钞本
【拼音】: chāo běn 【注音】: ㄔㄠㄅㄣˇ 【结构】: 钞(左右结构)本(独体结构) 【简体】: 钞本 【繁体】: 鈔本钞本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宋元时发行交钞的后备金。照原稿或刻印本抄写的书。供抄写用的簿本。钞本[chāoběn]⒈宋元时发行交钞的后备金。⒉照原稿或刻印本抄写的书。⒊供抄写用的簿本。
引证解释⒈宋元时发行交钞的后备金。引《金史·食货志三》:“陕西交钞不行,以见钱十万贯为钞本。”吴晗《朱元璋传》第六章二:“原来元朝初年行钞,第一有金银和丝为钞本(准备金),各路无钞本的不发新钞。”⒉照原稿或刻印本抄写的书。引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三》:“有《晏元献集》一部,二十餘帙,钞本也。”清邓显鹤《<船山遗书目录>序》:“文集,诗集……皆奇零不成部帙,餘俱钞本。”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不久,他送了武王的《太誓》的钞本来。”⒊供抄写用的簿本。引瞿秋白《赤都心史》三四:“随手翻开一本钞本,上有俄文字注着英法中文,还是我一年半以前所钞写的。”
网络解释钞本钞本,汉语词汇,指照原稿或刻印本抄写的书。
综合释义宋元时发行交钞的后备金。《金史·食货志三》:“陕西交钞不行,以见钱十万贯为钞本。”吴晗《朱元璋传》第六章二:“原来元朝初年行钞,第一有金银和丝为钞本(准备金),各路无钞本的不发新钞。”照原稿或刻印本抄写的书。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三》:“有《晏元献集》一部,二十餘帙,钞本也。”清邓显鹤《<船山遗书目录>序》:“文集,诗集……皆奇零不成部帙,餘俱钞本。”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不久,他送了武王的《太誓》的钞本来。”供抄写用的簿本。瞿秋白《赤都心史》三四:“随手翻开一本钞本,上有俄文字注着英法中文,还是我一年半以前所钞写的。”钞本[chāoběn]用手抄写的书籍。如:「手钞本」。也称为「写本」、「抄本」。
汉语大词典(1).宋元时发行交钞的后备金。《金史·食货志三》:“陕西交钞不行,以见钱十万贯为钞本。”吴晗《朱元璋传》第六章二:“原来元朝初年行钞,第一有金银和丝为钞本(准备金),各路无钞本的不发新钞。”(2).照原稿或刻印本抄写的书。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三》:“有《晏元献集》一部,二十馀帙,钞本也。”清邓显鹤《〈船山遗书目录〉序》:“文集,诗集……皆奇零不成部帙,馀俱钞本。”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不久,他送了武王的《太誓》的钞本来。”(3).供抄写用的簿本。瞿秋白《赤都心史》三四:“随手翻开一本钞本,上有俄文字注着英法中文,还是我一年半以前所钞写的。”
国语辞典用手抄写的书籍,如:「手钞本」。钞本[chāoběn]⒈用手抄写的书籍。例如:「手钞本」。
辞典修订版用手抄写的书籍,如:「手钞本」。也称为「写本」、「抄本」。
其他释义1.宋元时发行交钞的后备金。2.照原稿或刻印本抄写的书。3.供抄写用的簿本。
钞本造句
1.你不消破钞本身一个子儿便可以旅游不雅光。
2.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以后,取消纸币七年作废一次的限制,不限发行数量,不管兑现,不备钞本,并且不断发行新钞,扩大交钞面额。
3.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4.世界著名的古代大型综合性丛书,是清代乾隆年简编的《四库全书》,收编古籍达三干四百六十一种,其中有不少罕见的旧刻和旧钞本。
5.天一阁钞本《录鬼簿续集》载杨景贤,名暹,后改名讷,号汝斋。
6.是棉纸书写而成,纸张发黄,霉迹斑斑,上面蝇头小楷,字迹方正圆润,乃是很有力道的明初宫阁体,在古书的天头,还有大量的朱笔竖批,怎么看都是正正经经的明版手钞本。
7.元代纸币发行中的“钞本”,是研究元钞的性质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8.我国古代的建筑技术,正史很少记载,多是历代匠师以口授和钞本形式薪火相传。
关于钞本的诗词
《满江红强村从书用善本书室藏钞本汉泉乐府》 《水调歌头十月海棠案丁钞本天籁集注云,*》 《夺锦标得友人王仲常李文蔚书(案丁钞本天》 《书钞本杜诗后》 《水调歌头雪梅以上丁藏钞本续轩渠集卷九词》 《岁暮以重值购上元朱述之绪曾所校《曹集考异》钞本四册,题其后》 《水龙吟·为黄生永年题南陵徐氏小团圞室旧藏宋仙溪傅干注坡词残钞本》 《谒金门赠雕銮匠以上十三首八千卷楼藏钞本》 《沁园春(原作沁春元,据丁藏精钞本改)无》 《金缕曲贺(贺字原缺,据丁藏精钞本补)袁》
钞(鈔)的拼音:chāo(ㄔㄠ)
⒈ 同“抄”。
⒉ 纸币:钞票。现钞。兑换外钞。
钞字UNICODE编码U+949E,10进制: 38046,UTF-32: 0000949E,UTF-8: E9 92 9E。
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钞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鈔
bank note、paper money
形声:从钅、少声
paper money, bank notes; copy
详细解释◎ 钞的拼音:
鈔 chāo
〈词性:动〉
(1) 掠取;抢掠。后作“抄” [rob]
钞,叉取也。从金,少声。——《说文》。俗字作抄。
遮取谓之抄掠。——《通俗文》
攻钞郡县。——《后汉书·公孙瓒传》
(2) 又如:钞掠(劫掠骚扰;劫夺他人财物)
(3) 誊写。也作“抄” [copy]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明史·张溥传》
(4) 又如:钞白(抄录的公文副本);钞胥(担任誊录钞写工作的小吏。也作“抄胥”)
◎ 钞的拼音:
鈔 chāo
〈词性:名〉
(1) 纸币名。现在称纸币为钞票,简称钞 [paper money]
递制交钞,与钱并用。——《金史·食货志三》
(2) 又如:外钞(外国的钞票);冥钞(迷信人给死人烧的假钞票,有些地方叫纸钱)
(3) 泛指钱 [money]。如:破钞(请客送礼破费钱);钱钞(旧时泛指钱)
(4) 文学作品等经过选录而成的集子 [collection]。如:《北堂书钞》、《章太炎文钞》
(5) 姓
钞录、钞票
本的拼音:běn(ㄅㄣˇ)
⒈ 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药)。无本之木。
⒉ 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本末(头尾;始终)。根本(根源;彻底;本质上)。
⒊ 草的茎,树的干:草本植物。
⒋ 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体。
⒌ 原来:本来。本领。
⒍ 自己这方面的:本国。本身。本位。本分(fèn )。
本字UNICODE编码U+672C,10进制: 26412,UTF-32: 0000672C,UTF-8: E6 9C AC。
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本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㮺夲楍
root、this、current、capital、principal
原、末、标
指事
root, origin, source; basis
详细解释◎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名〉
(1)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2) 同本义 [root of a plant]
本,木下曰本。——《说文》
本实先拨。——《诗·大雅·荡》
木水之有本原。——《左传·昭公元年》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
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论衡·吉验》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3) 又如:水有源,木有本;本干(草木的根干)
(4) 本宗族 [patriarchal clan]
本支百世。——《诗·大雅·文王》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鲁迅《呐喊》
(5) 又如:本宗(犹祖籍;本宗族);本种(自己的种族)
(6) 事物的根基或主体 [foundation;basis;origin]
君子务本。——《论语·学而》
今背本而趋末。——汉· 贾谊《论积贮疏》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马中锡《中山狼传》
(7) 又如:治本(从根本上加以处理);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部分)
(8) 母金,本钱 [capital;principal]
子本相侔。(子:利息,侔:相等)——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9) 又如:亏本(损失本钱);本钿(方言。本钱);本银(本钱,资本)
(10) 根源,本源 [source;origin]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记·大学》
盖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为是者有本有原。——唐· 韩愈《原毁》
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 又如:本根(根由,根源);本缘(佛教语。由来,缘起);本由(根由)
(12) 古代指农业生产 [agriculture]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13) 又如:本富(指经营农业致富);本穑(犹稼穑);本农(农业。古以农为本);本业(指农业)
(14) 底本 [a copy for the record or for reproduction;master copy]
今存其本不忍废。——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5) 又如:本文;稿本;脚本;话本;剧本;歌本
(16) 奏章 [memorial to an emperor]。如:本章(官员呈给皇帝的文书、奏折);本奏(即奏本)
(17) 书册,本子 [book]。如:本子(书本)
若止印三二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18) 又如:普及本;宋本;刻本;节本;合装本。亦指作为根据的事物 [base on;in according to]
亦先有所本。——蔡元培《图画》
◎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形〉
(1) 原来的;本来的 [native;original]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
(2) 又如:本处(原籍);本贯(原籍);本事(原本的事情)
(3) 基础的,基本的 [basic;fundamental]。如:本纪(根本纲纪);本根(根本)
◎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动〉
(1) 执掌,统辖 [preside over;hold]。如:本司(分管事务的官署);本次(指本人管辖的地方);本兵(执掌兵权;本部军队)
(2) 推究,推原 [examine;study]
抑本其成败之迹。——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本原(推究,推本溯源);本察(推究,探究)
◎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代〉
(1) 自己或自己方面的[one's own;itself]
本姓曹。——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本里(自己的乡里);本宅(自己的住宅,自己的墓穴);本乡,本市,本埠,本省,本队
(3) 现今的 [current;this;present]。如:本日(当天);本月(现时所在的月份;当月)
(4) 这,那 [this]
用芽者自从本说。——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本山(此山);本法(这项法律);本处(此地,此处)
◎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量〉
(1) 用于书籍簿册。如:一本书;一本回忆录
(2) 用于植物。株;棵
一边种几本大芭蕉。——《红楼梦》
(3) 又如:二十本葱
◎ 本的拼音: běn
〈词性:副〉
原先,本来 [originally;at first]
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
本在冀州之南。——《列子·汤问》
自言本是京城女。——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本班、本本、本本分分、本本主义、本部、本埠、本草、本草纲目、本朝、本底、本地、本地人、本分、本该、本干、本固枝荣、本国、本行、本籍、本纪、本家、本届、本金、本科、本科生、本来、本来面目、本垒、本利、本领、本名、本命年、本末、本末倒置、本能、本年度、本钱、本人、本色、本身、本世纪、本事、本题、本体、本土、本位、本位主义、本文、本务、本息、本乡、本乡本土、本心、本性、本性难移、本业、本义、本意、本影、本源、本愿、本章、本着、本真、本职、本质、本主儿、本字、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