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
【拼音】: ā shǐ 【结构】: 阿(左右结构)史(独体结构)那(左右结构)阿史那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古突厥姓氏。唐代有阿史那忠。见《旧唐书.突厥传上》。阿史那[āshǐnà]⒈古突厥姓氏。唐代有阿史那忠。见《旧唐书·突厥传上》。
引证解释⒈古突厥姓氏。唐代有阿史那忠。见《旧唐书·突厥传上》。
网络解释阿史那(古突厥姓氏)阿史那(Ashina)为古突厥统治家族的姓氏,意为“高贵的狼”或“贵族狼”,也具有“蓝色”之意,因此阿史那部也被称为“蓝突厥”,蓝色并不是指其家族有蓝色的眼睛,而是指草原最高天神“长生天(腾格里)”,象征对突厥的最高统治权,该氏族主要与阿史德氏联姻,突厥灭亡后,被回纥人赶出蒙古草原,降于唐朝,被唐王安置于中国各地,各支逐渐改为汉姓,后爆发了以该氏族为首的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中亚东部,蒙古高原西部以及阿尔泰山的游牧民,阿史那氏第一任可汗伊利可汗率领突厥部众灭柔然,建立了继匈奴之后的第二个北方游牧汗国。由于权力体系不完善,突厥分裂,阿史那氏的沙钵略可汗和达头可汗分别建立了东突厥和西突厥,此后阿史那一族逐渐衰落。阿史那出自“平凉杂胡”,匈奴之别种,具有塞种和匈奴血统,是五世纪初被北魏逐出河西走廊的“沮渠氏”,以及它发迹于“高昌西北”之山间牧场,则是可取的史料。阿史那家族投奔于唐朝,之后逐渐汉化改姓,由于家族各支敌对、分裂、厮杀,改为的姓氏也有所不同,目前已知的有史、李、阙、默等姓,后裔主要分布在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甘肃等地,数量极少。
其他释义1.古突厥姓氏。唐代有阿史那忠。见《旧唐书.突厥传上》。
阿史那造句
1.调露元年,大唐安抚使裴行俭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反叛,又重置四镇。
2.此时无论李靖的甘州守军,亦或是契苾何力的援军,无一不奋勇当先,追击掩杀阿史那厉尔的残部。
3.阿史那却禺的坐骑哕哕叫了几声,前蹄高高扬起。
4.高昌主帅阿史那矩一看,对面过来的都是一些身着杂色短衣的番兵,手中拿的是七长八短的弓矢和刀剑,打着西域诸国的杂色旗,队伍也是阵形不整。
5.就这样一切交代妥当,杨广带战争中百炼成钢剩下的700刃牙还有杜美月,阿史那思云,养马的,罗七三兄弟回长安。
6.尽管如此,令他不安的是,高仙芝没有制止阿史那龙支的嚣张言语,连一向公正的李嗣业也装着没有听见。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阿史那造句
7.汉达看到缪泉进来,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但见缪泉双眼一扫二人,脸上露出轻蔑一笑,然后不慌不忙,以迅雷之势抽出阿可达身上弯刀,一刀刺中阿史那.
关于阿史那的诗词
《送阿史那将军安西迎旧使灵榇(一作送史将军)》 《送阿史那将军安西迎旧使灵榇(一作送史将军》 《赠阿史那都尉》 《送阿史那将军安西迎旧使灵榇》
阿的拼音:ā(ㄚ)
⒈ 加在称呼上的词头:阿大。阿爷。阿爹。阿罗汉。阿毛。阿婆。阿弟。阿姊。
阿的拼音:ē(ㄜ)
⒈ 迎合,偏袒:阿附。阿其所好。阿谀逢迎。
⒉ 凹曲处:山阿。
阿字UNICODE编码U+963F,10进制: 38463,UTF-32: 0000963F,UTF-8: E9 98 BF。
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阿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形声:从阝、可声
详细解释◎ 阿的拼音: ē
〈词性:名〉
(1) (形声。从阜,可声。本义:大的山陵,大的土山)
(2) 同本义 [big mound]
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说文》
我陵我阿。——《诗·大雅·皇矣》
有卷者阿。——《诗·大雅·卷阿》
在彼中阿。——《诗·小雅·菁菁者莪》
(3) 又如:阿丘(一边偏高的土丘)
(4) 泛指山 [mountain]
流自眺夫衡阿兮。——张衡《思玄赋》。注:“山下也。”
(5) 又如:阿阜(山峰,峰峦);崇阿(高大的山)
(6) 山坡 [hillside]
(7) 细缯,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品 [fine silks]
衣阿锡,曳齐纨。——《淮南子·修务》
被阿锡,揄纻缟。——《史记·司马相如传》
曳阿锡。——《汉书·礼乐志》。注:“细缯也。”
(8) 又如:阿锡(细的丝布。阿指细缯,锡是细布)
(9) 曲隅,角落 [corner]
四阿重屋。——《周礼·考工记》
若有人兮山之阿。——《楚辞·山鬼》。注:“曲隅也。”
周阿而生——班固《西都赋》。注:“庭之曲也。”
汾之阿。——《汉书·礼乐志》。注:“水之曲隅。”
(10) 水边 [waterside]
丙午,天子饮于河水之阿。——《穆天子传》
(11) 近旁 [nearby;near]。如:阿门(旁门)
(12) 地名。即今山东省东阿县 [Dong'e county]。如:阿缟(古代齐国东阿县所产的细缯)
◎ 阿的拼音: ē
〈词性:动〉
(1) 曲从;迎合 [pander to;play up to]
弗谏而阿之。——《国语·周语》。注:“随也。”
阿郑君之心。——《吕氏春秋·长见》
行叩诚而不阿兮。——《楚辞·逢纷》。注:“曲也。”
是察阿党。——《礼记·月令》。注:“谓治狱吏以私恩,曲桡为也。”
(2) 又如:阿奉(阿谀奉承);阿世(迎合世俗);阿邑(迎合奉承的样子);阿意(曲意附和他人的心意)
(3) 偏袒 [be unfairly partial to]。如:阿好(偏袒自己所喜好的人或事物);阿私(偏袒;庇护);阿党(结党偏私)
(4) 〈词性:方〉∶通“屙”。拉,排泄大小便 [exerete]。如:阿金溺银(指生财有道);阿绵花屎(拖延,磨时间)
(5) 另见ā;ǎ;à;a
史的拼音:shǐ(ㄕˇ)
⒈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历史。通史。断代史。近代史。世界史。文学史。史诗。史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史坛。史评。史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史不绝书。
⒉ 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太史。内史。
⒊ 古代官职:刺史。御史。
⒋ 姓。
史字UNICODE编码U+53F2,10进制: 21490,UTF-32: 000053F2,UTF-8: E5 8F B2。
史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史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㕜
history
会意
history, chronicle, annals
详细解释◎ 史的拼音: shǐ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2) 古官名。职别各异 [histographer;official historian]
史,记事者也。——《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
矧大史友内史友。——《书·酒诰》。郑注:“大史内史。”
用史巫纷若。——《易·巽》
辞多则史。——《礼记·聘礼记》
史载笔。——《礼记·曲礼》
史狐书贼。——《谷梁传·宣公二年》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
(3) 殷代为驻守于外的武官。卜辞:“在北史其获羌。”
(4) 在王左右的史官,担任祭祀、星历、卜筮、记事等职
迁有良史之才。——《汉书·司马迁传赞》
(5) 又如:史巫(祝史和巫觋);史氏(史家;史官);史臣(史官);史职(史官的职务);史家(史官或历史学家);史胥(掌管文书的小吏)
(6) 太史令的简称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后汉书·张衡传》
(7) 史册,历史 [annals;history]
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经史多所涉猎。——明· 顾炎武《复庵记》
(8) 又如:史鉴(历史书);史文(历史文献);史绩(历史功绩);史录(历史的文字纪录)
(9) 古代官府的佐吏 [secretary]
或佐之史。——《诗·小雅·宾之初筵》
(10) 中国古代图书四大类别之一,包括各类历史书籍 [history]
列经、史、子、集四库。——《新唐书·艺文志》
(11) 画师 [painter]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庄子》
(12) 姓
史不绝书、史册、史抄、史官、史馆、史话、史籍、史迹、史记、史论、史诗、史实、史事、史书、史无前例、史学、史帙
那的拼音:nà(ㄋㄚˋ)
⒈ 指较远的时间、地方或事物,与“这”相对:那里。那个。那样。那些。那时。那么。
那的拼音:nǎ(ㄋㄚˇ)
⒈ 同“哪”(一)(中国大陆地区已不用)。
那的拼音:nèi(ㄋㄟˋ)
⒈ 义同(一),“那”和“一”连读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那个。那五年。
那的拼音:nā(ㄋㄚ)
⒈ 姓。
那字UNICODE编码U+90A3,10进制: 37027,UTF-32: 000090A3,UTF-8: E9 82 A3。
那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那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哪挪㖠郍
that、the
这
形声
that, that one, those
详细解释◎ 那的拼音: nā
〈词性:名〉
(1) 姓
(2) 另见 nà;nè;nèi;nuó
◎ 那的拼音: nà
〈词性:代〉
(1) (形声。小篆字形,从邑,冄( rǎn )声。邑与地名或行政区域有关。后省作“那”。①本义:国名。《说文》:“西夷国。”本读 nuó 。②指示代词。特指某个人、某个时间、某个地方或某个事物。不一定是远指之词,如“那件事你我心里都清楚。”)
(2) 指示代词 [that]
(3) 指代较远的人或事物。如:那厮(那个家伙,表示鄙视的意思);山坡上有一个穿红衣服的姑娘,那就是他的未婚妻
(4) 指代较远的时间、处所
那时使吾。——清· 林觉民《与妻书》
(5) 又如:那昝(那咱。那时);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见过她;那厢(那边);那头儿(极点;尽头);那哈儿(那儿,那里)
(6) 指较远的人或事物。如:这时那两个同学都不在屋里,她独自在窗前站着
(7) 指较远的时间、处所。如:那和天交界的地方,有一点红红的摇动的灯光…
(8) 指前文提到的或根据上下文或根据当时的情况显然所指的某个人或物 [the]。如:把那只猫赶出去
(9) 表示突出强调某人、事物或语意 [that there]。如:我决不会投那家伙票的
(10) 表示赞同之点 [there]。如:那就是你的光荣
◎ 那的拼音: nà
〈词性:连〉
(1) 表示顺着上文或上句话的语意,申说应有的结果 [in that case]。如:那我就不再等了
(2) 另见 nā;nè;nèi;nuó
那边、那不勒斯、那达慕、那个、那个、那会儿、那就、那里,那儿、那里,那儿、那么、那么、那么点儿、那么多,那么些、那么着、那些、那些、那样、那也好
◎ 那的拼音: nè
〈词性:代〉
(1) [口]∶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或意思;那一个 [that]——“那”( nà )的口语音。如:那人可不怎么样
(2) 另见 nà;nā;nèi;nuó
◎ 那的拼音: nuó
〈词性:形〉
(1) 多 [much;many]
不戢不难,受福不那。——《诗·小雅·桑扈》
(2) 安闲的样子 [peaceful and carefree]
王在在镐,有那其居。——《诗·小雅·鱼藻》
(3) 美好 [fine]
使富都那竖赞焉。——《国语·楚语上》
(4) 代词。何 [how]
那,借为问辞,犹何也。如何、奈何之合音也。——《正字通》
◎ 那的拼音: nuó
〈词性:动〉
(1) 移动。后作“挪” [move;shift]
语言虽利便,身体莫能那。——《西游记》
(2) 又如:那用(挪用);那空(因挪用而亏空);那踪(移动步子)
◎ 那的拼音: nuó
〈词性:名〉
(1) 姓
(2) 另见 nā;nà;nè;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