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魏
【拼音】: ā wèi 【注音】: ㄚㄨㄟˋ 【结构】: 阿(左右结构)魏(左右结构) 【简体】: 阿魏 【繁体】: 阿魏阿魏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一种有臭气的植物。根茎的浆液干燥后﹐中医用为帮助消化﹑杀虫解毒的药物。阿魏[āwèi]⒈一种有臭气的植物。根茎的浆液干燥后,中医用为帮助消化、杀虫解毒的药物。
引证解释⒈一种有臭气的植物。根茎的浆液干燥后,中医用为帮助消化、杀虫解毒的药物。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阿魏出伽闍那国,即北天竺也。引伽闍那呼为形虞。亦出波斯国,波斯国呼为阿虞截。树长八九丈,皮色青黄,三月生叶,叶似鼠耳,无花实。断其枝,汁出如飴,久而坚凝,名阿魏。”章炳麟《国故论衡·辨性上》:“故阿魏非香也,臭之不可于鼻,用足以辟诸腐臭,故準之香。”
网络解释阿魏阿魏,中药名。为伞形科植物新疆阿魏FerulasinkiangensisK.M.Shen或阜康阿魏FerulafukanensisK.M.Shen的树脂。春末夏初盛花期至初果期均可采收,但以盛花期采收为佳。分次由茎上部往下斜割,收集渗出的乳状树脂,阴干。
综合释义一种有臭气的植物。根茎的浆液干燥后,中医用为帮助消化、杀虫解毒的药物。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阿魏出伽闍那国,即北天竺也。伽闍那呼为形虞。亦出波斯国,波斯国呼为阿虞截。树长八九丈,皮色青黄,三月生叶,叶似鼠耳,无花实。断其枝,汁出如飴,久而坚凝,名阿魏。”章炳麟《国故论衡·辨性上》:“故阿魏非香也,臭之不可于鼻,用足以辟诸腐臭,故準之香。”阿魏[āwèi]植物名。繖形科阿魏属,多年生草本。原产于伊朗及北印度。叶似胡萝卜,开繖状小黄花,乳液乾燥成块后,可入药,极臭,能祛痰驱风。也称为「形虞」。
汉语大词典一种有臭气的植物。根茎的浆液干燥后,中医用为帮助消化、杀虫解毒的药物。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木篇》:“阿魏出伽阇那国,即北天竺也。伽阇那呼为形虞。亦出波斯国,波斯国呼为阿虞截。树长八九丈,皮色青黄,三月生叶,叶似鼠耳,无花实。断其枝,汁出如饴,久而坚凝,名阿魏。”章炳麟《国故论衡·辨性上》:“故阿魏非香也,臭之不可于鼻,用足以辟诸腐臭,故准之香。”
国语辞典植物名。繖形科阿魏属,多年生草本。原产于伊朗及北印度。叶似胡萝卜,开繖状小黄花,乳液干燥成块后,可入药,极臭,能祛痰驱风。阿魏[ēwèi]⒈植物名。繖形科阿魏属,多年生草本。原产于伊朗及北印度。叶似胡萝卜,开繖状小黄花,乳液干燥成块后,可入药,极臭,能祛痰驱风。英语Ferularesin(usedinTCM),ResinaFerulae法语asefétide
辞典修订版植物名。繖形科阿魏属,多年生草本。原产于伊朗及北印度。叶似胡萝卜,开繖状小黄花,乳液乾燥成块后,可入药,极臭,能祛痰驱风。也称为「形虞」。
英语ConferolConferone
法语Ase fétide
其他释义1.一种有臭气的植物。根茎的浆液干燥后﹐中医用为帮助消化﹑杀虫解毒的药物。
阿魏造句
1.本课题研究了阿魏酸钠水溶液的光降解动力学行为,考察光降解影响因素,并运用液相色谱。
2.目的:考察醇沉浓度对补气生血口服液中阿魏酸含量的影响。
3.药材则有阿魏、胡椒、豆蔻、荜澄茄等。
4.目的对芦根中阿魏酸含量和结构进行快速测定和分析。
5.研究对甲基苯磺酸催化合成阿魏酸单甘油酯的工艺。
6.本文以胃肠作用为指标,比较新疆三种阿魏的药理作用,探讨乌恰阿魏、多伞阿魏代替新疆阿魏应用的可能性。
7.目的建立测定血浆中阿魏酸浓度的,并用于复方当归粉针剂中阿魏酸在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8.阜康阿魏种子质量分级标准初步研究。
9.黑曲霉可发酵麦麸生产阿拉伯木聚糖酶和阿魏酸酯酶。
10.目的建立心痛宁滴丸中香附的薄层色谱鉴别和阿魏酸的分析方法。
阿魏的单词
Conferol Conferone
阿的拼音:ā(ㄚ)
⒈ 加在称呼上的词头:阿大。阿爷。阿爹。阿罗汉。阿毛。阿婆。阿弟。阿姊。
阿的拼音:ē(ㄜ)
⒈ 迎合,偏袒:阿附。阿其所好。阿谀逢迎。
⒉ 凹曲处:山阿。
阿字UNICODE编码U+963F,10进制: 38463,UTF-32: 0000963F,UTF-8: E9 98 BF。
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阿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形声:从阝、可声
详细解释◎ 阿的拼音: ē
〈词性:名〉
(1) (形声。从阜,可声。本义:大的山陵,大的土山)
(2) 同本义 [big mound]
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说文》
我陵我阿。——《诗·大雅·皇矣》
有卷者阿。——《诗·大雅·卷阿》
在彼中阿。——《诗·小雅·菁菁者莪》
(3) 又如:阿丘(一边偏高的土丘)
(4) 泛指山 [mountain]
流自眺夫衡阿兮。——张衡《思玄赋》。注:“山下也。”
(5) 又如:阿阜(山峰,峰峦);崇阿(高大的山)
(6) 山坡 [hillside]
(7) 细缯,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品 [fine silks]
衣阿锡,曳齐纨。——《淮南子·修务》
被阿锡,揄纻缟。——《史记·司马相如传》
曳阿锡。——《汉书·礼乐志》。注:“细缯也。”
(8) 又如:阿锡(细的丝布。阿指细缯,锡是细布)
(9) 曲隅,角落 [corner]
四阿重屋。——《周礼·考工记》
若有人兮山之阿。——《楚辞·山鬼》。注:“曲隅也。”
周阿而生——班固《西都赋》。注:“庭之曲也。”
汾之阿。——《汉书·礼乐志》。注:“水之曲隅。”
(10) 水边 [waterside]
丙午,天子饮于河水之阿。——《穆天子传》
(11) 近旁 [nearby;near]。如:阿门(旁门)
(12) 地名。即今山东省东阿县 [Dong'e county]。如:阿缟(古代齐国东阿县所产的细缯)
◎ 阿的拼音: ē
〈词性:动〉
(1) 曲从;迎合 [pander to;play up to]
弗谏而阿之。——《国语·周语》。注:“随也。”
阿郑君之心。——《吕氏春秋·长见》
行叩诚而不阿兮。——《楚辞·逢纷》。注:“曲也。”
是察阿党。——《礼记·月令》。注:“谓治狱吏以私恩,曲桡为也。”
(2) 又如:阿奉(阿谀奉承);阿世(迎合世俗);阿邑(迎合奉承的样子);阿意(曲意附和他人的心意)
(3) 偏袒 [be unfairly partial to]。如:阿好(偏袒自己所喜好的人或事物);阿私(偏袒;庇护);阿党(结党偏私)
(4) 〈词性:方〉∶通“屙”。拉,排泄大小便 [exerete]。如:阿金溺银(指生财有道);阿绵花屎(拖延,磨时间)
(5) 另见ā;ǎ;à;a
魏的拼音:wèi(ㄨㄟˋ)
⒈ 古代宫门上的楼台:魏阙(古代宫门上所建的巍然高出的台阙,因下边两旁有悬布法令的地方,所以亦用来代指朝廷)。
⒉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东部、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
⒊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之一。
⒋ 中国历史上的北朝之一:北魏。魏碑(北朝碑刻的统称)。
⒌ 姓。
魏字UNICODE编码U+9B4F,10进制: 39759,UTF-32: 00009B4F,UTF-8: E9 AD 8F。
魏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魏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巍
形声:从鬼、委声
kingdom of Wei; surname
详细解释◎ 魏的拼音: wèi
〈词性:名〉
(1) 阙宫门的台观 [the two lookout towers in front of the palace gate]
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周礼·太宰》
魏阙之高。——《淮南子·本经》
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汉· 班固《典引》
(2) 又如:象魏(古代宫门外的阙门);魏观(即魏阙、魏象)
(3) 古国名 [Wei state]
(4) 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把它封给毕万
(5) 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魏文侯(名斯)是毕万后代,和赵韩一起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韩魏闻之。——《战国策·齐策》
不敢加兵谋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灭韩亡 魏。——《战国策·魏策》
韩魏灭亡。
(6) 三国之一 [the Kingdom of Wei (220-265)]。公元220—265,曹丕所建,拥有今黄河流域各省和湖北、安徽、江苏北部、辽宁中部
无论魏晋。——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魏晋氏以下。——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7) 朝代名 [the Wei Dynasty]
(8) 南北朝时,北朝之一。公元386年为鲜卑族拓跋珪所建,据长江以北,史称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所废。公元557年西魏为北周所废。如:魏碑
(9)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所建国号
(10) 古郡名 [Wei prefecture]
魏郡,县十八。——《汉书》
(11) 今县名 [Wei county]。在河北省南部有魏县
(12) 姓
◎ 魏的拼音: wèi
〈词性:形〉
高大。也作“巍” [tall and big]。如:魏然(独立不动的样子);魏魏(高大的样子。同“巍巍”)
魏碑、魏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