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梨
【拼音】: ā lí 【结构】: 阿(左右结构)梨(上下结构) 【拼音】: ā lí阿梨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1.亦作'阿黎'。2.波斯皂荚。3.佛教语。阿阇梨之省称。意为圣者﹑高僧。阿梨[ālí]⒈亦作“阿黎”。⒉波斯皂荚。⒊佛教语。阿阇梨之省称。意为圣者、高僧。
引证解释⒈亦作“阿黎”。⒉波斯皂荚。参阅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三·阿勃勒》:“此即波斯皁荚也。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波斯皁筴,彼人呼为忽野簷,拂菻人呼为阿梨。树长三四丈,围四五尺,叶似枸櫞而短小,经寒不凋,不花而实。”明汤显祖《紫箫记·皈依》:“眼看见愁来至,憔悴了生花铁树;迤逗了落叶阿黎。”⒊佛教语。阿闍梨之省称。意为圣者、高僧。参见“阿闍黎”。引清钱谦益《诰封安人熊母皮夫人墓志铭》:“以慈心度幽冥,以浄心求正受,固无事薙髮条衣作阿梨之形相,亦未尝扬眉瞬目效婆子之机缘。”
网络解释阿梨阿梨(ālíㄚㄌㄧˊ)亦作“阿黎”,佛教语,阿闍梨之省称。波斯语指皂荚。
网友释义阿梨,读音ālí,汉语词语,意思是波斯语指皂荚。
汉语大词典亦作“阿黎”。(1).波斯皂荚。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三·阿勃勒》:“此即波斯皂荚也。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波斯皂筴,彼人呼为忽野檐,拂菻人呼为阿梨。树长三四丈,围四五尺,叶似枸橼而短小,经寒不凋,不花而实。”明汤显祖《紫箫记·皈依》:“眼看见愁来至,憔悴了生花铁树;迤逗了落叶阿黎。”参阅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2).佛教语。阿阇梨之省称。意为圣者、高僧。清钱谦益《诰封安人熊母皮夫人墓志铭》:“以慈心度幽冥,以净心求正受,固无事薙发条衣作阿梨之形相,亦未尝扬眉瞬目效婆子之机缘。”参见“阿阇黎”。
阿梨造句
1.柳致知一时不知所措,他第一次领教了苗女的大胆,阿梨不等柳致知回答,说:“阿哥,过几日阿梨去学校看你!”。
阿的拼音:ā(ㄚ)
⒈ 加在称呼上的词头:阿大。阿爷。阿爹。阿罗汉。阿毛。阿婆。阿弟。阿姊。
阿的拼音:ē(ㄜ)
⒈ 迎合,偏袒:阿附。阿其所好。阿谀逢迎。
⒉ 凹曲处:山阿。
阿字UNICODE编码U+963F,10进制: 38463,UTF-32: 0000963F,UTF-8: E9 98 BF。
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阿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形声:从阝、可声
详细解释◎ 阿的拼音: ē
〈词性:名〉
(1) (形声。从阜,可声。本义:大的山陵,大的土山)
(2) 同本义 [big mound]
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说文》
我陵我阿。——《诗·大雅·皇矣》
有卷者阿。——《诗·大雅·卷阿》
在彼中阿。——《诗·小雅·菁菁者莪》
(3) 又如:阿丘(一边偏高的土丘)
(4) 泛指山 [mountain]
流自眺夫衡阿兮。——张衡《思玄赋》。注:“山下也。”
(5) 又如:阿阜(山峰,峰峦);崇阿(高大的山)
(6) 山坡 [hillside]
(7) 细缯,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品 [fine silks]
衣阿锡,曳齐纨。——《淮南子·修务》
被阿锡,揄纻缟。——《史记·司马相如传》
曳阿锡。——《汉书·礼乐志》。注:“细缯也。”
(8) 又如:阿锡(细的丝布。阿指细缯,锡是细布)
(9) 曲隅,角落 [corner]
四阿重屋。——《周礼·考工记》
若有人兮山之阿。——《楚辞·山鬼》。注:“曲隅也。”
周阿而生——班固《西都赋》。注:“庭之曲也。”
汾之阿。——《汉书·礼乐志》。注:“水之曲隅。”
(10) 水边 [waterside]
丙午,天子饮于河水之阿。——《穆天子传》
(11) 近旁 [nearby;near]。如:阿门(旁门)
(12) 地名。即今山东省东阿县 [Dong'e county]。如:阿缟(古代齐国东阿县所产的细缯)
◎ 阿的拼音: ē
〈词性:动〉
(1) 曲从;迎合 [pander to;play up to]
弗谏而阿之。——《国语·周语》。注:“随也。”
阿郑君之心。——《吕氏春秋·长见》
行叩诚而不阿兮。——《楚辞·逢纷》。注:“曲也。”
是察阿党。——《礼记·月令》。注:“谓治狱吏以私恩,曲桡为也。”
(2) 又如:阿奉(阿谀奉承);阿世(迎合世俗);阿邑(迎合奉承的样子);阿意(曲意附和他人的心意)
(3) 偏袒 [be unfairly partial to]。如:阿好(偏袒自己所喜好的人或事物);阿私(偏袒;庇护);阿党(结党偏私)
(4) 〈词性:方〉∶通“屙”。拉,排泄大小便 [exerete]。如:阿金溺银(指生财有道);阿绵花屎(拖延,磨时间)
(5) 另见ā;ǎ;à;a
梨的拼音:lí(ㄌ一ˊ)
⒈ 落叶乔木或灌木,果实是普通水果,品种很多:梨膏。广梨。鸭梨。
梨字UNICODE编码U+68A8,10进制: 26792,UTF-32: 000068A8,UTF-8: E6 A2 A8。
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梨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棃梸
pear
形声:从木、利声
pear; opera; cut, slash
详细解释◎ 梨的拼音:
棃 lí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利声。梨为棃的俗字。本义:木名。果实也称梨)
(2) 同本义 [pear]
棃,梨果也。——《说文》
楂棃姜桂。——《礼记·内则》
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落叶乔木,叶子卵形。花多白色,果子多汁,可食。如:梨枣(古代印书的木刻板。因多用梨木、枣木刻成,故称);梨栗(梨树和栗树);梨云(梨雪,梨英,梨霜,梨蕊,梨花。梨树的花,一般为纯白色)。又指梨树的果实。如:梨果(梨子);梨头(小梨);梨条(用梨子所做的条状果脯);梨干(梨子加工制的果干)
(4) 通“黎”。黎民,人民 [the common people]
棃烝殷,罔荒饥。——汉《竹邑侯相张寿碑》
棃庶赖祉。——汉《桐柏淮源庙碑》
(5) 又如:梨元(亦作黎元。民众,梨,通“黎”);梨氓(亦作黎氓。黎民,民众。梨,通“黎”)
◎ 梨的拼音: lí
〈词性:形〉
黑;年老 [black;old]。指老人面色如冻梨
梨,老也。东齐曰眉, 燕 代之北鄙曰梨。——《方言》
班黑谓之棃黮。——《通俗文》
九十曰鲐背,或曰冻梨皮,有斑点如冻梨色也。——《释名》
◎ 梨的拼音: lí
〈词性:动〉
(1) 通“剺”。割 [cut]
是故博带棃,大袂裂,文绣染。——《管子·五辅》
分棃单于,磔裂属国。——《汉书·扬雄传》
(2) 又如:梨面(以刀划面。中国古代匈奴一些民族的风俗,凡遇大忧大丧,就用刀划脸,表示哀痛)
匈奴闻 秉卒,举国号哭,或至棃面流血。——《后汉书·耿秉传》
梨涡、梨园、梨园戏、梨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