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訇
【拼音】: ā hōng 【注音】: ㄚㄏㄨㄥ 【词性】: 名词。 【结构】: 阿(左右结构)訇(半包围结构) 【简体】: 阿訇 【繁体】: 阿訇阿訇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阿訇āhōng。(1)主持伊斯兰教的各种仪式,讲解古兰经的人。阿訇[āhōng]⒈主持伊斯兰教的各种仪式,讲解古兰经的人。英ahung;Akhun;Imam;Mulla;
基础解释(名)伊斯兰教主持教务、讲授经典的人。
引证解释⒈伊斯兰教主持教仪、讲授经典的人。引《中国民间故事选·插龙牌》:“阿訇到底把龙牌递给赶旱了,赶旱接着牌,衣服都忙不得脱就一头裁下水。”韩北屏《非洲夜会·非斯印象》:“嘉鲁因大学从前专门培养阿訇、副阿訇,是宗教性的学校。”
网络解释阿訇阿訇,是波斯语,意为老师或学者。回族穆斯林对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一般分为“开学阿訇和散班阿訇”两种,前者是指全面执掌清真寺教务工作的穆斯林,亦称为正任阿訇。后者是指只具备阿訇职称,而未被聘请为正任阿訇的穆斯林。阿訇是经数年伊斯兰教育与培训,通熟《古兰经》与圣训,精通伊斯兰的种种法律与法规,并具备《古兰经》与圣训的真精神——做人的完美品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劝善戒恶,品德高尚的穆斯林。
综合释义伊斯兰教主持教仪、讲授经典的人。《中国民间故事选·插龙牌》:“阿訇到底把龙牌递给赶旱了,赶旱接着牌,衣服都忙不得脱就一头裁下水。”韩北屏《非洲夜会·非斯印象》:“嘉鲁因大学从前专门培养阿訇、副阿訇,是宗教性的学校。”
国语辞典回教掌理教务、讲授经典的人。也译作「阿吽」、「阿洪」。阿訇[āhōng]⒈回教掌理教务、讲授经典的人。也译作「阿吽」、「阿洪」。英语imam,ahung(loanword)德语Imam法语ouléma
辞典修订版伊斯兰教掌理教务、讲授经典的人。也译作「阿吽」、「阿洪」。
辞典简编版伊斯兰教掌理教务的人。是旧教派各清真寺教民和组织的核心,由该清真寺所属教民选聘品学优良的人充任,任期一年或数年不等,连选得连任。阿訇过去在伊斯兰教教区中很受尊重,并极有权力。 △阿吽、阿洪
法语ahong
其他释义我国伊斯兰教称主持清真寺教务和讲授经典的人。[波斯ākhūnd]
阿訇造句
1.学员出身有农民青年、奴隶,也有年轻的土司、贵族子弟、山官、头人和阿訇、海里凡,还有小凉山的奴隶主等。
2.高级教职人员,包括皇国大阿訇色柯阿布度尓阿兹谴责儿童婚姻,但在保守地区儿童婚姻仍然盛行。
3.是那些激进伊斯兰阿訇将他们教唆为恐怖分子吗?
4.纳希和本地清真寺的阿訇在玩西洋双陆棋。
5.什叶派教徒经常来这里朝拜侯赛因阿訇圣祠。
6.四个邻居把尸体抬到墓地,阿訇跟在后面,念诵一些祝祷词。
7.当时,萨德尔的马赫迪军战士已经占领了这座城市,而且正把阿里阿訇圣祠当作战基地,而那里正是什叶派最神圣的地点之一。
8.“穿衣”后回到家乡,先后在莫泥沟和大沙家清真寺做开学阿訇。
9.甘青近千座清真寺的开学阿訇,由该寺选派或认可,因而在海内外享有声誉。
10.整整一下午,他像其他阿訇、满拉一样,骑上自行车,出入于街头巷尾,为众多穆斯林家庭操刀宰牲,忙得不亦乐乎。
阿的拼音:ā(ㄚ)
⒈ 加在称呼上的词头:阿大。阿爷。阿爹。阿罗汉。阿毛。阿婆。阿弟。阿姊。
阿的拼音:ē(ㄜ)
⒈ 迎合,偏袒:阿附。阿其所好。阿谀逢迎。
⒉ 凹曲处:山阿。
阿字UNICODE编码U+963F,10进制: 38463,UTF-32: 0000963F,UTF-8: E9 98 BF。
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阿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形声:从阝、可声
详细解释◎ 阿的拼音: ē
〈词性:名〉
(1) (形声。从阜,可声。本义:大的山陵,大的土山)
(2) 同本义 [big mound]
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说文》
我陵我阿。——《诗·大雅·皇矣》
有卷者阿。——《诗·大雅·卷阿》
在彼中阿。——《诗·小雅·菁菁者莪》
(3) 又如:阿丘(一边偏高的土丘)
(4) 泛指山 [mountain]
流自眺夫衡阿兮。——张衡《思玄赋》。注:“山下也。”
(5) 又如:阿阜(山峰,峰峦);崇阿(高大的山)
(6) 山坡 [hillside]
(7) 细缯,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品 [fine silks]
衣阿锡,曳齐纨。——《淮南子·修务》
被阿锡,揄纻缟。——《史记·司马相如传》
曳阿锡。——《汉书·礼乐志》。注:“细缯也。”
(8) 又如:阿锡(细的丝布。阿指细缯,锡是细布)
(9) 曲隅,角落 [corner]
四阿重屋。——《周礼·考工记》
若有人兮山之阿。——《楚辞·山鬼》。注:“曲隅也。”
周阿而生——班固《西都赋》。注:“庭之曲也。”
汾之阿。——《汉书·礼乐志》。注:“水之曲隅。”
(10) 水边 [waterside]
丙午,天子饮于河水之阿。——《穆天子传》
(11) 近旁 [nearby;near]。如:阿门(旁门)
(12) 地名。即今山东省东阿县 [Dong'e county]。如:阿缟(古代齐国东阿县所产的细缯)
◎ 阿的拼音: ē
〈词性:动〉
(1) 曲从;迎合 [pander to;play up to]
弗谏而阿之。——《国语·周语》。注:“随也。”
阿郑君之心。——《吕氏春秋·长见》
行叩诚而不阿兮。——《楚辞·逢纷》。注:“曲也。”
是察阿党。——《礼记·月令》。注:“谓治狱吏以私恩,曲桡为也。”
(2) 又如:阿奉(阿谀奉承);阿世(迎合世俗);阿邑(迎合奉承的样子);阿意(曲意附和他人的心意)
(3) 偏袒 [be unfairly partial to]。如:阿好(偏袒自己所喜好的人或事物);阿私(偏袒;庇护);阿党(结党偏私)
(4) 〈词性:方〉∶通“屙”。拉,排泄大小便 [exerete]。如:阿金溺银(指生财有道);阿绵花屎(拖延,磨时间)
(5) 另见ā;ǎ;à;a
訇的拼音:hōng(ㄏㄨㄥ)
⒈ 〔阿訇〕伊斯兰教主持教仪、讲授经典的人。
⒉ 形容大声:訇的一声。
訇字UNICODE编码U+8A07,10进制: 35335,UTF-32: 00008A07,UTF-8: E8 A8 87。
訇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訇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哼
the sound of a crash
详细解释◎ 訇的拼音: hōng
〈词性:名〉
(1) 惊叫声 [the sound of scream]
訇,骇言声。——《说文》
(2) 见“阿訇”
◎ 訇的拼音: hōng
〈词性:象〉
(1) 惊叫声。也用以形容大声 [loud noise]
訇然中开。——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又如:訇訇(形容声音很大);訇哮(风声猛烈状);訇然(形容声音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