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意思 “别无二致”意思是指区分不出两者的差别,强调两件事物非常相似,几乎一模一样。
可能对应的生肖 蛇和龙:蛇在外形上与龙有一定相似性,民间有“蛇走龙形”的说法,很多时候蛇蜿蜒爬行的姿态以及细长的身形和龙有相像之处。
如果从外观形态有相似点,几乎难以看出本质区别这个角度来说,蛇和龙比较符合“别无二致”所表达的相似性概念。
牛和马:在古代农业社会中,牛和马都是重要的劳动力。
它们体型都较为庞大,都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任务,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贡献方面表现得“别无二致” 。
别的拼音:bié(ㄅ一ㄝˊ)
⒈ 分离:别离。别情。别绪(离别时离别后的情感)。分别。告别。久别重逢。分门别类。
⒉ 差别:霄壤之别。
⒊ 分类:类别。性别。职别。级别。派别。
⒋ 另外的:别人。别号。别字。别墅。别论。别开生面。
⒌ 卡住,插住,绷住:别针。别花。
⒍ 不要,不准:别动。
别(彆)的拼音:biè(ㄅ一ㄝˋ)
⒈ 〔别扭〕不顺心,不相投(“扭”读轻声)。
别字UNICODE编码U+522B,10进制: 21035,UTF-32: 0000522B,UTF-8: E5 88 AB。
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别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別彆
leave、other、distinction、distinction
会意:从刂、从另
separate, other; do not
详细解释◎ 别的拼音: bié
〈词性:动〉
(1) (会意。从冎( guǎ ),从刀。“冎”,《说文》:“剔人肉置其骨也。”“别”的小篆形体,是一个表示用刀剔骨头的会意字。本义:分解)
(2) 同本义 [cut apart;divide up]
别,分解也。——《说文》
桀之力,别觡伸钩。——《淮南子·主术训》
(3) 又如:别割(分割);别产(分割家产;分家);别国(从一国分化而成的国家;现常指别的国家)
(4) 分离;分开;分出 [divide;separate;leave;part]
岷山导 江,东别为 沱。——《书·禹贡》
久之,颇晓其别蓍布卦意。——《汉书·张禹传》
有别券者几何家?——《管子·问》。注:“别券,谓分契也。”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别疏(分离疏远);别宥(除去蒙蔽。指排除主观成见);别脚(破绽)
(6) 区分;辨别 [distinguish]
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荀子·君道》
我又欲与若别之。——《列子·杨朱》
如丝体变为缕体,缕体即是丝体,有何别焉。——南朝梁· 范缜《神灭论》
(7) 又如:鉴别(辨别);分门别类;别白(分别明白。明辨);别族(区别氏族)
(8) 离别;告别 [leave]
余既不难夫难别兮。——屈原《离骚》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唐· 杜甫《石壕吏》
自君别我后。——《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10) 又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别”的时间长;“离”的时间短。)
别君去兮何时还?——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1) 又如:告别(离别;告辞);话别(别离前在一块儿谈话);别情(离别之情);别绪(离别时的情感)
(12) 送别 [see sb off]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 唐· 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13) 又如:别筵(送别的宴会);别敬(旧时送别时赠钱名目之一)
(14) 用别针等把一样东西附着或固定在纸、布等上 [pin]。如:把玫瑰花别在衣服上;把表格别在一起
(15) 扭、转过去 [turn]
老都管别了脸对众军道…——《水浒传》
(16) 又如:别转(扭过去;掉转);别折(折断;拗折)
◎ 别的拼音: bié
〈词性:形〉
(1) 另外的,不同的 [another;other]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
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徐霞客游记》
(2) 又如:别驾(官名。指州刺吏的佐史。因随刺史出巡时另乘传车,故称)
(3) 特殊的 [special]
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 又如:别致(新奇,特别,不同寻常);别材(特殊的才能);别真(格外纯真);别趣(趋向各异)
(5) 其他 [else]。如:别兵(官名。别兵曹,掌“胡骑”、“越骑等别种族的兵);别请(佛教用语。即在众多的比丘中,特请一位比丘来供养)
◎ 别的拼音: bié
〈词性:副〉
(1) 另外(古代没有“另”字,现代“另、另外”的意义在古书中常用“别”字来表示) [besides;in addition]
宜别图之。——《资治通鉴》
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资治通鉴》
已别有旨。——《后汉书·班超梁慬传》
是无难,别具本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又当别论;别有心肠(别有心肝。别有肺肠。另有打算或企图);别置(另行安排);别婚(另娶)
(3) 各;各自 [by oneself;on one's own;separately]
成树之后,树别下子一石。——贾思勰《齐民要术》
死生别处,终始异居。——班固《白虎通》
(4) 又如:别裁(分别裁定,决定取舍);别自(各自);别食(分别进食)
(5) 表示劝阻或禁止 [advise sb.not to]。如:别太悲伤;别自做主张
(6) 表示揣测 [conjure]。如:他今天不来上班,别是生病了
(7) 另见 biè
别扭
无(無)的拼音:wú(ㄨˊ)
⒈ 没有,与“有”相对;不:无辜。无偿。无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无度。无端(无缘无故)。无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无非(只,不过)。无动于衷。无所适从。
无字UNICODE编码U+65E0,10进制: 26080,UTF-32: 000065E0,UTF-8: E6 97 A0。
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无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無㷻
naught、nonexistence、nothing、nothing、without、zero
有
会意
negative, no, not; KangXi radical 7
详细解释◎ 无的拼音:
(1) 無 mó
(2) ——“南无”( nāmó ):佛教用语,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
(3) 另见 wú
◎ 无的拼音:
無 wú
〈词性:名〉
(1)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 同本义 [sing and dance]
(3)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nihility]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 无的拼音:
無 wú
〈词性:动〉
(1) 没有,跟“有”相对 [not have;there is not]
无,不有也。——《玉篇》
无若丹朱傲。——《书·益稷》
无偏无党。——《书·洪范》
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荀子·法行》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无不伸颈。——《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不变色。
无不毕肖。——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无不惊为生人。
(2) 又如:无颜落色(面色发白,没有颜色);无头面(没有头绪);无是处(毫无办法;没有一点儿好处);无纤掐(没有一点);无气歇(没歇一口气,没有停息);无回豁(没有反应);没干净(不罢休,没完没了);无存济(无办法,难以应付);无笆壁(无依靠;无办法);无路求生;无干(没关系;不相干);无方(无常;没有固定的行止、住处等);无虞(无误)
◎ 无的拼音:
無 wú
〈词性:副〉
(1) 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not]
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喻老》
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不若无闻。——《吕氏春秋·慎行论》
可以无悔矣。——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无偏无党(公正而不偏袒);无何(不久);无过(不过;无非;不外);无厌(不满足)
(3) 通“毋”,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don't]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书·洪范》
无对靡于尔邦。——《诗·周颂·烈文》
唯吾子戎车是利,无愿士宜。——《左传·成公二年》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无望其速成。——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无怪乎其私之。——清· 黄宗羲《原君》
无生帝王家。
(4) 又如:无休外(不要见外);无失其时;无落(别误;不要落空);无得(不得;不能);无论(不要说)
(5) 未,不曾,没 [no,not]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沈括《梦溪笔谈》
(6) 不必,不值得 [need not;not have to;be not worth]
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方荀《狱中杂记》
(7) 另见 mó (南无)
◎ 无的拼音:
無 wú
〈词性:代〉
(1) 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 [nothing]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汉书·高帝纪》
城牢粮足,不可忧也。——《资治通鉴》
(2) 又如:无移时(不一会儿;时间不久);无一时(不一会儿;时间不久);无明夜(不分白天黑夜);无定着(没有固定的地方);无倒断(没完没了);无碑记(无数;不可计数);无般(样样,处处)
◎ 无的拼音:
無 wú
<连>
(1) 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都是如此,相当于“不论”、“无论” [regardless of]
无少长皆斩之。——《汉书·高后纪》
无贵无贱。——唐· 韩愈《师说》
无长无少。
(2) 又如: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事无巨细,他都认真去干;无上无下
◎ 无的拼音:
無 wú
<语气词>
(1) 用在句首,无义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墨子》
(2)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无把握、无保留、无比、无边、无边无际、无病呻吟、无病自灸、无补、无猜、无产阶级、无常、无偿、无成、无耻、无出其右、无从、无大无小、无道、无敌、无底洞、无地自容、无的放矢、无冬无夏、无动于衷、无独有偶、无毒不丈夫、无度、无端、无恶不作、无法、无法无天、无方、无妨、无非、无干、无告、无根据、无功、无功受禄、无辜、无故、无怪,无怪乎、无关、无关宏旨、无关紧要、无关痛痒、无害、无何、无恒、无华、无机、无机化学、无稽、无稽之谈、无及、无疾而终、无几、无计可施、无际、无济、无济于事、无价之宝、无价值、无坚不摧、无间、无疆、无节制、无尽、无尽无休、无精打采、无拘束、无拘无束、无可比拟、无可不可、无可非难、无可非议、无可厚非、无可讳言、无可奈何、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无不可、无可言状、无可争辩、无可置疑、无孔不入、无愧、无赖、无礼、无俚、无理、无理取闹、无理数、无力、无量、无聊、无聊赖、无路可走、无虑、无论、无论何时、无论如何、无米之炊、无名、无名氏、无名帖,无名帖儿、无名小卒、无名英雄、无名指、无明火、无乃、无奈、无奈何、无奈我何、无能、无能为力、无能之辈、无宁、无匹、无期徒刑、无奇不有、无气无力、无前、无情、无穷、无穷大、无穷尽、无穷无尽、无穷小、无趣、无缺、无人不知、无人问津、无任、无日、无日无夜、无如、无容置疑、无色、无伤大雅、无上、无神论、无声、无声无臭、无时无刻、无始无终、无视、无事不登三宝殿、无事忙、无事生非、无殊、无数、无双、无私、无私无畏、无私有弊、无似、无算、无损、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为、无所不用其极、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至、无所措手足、无所忌讳、无所事事、无所适从、无所畏惧、无所谓、无所需求、无所用心、无所作为、无条件、无头案、无头告示、无往不利、无往不胜、无望、无微不至、无为、无味、无畏、无谓、无闻、无我、无…无…、无物、无误、无隙可乘、无暇、无瑕、无瑕可击、无限、无线电、无线电台、无相干、无效、无邪、无懈可击、无心、无行、无形、无形中,无形之中、无须,无须乎、无涯、无烟煤、无恙、无业、无业游民、无一不知、无遗、无疑、无已、无以、无以复加、无异、无亦、无抑制、无益、无意、无意识、无射、无垠、无影无踪、无庸、无用、无忧无虑、无由、无有、无余、无与伦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缘、无缘无故、无援、无知、无止境、无中生有、无着、无资格、无足轻重、无罪
二的拼音:èr(ㄦˋ)
⒈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
⒉ 双,比:独一无二。
⒊ 两样,别的:二话。不二价。
二字UNICODE编码U+4E8C,10进制: 20108,UTF-32: 00004E8C,UTF-8: E4 BA 8C。
二字由两个一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二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弍貳
twain、two
两
指事
two; twice
详细解释◎ 二的拼音: èr
[数]
(1) (会意。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是原始记数符号)
(2) 一加一的和 [two]
二,地之数也。从耦一,会意。古文又从弋。——《说文》
因二以济民行。——《易·系辞》。虞注:“谓乾与坤也。后世官书以贰为之,为防奸易。”
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
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韩非子·五蠹》
(3) 又如:二加四得六;总数为二;二府(大肠和小肠;二太爷);二形(男女两性);二难(指难兄难弟,即蔡、宋两御史);二仪(两仪。指天地、阴阳);二纪(二十四年。一纪为十二年);二氏(释教与道教);二军(汉代禁卫军之南军和北军);二南(原指《诗经》中的《周南》与《召南》借指淑女与君子相配);二星(银子二钱。星,秤杆上的记数点);二天(再嫁;嫁二夫)
(4) 百位数后接着整数二十时对二十的省称 [twenty]。如:一百二
(5) 千位数后接着整数二百时对二百的省称 [two hundred]。如:八千二
(6) 万位数后接着整数二千时对二千的省称 [two thousand]。如:四万二
(7) 排列顺序中第二位的 [second]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 杜甫《石壕吏》
(8) 又如:二手(副手,二把手);二尹(知县副职县丞的别称);二舍(二公子,二少爷。舍:舍人。原为官名,后用以称显贵人家子弟);二甲(殿试的第二等);二门(指大门内的一道总门)
◎ 二的拼音: èr
〈词性:形〉
(1) 两样;有区别 [different]。如:二屋里(另住一处。比喻说话岔了道);二价(异议)
(2) 不专一;不忠诚 [be double-minded;disloyal]。如:有二心;二四(放肆,胡作非为);二三(三心二意)
二把刀、二把手、二百五、二遍苦、二部制、二茬罪、二产妇、二重唱、二重根、二重性、二重奏、二次多项式、二次方程、二次革命、二次函数、二代,二代的、二道贩子、二等、二等舱、二地主、二房、二房东、二分点、二伏、二副、二杆子、二鬼子、二号人物、二胡、二话、二话不说、二黄、二皇帝、二婚头、二进宫、二进制、二赖子、二老、二愣子、二流、二流子、二轮车、二门、二乔、二人台、二人转、二三子、二十四节气、二十四史、二世、二竖、二万五千里长征、二项式、二项式定理、二氧化碳、二氧化物、二意、二元方程式、二指、二至圈
致(緻)的拼音:zhì(ㄓˋ)
⒈ 送给,给予:致仕(退休)。致辞。致电。致力。致哀。致命。
⒉ 招引,使达到:致病。致使。以致。专心致志。
⒊ 样子,情趣:大致。别致。景致。兴(xìng )致。
⒋ 细密,精细:致密。精致。
致字UNICODE编码U+81F4,10进制: 33268,UTF-32: 000081F4,UTF-8: E8 87 B4。
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致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緻
cause、deliver、devote、extend、delicate、fine、incur、send
形声:从攵、至声
详细解释◎ 致的拼音: zhì
〈词性:动〉
(1) 同本义 [deliver;extend;send]
致,送诣也。——《说文》
君子以致命遂志。——《易·象下传》
远莫致之。——《诗·卫风·竹竿》
卿致馆。——《诗·卫风·聘礼》
殷人既葬而致事。——《仪礼·曾子问》
远方莫不致其珍。——《荀子·解蔽》
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致敬亭于幕府。——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致电上海。——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致聘(送交定亲礼品)
(3) 招引;招致 [incur;result in;cause]
致天下之士。——汉· 贾谊《过秦论》
致食客三千人。(致,招致,招徕。)——《史记·魏公子列传》
不可屈致。——《三国志·诸葛亮传》
今宜厚待刘禅,以致 孙休。——《三国演义》
致孤危托落。(致,招致,造成。)——清· 袁枚《祭妹文》
致此疾困。——《明史》
(4) 又如:导致(引起);致病;致残;致人(招致人才);致士(招引贤士);致聘(征聘)
(5) 造成;导致 [create;bring about;cause]
何意致不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致负诚托。——唐· 李朝威《柳毅传》
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致郁郁死。——清· 周容《芋老人传》
(6) 又如:致得(致使)
(7) 求取;获得 [gain;get]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弄到、取得,这里指买到。动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无以致疑。——清· 刘开《问说》
致一己之能。——[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数数百金。——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致知格物(获得知识在于研究事物);致效(效力);致养(得到养育)
(9) 表达 [express]
妇前致问。——唐· 杜甫《石壕吏》
致殷勤之意。——《资治通鉴》
(10) 又如:致诚(表达诚挚的情意);致精(显示精巧)
(11) 奉献;献纳 [sacrifice]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论语》
(12) 又如:致君泽民(为皇帝效力,为百姓造福);致身(原指献身。后用作出仕之典);致福(古代臣子祭祀后,将祭肉奉献给国君,表示为君王和国家添福)
(13) 转告;回报 [pass on (word);communicate;repay;requite]
荆轲遂见太子,言 田光己死,致 光之言。——《史记》
(14) 又如:致事(上报施政情况)
(15) 施加;施行 [carry out]
君子以折狱致刑。——《易·丰》
我乃明致天罚。——《书·多士》
(16) 又如:致化(施行教化);致罚(施加惩罚);致礼(向人施礼)
(17) 归还;交还 [return]
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于外。——《三国演义》
(18) 又如:致政(致仕);致仕(辞去官职);致位(辞去职位)
(19) 放置 [place;put]。如:致之度外(置之度外);致之死地而后生(兵家用语。将军队置于绝境,则将士必为求生而殊死战斗)
(20) 集中心、力于某一方面 [devote oneself efforts to]。如:致功(把精力和功夫专用于某一方面);致一(专一);致志(集中注意力);致思(集中心思于某一方面);致意(关注;集中心思)
(21) 通“至”。到达[arrive;reach]
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庄子·外物》
卒先致缘陵。——《管子·大匡》
(22) 又
邢君出致于 齐。
◎ 致的拼音: zhì
〈词性:副〉
(1) 通“至”。极,尽 [very]
致赏则匮。——《管子·君臣下》
致忠信。——《荀子·君道》
致思于天文。——《后汉书·张衡传》
(2) 又如:致曲(尽力研究细微的事理)
◎ 致的拼音: zhì
〈词性:名〉
(1) 情趣;兴致 [manner or style that engages attention or arouses interest]
[蒋]干还,称 瑜雅量高致。——《三国志》
无穷逸致。——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2) 又如:有致(富有情趣);别致;景致;致度(神采风度)
(3) 书卷,契据 [books]
献田宅者操书致。——《礼记·曲礼》
◎ 致的拼音:
緻 zhì
〈词性:形〉
(1) 结构上细密 [fine and close]
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礼记·月令》
(2) 又如:精致(精巧细致);密致(结构紧密;致密)
(3) 周密 [careful]
德产之致也精微。——《礼记·礼器》
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汉书·严延年传》
(4) 又如:细致(精细周密)
致哀、致残、致辞、致富、致贺、致敬、致冷、致力、致密、致命、致命伤、致热、致伤、致使、致仕、致死、致谢、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