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教
【拼音】: bāng jiào 【注音】: ㄅㄤㄐ一ㄠˋ 【结构】: 邦(左右结构)教(左右结构) 【简体】: 邦教 【繁体】: 邦教邦教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1.国家的教化。邦教[bāngjiào]⒈国家的教化。
引证解释⒈国家的教化。引《书·周官》:“司徒掌邦教。”孔传:“地官卿司徒主国教化。”南朝宋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妄先国胄,侧闻邦教。”唐韩愈《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地官之职,邦教是先。”司徒掌邦教,因亦借指司徒。《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大啟南康,爰登中鉉,时膺土宇,固辞邦教。”李善注:“萧子显《齐书》曰:建元元年,进位司徒侍中中书监如故,改封南康郡公,邑三千户,渊固让司徒。”刘良注:“固辞邦教谓再让司徒也。司徒掌邦教,故云。”
网络解释邦教邦教出自《书·周官》释义国家的教化
综合释义国家的教化。《书·周官》:“司徒掌邦教。”孔传:“地官卿司徒主国教化。”南朝宋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妄先国胄,侧闻邦教。”唐韩愈《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地官之职,邦教是先。”司徒掌邦教,因亦借指司徒。《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大啟南康,爰登中鉉,时膺土宇,固辞邦教。”李善注:“萧子显《齐书》曰:建元元年,进位司徒侍中中书监如故,改封南康郡公,邑三千户,渊固让司徒。”刘良注:“固辞邦教谓再让司徒也。司徒掌邦教,故云。”国家的教化。《书经.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朝旨以董司岳牧,敷兴邦教。」
汉语大词典国家的教化。《书·周官》:“司徒掌邦教。”孔传:“地官卿司徒主国教化。”南朝宋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妄先国胄,侧闻邦教。”唐韩愈《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地官之职,邦教是先。”司徒掌邦教,因亦借指司徒。《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大启南康,爰登中铉,时膺土宇,固辞邦教。”李善注:“萧子显《齐书》曰:建元元年,进位司徒侍中中书监如故,改封南康郡公,邑三千户,渊固让司徒。”刘良注:“固辞邦教谓再让司徒也。司徒掌邦教,故云。”
国语辞典国家的教化。邦教[bāngjiào]⒈国家的教化。引《书经·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朝旨以董司岳牧,敷兴邦教。」
辞典修订版国家的教化。《书经.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朝旨以董司岳牧,敷兴邦教。」
邦教造句
1.据德新社报道,上述研究由德国联邦教研部资助,由罗伊特林根和蒂宾根两地的科学家合作完成。
2.原本在孤儿院生活的陈柏生在一次联邦教育部主任下访的时候,无意间和主任在厕所里碰见,当时陈柏生正在厕所里观察墙壁上不知道是谁画的几样法宝。
3.山东交界地带爆发了天理教起义,起义军的首领是河南滑县人李文成,武教头是滑县人郭振邦,郭振邦教给起义军的就是杨门武术。
4.美国联邦成人教育的行政机构是联邦教育部,联帮教育部主要由智囊机构和职能机构两部分组成。
5.来自克伦邦通恩乡村。他还曾担任勃固省及克钦邦教育官员。还任过上缅甸基础教育处处长。
6.当时,在河南、山东交界地带爆发了天理教起义,起义军的首领是河南滑县人李文成,武教头是滑县人郭振邦,郭振邦教给起义军的就是杨门武术。【www。chazidian。com/zj-13053/邦教造句】
邦的拼音:bāng(ㄅㄤ)
⒈ 国:友邦。邻邦。邦交(国和国之间的正式外交关系)。邦国(国家)。邦人(本国的人)。
邦字UNICODE编码U+90A6,10进制: 37030,UTF-32: 000090A6,UTF-8: E9 82 A6。
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邦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邫峀䢶
nation、state
国
形声:从阝、丰声
nation, country, state
详细解释◎ 邦的拼音: bāng
〈词性:名〉
(1) (形声。从邑,丰声。古文从之、从田,会意。与封字从之、从土同意。本义:古代诸侯的封国、国家)
(2) 同本义 [state]
邦,国也。——《说文》。段注:“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书序云:‘邦康叔,邦诸侯。’论语云:‘在邦域之中’。皆封字也。”
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周礼·天官·大宰》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天官·大宰》。注:“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按,散文邦国亦通。
利用为依迁邦。——《易·益》
协和万邦。——《书·尧典》
以畜万邦。——《诗·小雅·节南山》
后非众罔与守邦。——《国语·周语》
(3) 汉避高祖讳,多以国易之
且在邦域之中矣。——《论语·季氏》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书·五子之歌》
及公子返晋邦、瘵兵伐 郑,大破之。——《韩非子·喻老》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论语·学而》
(4) 又如:邦畿(古代指直属于天子的地方);邦家(诸侯的封国和大夫之家);邦国(诸侯的封国。大的叫邦,小的叫国,后泛指国家)
(5) 泛指国家 [country;nation]
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南朝齐· 丘迟《与陈伯之书》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治)于家邦。——《孟子·梁惠王上》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6) 又如:邻邦;盟邦;邦典(国家的法令制度)
(7) 疆界,边界 [boundary]。如:邦墓(周代邦域中人民聚族而葬的墓地)
(8) 国都,大城镇 [capital]
逼迫迁旧邦,拥王以自疆。——《悲愤诗》
(9) 泛指地方 [place]
负海之邦,交趾之土,谓之南裔。——《博物志》
(10) 姓
◎ 邦的拼音: bāng
〈词性:动〉
封,分封 [confer]
设五等,邦群后。——柳宗元《封建论》
邦交、邦联
教的拼音:jiào(ㄐ一ㄠˋ)
⒈ 指导,训诲:教习。教头。教正。教师。教导。管教。请教。教学相长。因材施教。
⒉ 使,令:风能教船走。
⒊ 指“宗教”:教士。教主。教皇。教堂。
⒋ 姓。
教的拼音:jiāo(ㄐ一ㄠ)
⒈ 传授:教课。你教给我做。
教字UNICODE编码U+6559,10进制: 25945,UTF-32: 00006559,UTF-8: E6 95 99。
教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教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學敎斅
instruct、teach、tutor
学
teach, class
详细解释◎ 教的拼音: jiāo
〈词性:动〉
(1) 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别人 [teach;instruct]
十三教汝织。——《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左传》
(2) 又如:教课;教书;手把手教;教唱歌;教倌(教入塾);教老者(方言,教员);教率(教授引导);教书匠(对教师的谑称)
(3) 使;令;让 [let]
曲罢能教善才服。——唐· 白居易《琵琶行》
(4) 另见 jiào
教书
◎ 教的拼音: jiào
〈词性:动〉
(1) (会意。从攴( pū), 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2) 同本义 [teach;instruct;give guidance]
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文》
以教国子弟。——《周礼·师氏》。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教者,民之寒暑也。——《礼记·乐记》
教,文之施也。——《国语·周语》
精华,教政之本也。——《春秋繁露》
君有此教士三万人。——《管子·小匡》
修教三年。——《韩非子·五蠹》
宁有政教。——《史记·货殖列传》
择师而教。——唐· 韩愈《师说》
以教吾子。——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昨日蒙教。——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所以见教。
(3) 又如:教治(教化,教育);教禁(教化和禁令);教读(教师);教读老夫子(教书老先生);教民(教育人民);教迪(教育开导启迪);教帖(古代公侯、大臣所下的手谕、命令);教当(教唆);教示(教导、训诲);教戒(教导和训戒);教告(教导教诲);教演(教练,演练);教阅(操演,检阅);教坊司(管理伎乐的机构,专司音乐、戏曲、舞蹈的教习、排练及演出等事宜);教门儿(某种人,某类职业的人);教引嬷嬷(教日常礼节的老年妇女)
(4) 叫;让 [call; let]
教我先威众。——《史记·陈涉世家》
教善才服。——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教从何处。——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教令
◎ 教的拼音: jiào
〈词性:名〉
(1) 宗教 [religion]。如:信教;教民(指信仰基督教的人);教乘(指佛教、佛法);教法(宗教的理论)
(2) 教育;教材 [education;teaching material]
五教,诗、书、乐、易、春秋也。——《礼记·经解》
明七教以兴民德: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也。——《礼记·王制》
(3) 又如:教刑(古时学校里使用的刑罚);教席,教职(教师的职位);教术(教法,教数。教育的方法);教泽(教育的恩泽);教象(教育规则的条文)
(4) 另见 jiāo
教案、教本、教鞭、教材、教程、教导、教导队、教导员、教范、教坊、教父、教改、教工、教官、教管、教规、教化、教皇、教会、教诲、教具、教科书、教练、教练,教练员、教龄、教令、教门,教门儿、教名、教母、教派、教师、教士、教室、教授、教授、教唆、教唆犯、教坛、教堂、教条、教条主义、教廷、教头、教徒、教务、教学、教训、教言、教研室、教研组、教养、教养所、教义、教益、教育、教育、教育方针、教谕、教员、教长、教职员、教职员工、教子、教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