
(3) 又如:碍手碍脚
妨碍别人做事,使人感到不方便;障碍(挡住道路,使不能顺利通过;也指阻挡物);碍着脸(难为情,怕伤情面)
(4) 遮蔽;掩盖 [cover;screen]
云雾不礙其视。——《列子·黄帝》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
(5) 牵挂 [worry]
洞同覆载,而无所碍。——《淮南子·缪称》。注:“挂也。”
那时我身入空门,一身无碍,万缘俱寂。——《儿女英雄传》
碍口、碍面子、碍难、碍事、碍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