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宪
【拼音】: bāng xiàn 【注音】: ㄅㄤㄒ一ㄢˋ 【结构】: 邦(左右结构)宪(上下结构) 【繁体】: 邦憲邦宪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1.《诗.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毛传:'宪,法也。'后因以'邦宪'指国家大法。2.借指执法官,如御史大夫,刑部尚书﹑侍郎等。
基础解释《诗.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毛传:/'宪,法也。/'后因以/'邦宪/'指国家大法。借指执法官,如御史大夫,刑部尚书﹑侍郎等。
引证解释⒈后因以“邦宪”指国家大法。引《诗·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毛传:“宪,法也。”唐韩愈《顺宗实录一》:“宜加贬黜,用申邦宪。”宋曾巩《张颉知均州制》:“内不能统齐士吏,外不能绥靖华夷,致兹绎骚,自干邦宪。”清严允肇《送宋荔裳按察四川》诗:“大夫秉邦宪,兢兢志靡他。”⒉借指执法官,如御史大夫,刑部尚书、侍郎等。引唐韩愈《为裴相公让官表》:“既领臺纲,又毗邦宪。”马其昶校注:“陈景云曰:元和十年,晋公以中丞兼刑部侍郎,故曰又毗邦宪,非别除也。”唐韩愈《祭马仆射文》:“公兼邦宪,以副经纪。”旧注:“十二年,以摠兼御史大夫,充淮西行营诸军宣慰使。”
网络解释邦宪邦宪,bāngxiàn,汉语词汇,意思是国家大法。借指执法官,如御史大夫,刑部尚书﹑侍郎等。
综合释义《诗·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毛传:“宪,法也。”后因以“邦宪”指国家大法。唐韩愈《顺宗实录一》:“宜加贬黜,用申邦宪。”宋曾巩《张颉知均州制》:“内不能统齐士吏,外不能绥靖华夷,致兹绎骚,自干邦宪。”清严允肇《送宋荔裳按察四川》诗:“大夫秉邦宪,兢兢志靡他。”借指执法官,如御史大夫,刑部尚书、侍郎等。唐韩愈《为裴相公让官表》:“既领臺纲,又毗邦宪。”马其昶校注:“陈景云曰:元和十年,晋公以中丞兼刑部侍郎,故曰又毗邦宪,非别除也。”唐韩愈《祭马仆射文》:“公兼邦宪,以副经纪。”旧注:“十二年,以摠兼御史大夫,充淮西行营诸军宣慰使。”
汉语大词典(1).《诗·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毛传:“宪,法也。”后因以“邦宪”指国家大法。唐韩愈《顺宗实录一》:“宜加贬黜,用申邦宪。”宋曾巩《张颉知均州制》:“内不能统齐士吏,外不能绥靖华夷,致兹绎骚,自干邦宪。”清严允肇《送宋荔裳按察四川》诗:“大夫秉邦宪,兢兢志靡他。”(2).借指执法官,如御史大夫,刑部尚书、侍郎等。唐韩愈《为裴相公让官表》:“既领台纲,又毗邦宪。”马其昶校注:“陈景云曰:元和十年,晋公以中丞兼刑部侍郎,故曰又毗邦宪,非别除也。”唐韩愈《祭马仆射文》:“公兼邦宪,以副经纪。”旧注:“十二年,以总兼御史大夫,充淮西行营诸军宣慰使。”
邦宪造句
1.其实这些免责条款根本没必要,因为教会根据联邦宪法和纽约州法律,可以拒绝为任何违反他们信仰的人举行婚礼。
2.指导员知道,张邦宪是个什么水平,尸位素餐的官僚,指望他协助,门都没有,依我看,咱们还是洗洗睡吧。
3.两汉罢侯置守,蠲除曩弊,深协事宜,今因臣等,复有变更,恐紊圣朝纲纪;且后世愚幼不肖之嗣,或抵冒邦宪,自取诛夷,更因延世之赏,致成剿绝之祸,良可哀愍。
4.受任临行邦宪重,御街夺驾礼仪刑。
5.我们首次建立联盟的五十周年纪念日刚刚过去,又即将迎来宣布独立五十周年的纪念日,正是由于有了联邦宪法,我们的联盟和独立才臻于完善。
6.每个政府是建立在不与联邦宪法冲突的成文宪法之上的。
7.事实上,要想既树立国权,又保留邦权,就只能实行联邦制。因为只有联邦才既有全国宪法和全国政府,又有各邦宪法和各邦政府。不过,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却又是由另一个难题引起的。这就是,蛋糕应该怎么分?易中天
8.记者在现场看到,有秦邦宪用过的脸盆、砚台、私章,叶挺用过的指挥刀、望远镜,黄齐生给王若飞母亲的书信,以及叶挺在狱中写的《囚歌》手稿等。
9.持不同看法的学者在联邦宪政法庭对德国参与救援希腊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若他们获胜,将对欧元产生灾难性影响.
10.这种现象在西方国家的法治史上不乏先例的,仅美国最高法院对联邦宪法的解释就提供了丰富的例证。
关于邦宪的诗词
《贺丹山家兄得子和梁越狂邦宪韵》 《至日马子乔宅分来字邦宪病不与》 《效孟浩然体寄呈邦宪明府》 《次邦宪宣德红梅诗韵》 《次邦宪宣德红梅诗韵》 《次邦宪宣德红梅诗韵》 《次邦宪宣德红梅诗韵》 《次邦宪宣德红梅诗韵》 《邦宪死》 《邦宪死(朱氏而侠。)》
邦的拼音:bāng(ㄅㄤ)
⒈ 国:友邦。邻邦。邦交(国和国之间的正式外交关系)。邦国(国家)。邦人(本国的人)。
邦字UNICODE编码U+90A6,10进制: 37030,UTF-32: 000090A6,UTF-8: E9 82 A6。
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邦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邫峀䢶
nation、state
国
形声:从阝、丰声
nation, country, state
详细解释◎ 邦的拼音: bāng
〈词性:名〉
(1) (形声。从邑,丰声。古文从之、从田,会意。与封字从之、从土同意。本义:古代诸侯的封国、国家)
(2) 同本义 [state]
邦,国也。——《说文》。段注:“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书序云:‘邦康叔,邦诸侯。’论语云:‘在邦域之中’。皆封字也。”
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周礼·天官·大宰》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天官·大宰》。注:“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按,散文邦国亦通。
利用为依迁邦。——《易·益》
协和万邦。——《书·尧典》
以畜万邦。——《诗·小雅·节南山》
后非众罔与守邦。——《国语·周语》
(3) 汉避高祖讳,多以国易之
且在邦域之中矣。——《论语·季氏》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书·五子之歌》
及公子返晋邦、瘵兵伐 郑,大破之。——《韩非子·喻老》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论语·学而》
(4) 又如:邦畿(古代指直属于天子的地方);邦家(诸侯的封国和大夫之家);邦国(诸侯的封国。大的叫邦,小的叫国,后泛指国家)
(5) 泛指国家 [country;nation]
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南朝齐· 丘迟《与陈伯之书》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治)于家邦。——《孟子·梁惠王上》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6) 又如:邻邦;盟邦;邦典(国家的法令制度)
(7) 疆界,边界 [boundary]。如:邦墓(周代邦域中人民聚族而葬的墓地)
(8) 国都,大城镇 [capital]
逼迫迁旧邦,拥王以自疆。——《悲愤诗》
(9) 泛指地方 [place]
负海之邦,交趾之土,谓之南裔。——《博物志》
(10) 姓
◎ 邦的拼音: bāng
〈词性:动〉
封,分封 [confer]
设五等,邦群后。——柳宗元《封建论》
邦交、邦联
宪(憲)的拼音:xiàn(ㄒ一ㄢˋ)
⒈ 法令:宪章。宪令。宪兵。
⒉ 指“宪法”:违宪。立宪。制宪。
宪字UNICODE编码U+5BAA,10进制: 23466,UTF-32: 00005BAA,UTF-8: E5 AE AA。
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宪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憲
constitution、statute
原为形声:从心、从四、害省声
constitution, statute, law
详细解释◎ 宪的拼音:
憲 xiàn
〈词性:形〉
(1) (会意。从心,从目,害省声。心、目并用。本义:敏捷)
(2) 同本义 [nimble]
宪,敏也。——《说文》
博闻多能曰宪。——《周书·谥法》
(3) 喜乐的样子 [pleased]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诗·大雅》
(4) 又如:宪宪(欣欣。喜悦的样子)
◎ 宪的拼音:
憲 xiàn
〈词性:名〉
(1) 法令 [decree]
布宪于国。——《管子·立政》
宪,法也。——《尔雅》
慎乃宪。——《书·益稷》
万邦为宪。——《诗·小雅·六月》
此君之宪令。——《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发虑宪。——《礼记·学记》
(2) 又如:宪票(拘提人犯或处理公务的指令);宪范(法式,典范)
(3) 宪法的略称 [constitution]。如:立宪;护宪;制宪
(4) 宪司的省称 [an ancient official position]。宋代官名,即诸路提点刑狱公事,相当于后世的按察司之职
(5) 方法 [method]
犹迹求履之宪也。——《管子》
(6) 旧时属吏对上司的尊称 [superior]
且等本县见过学宪,再作道理。——《官场现形记》
(7) 又如:宪台(对上官的尊称);宪训煌煌(对官员训词的恭维);宪官(泛指官员)
(8) 姓
◎ 宪的拼音:
憲 xiàn
〈词性:动〉
(1) 公布 [promulgate]
宪谓幡书以明之。——《周礼·朝士》。杜注
令群吏宪禁令。——《周礼·小司徒》。注:“表县之。”
(2) 效法 [follow the example]
宪禁于玉宫。——《周礼·天官》
宪女史之典戒。——《寡妇赋》
(3) 又如:宪写(仿效;模仿)
(4) 制裁 [sanction]
被宪者多结怨。——《南齐书》
(5) 又如:宪墨(绳之以法)
宪兵、宪法、宪令、宪章、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