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大全

阿缟的拼音_ā gǎo是什么意思

阿缟

【拼音】: ā gǎo 【注音】: ㄚㄍㄠˇ 【结构】: 阿(左右结构)缟(左右结构) 【繁体】: 阿縞

阿缟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古代齐东阿所出的细缯。阿缟[āgǎo]⒈古代齐东阿所出的细缯。

引证解释⒈古代齐东阿所出的细缯。引《史记·李斯列传》:“则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锦绣之饰不进於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於侧也。”裴駰集解引徐广曰:“齐之东阿县,繒帛所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东阿﹞县出佳繒縑,故《史记》云,秦昭王服太阿之剑、阿縞之衣也。”

网络解释阿缟阿缟是汉语词汇,读音为éɡǎo,指古代织物、一种细软的薄缯。

综合释义古代齐东阿所出的细缯。《史记·李斯列传》:“则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锦绣之饰不进於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於侧也。”裴駰集解引徐广曰:“齐之东阿县,繒帛所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东阿﹞县出佳繒縑,故《史记》云,秦昭王服太阿之剑、阿縞之衣也。”

网友释义éɡǎo阿缟古代织物,一种细软的薄缯。古代齐东阿所出的细缯。《史记·李斯列传》:“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於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於侧也。”裴駰集解引徐广曰:“齐之东阿县,缯帛所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东阿﹞县出佳缯缣,故《史记》云,秦昭王服太阿之剑、阿缟之衣也。”

汉语大词典古代齐东阿所出的细缯。《史记·李斯列传》:“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裴骃集解引徐广曰:“齐之东阿县,缯帛所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东阿﹞县出佳缯缣,故《史记》云,秦昭王服太阿之剑、阿缟之衣也。”

其他释义1.古代齐东阿所出的细缯。

阿的意思

  拼音  ā ē   注音  ㄚ ㄜ   
简体部首  阝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7画  
繁体部首  阜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BSKG  仓颉  NLMNR  郑码  YAJ  四角  71220  结构  左右电码  7093  区位  1602  统一码  963F  笔顺  フ丨一丨フ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阿的拼音:ā(ㄚ)  

⒈ 加在称呼上的词头:阿大。阿爷。阿爹。阿罗汉。阿毛。阿婆。阿弟。阿姊。

其他字义

阿的拼音:ē(ㄜ)  

⒈ 迎合,偏袒:阿附。阿其所好。阿谀逢迎。

⒉ 凹曲处:山阿。

统一码

阿字UNICODE编码U+963F,10进制: 38463,UTF-32: 0000963F,UTF-8: E9 98 BF。

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阿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造字法

形声:从阝、可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阿的拼音: ē  

〈词性:名〉

(1) (形声。从阜,可声。本义:大的山陵,大的土山)

(2) 同本义 [big mound]

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说文》

我陵我阿。——《诗·大雅·皇矣》

有卷者阿。——《诗·大雅·卷阿》

在彼中阿。——《诗·小雅·菁菁者莪》

(3) 又如:阿丘(一边偏高的土丘)

(4) 泛指山 [mountain]

流自眺夫衡阿兮。——张衡《思玄赋》。注:“山下也。”

(5) 又如:阿阜(山峰,峰峦);崇阿(高大的山)

(6) 山坡 [hillside]

(7) 细缯,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品 [fine silks]

衣阿锡,曳齐纨。——《淮南子·修务》

被阿锡,揄纻缟。——《史记·司马相如传》

曳阿锡。——《汉书·礼乐志》。注:“细缯也。”

(8) 又如:阿锡(细的丝布。阿指细缯,锡是细布)

(9) 曲隅,角落 [corner]

四阿重屋。——《周礼·考工记》

若有人兮山之阿。——《楚辞·山鬼》。注:“曲隅也。”

周阿而生——班固《西都赋》。注:“庭之曲也。”

汾之阿。——《汉书·礼乐志》。注:“水之曲隅。”

(10) 水边 [waterside]

丙午,天子饮于河水之阿。——《穆天子传》

(11) 近旁 [nearby;near]。如:阿门(旁门)

(12) 地名。即今山东省东阿县 [Dong'e county]。如:阿缟(古代齐国东阿县所产的细缯)

词性变化

阿的拼音: ē  

〈词性:动〉

(1) 曲从;迎合 [pander to;play up to]

弗谏而阿之。——《国语·周语》。注:“随也。”

阿郑君之心。——《吕氏春秋·长见》

行叩诚而不阿兮。——《楚辞·逢纷》。注:“曲也。”

是察阿党。——《礼记·月令》。注:“谓治狱吏以私恩,曲桡为也。”

(2) 又如:阿奉(阿谀奉承);阿世(迎合世俗);阿邑(迎合奉承的样子);阿意(曲意附和他人的心意)

(3) 偏袒 [be unfairly partial to]。如:阿好(偏袒自己所喜好的人或事物);阿私(偏袒;庇护);阿党(结党偏私)

(4) 〈词性:方〉∶通“屙”。拉,排泄大小便 [exerete]。如:阿金溺银(指生财有道);阿绵花屎(拖延,磨时间)

(5) 另见ā;ǎ;à;a  

  拼音  gǎo   注音  ㄍㄠˇ   繁体    
部首  纟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  XYMK  仓颉  VMYRB  郑码  ZSJL  四角  20127  结构  左右电码  4908  区位  7141  统一码  7F1F  笔顺  フフ一丶一丨フ一丨フ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缟(縞)的拼音:gǎo(ㄍㄠˇ)  

⒈ 未经染色的绢。

⒉ 白色:“连观霜缟,周除冰净”。缟素。

统一码

缟字UNICODE编码U+7F1F,10进制: 32543,UTF-32: 00007F1F,UTF-8: E7 BC 9F。

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缟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纟、高声

English

white raw silk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缟的拼音:

gǎo  

〈词性:名〉

(1) (( gǎo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高声。本义:细白的生绢) 同本义 [plain white raw silk]

缟,鲜色也。——《说文》。按,鲜色当作鲜巵。熟帛曰练,生帛曰缟。

厥篚元纤缟。——《书·禹贡》。传:“白缯。”

与之缟带。——《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缯之精者曰缟。——《小尔雅》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韩非子·说林上》

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晁错《论贵粟疏》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 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资治通鉴》

(2) 又如:缟袂(白色绢衣。用以喻白海棠);缟衣綦巾(白绢上衣与浅绿色围裙。古时女子所服);缟冠(白色生绢制的帽子);缟练(白绢)

词性变化

缟的拼音:

gǎo  

〈词性:形〉

(1) 白色 [white]

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列子·汤问》

缟,素也。——《小尔雅·广诂》

缟衣綦巾。——《诗·郑风·出其东门》

兵皆缟素。——《汉书·高帝纪》。注:“白也。”

天下缟素。——《战国策·魏策》

帝缟素避正殿。——《后汉书·顺帝纪》

眄隰则万顷同缟,瞻山则千岩俱白。——南朝宋· 谢惠连《雪赋》

(2) 又如:缟巾(白色头巾);缟带(白色的绢带。喻指雪的洁白);缟羽(白羽);缟衣(白色男服);缟武(白色帽檐)

缟的拼音:

gǎo  

〈词性:动〉

映照 [shine]。如:缟夜(映照黑夜);月明缟树(月光映照大树)

常用词组

缟素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