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古往今来的生肖

词语意思 “古往今来”意思是从古到今,泛指很长一段时间,强调时间的漫长跨度以及涵盖了过去和现在的整个历程。

可能对应的生肖 龙:龙在中国文化中拥有极其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开始,历经数千年岁月,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各个阶段,见证了古往今来无数的变迁。

无论是古代皇家将其作为权力象征,还是现代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龙始终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跨越漫长时间存在,符合“古往今来”所表达的长时间延续的特点。

蛇:蛇的生存历史极为古老,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在地球上存在。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蛇在不同文化、不同时期都有各种记载和象征意义。

它经历了无数朝代更迭、时代变迁,一直延续至今,也能体现“古往今来”所包含的漫长时间范畴。

鸡:鸡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代人们利用鸡鸣报时,到如今成为常见的食用禽类,鸡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漫长岁月,历经不同的历史时期,见证了古往今来人类生活方式的诸多变化 。

 

  拼音    注音  ㄍㄨˇ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DGHG  仓颉  JR  郑码  EDJ  四角  40600  结构  上下电码  0657  区位  2537  统一码  53E4  笔顺  一丨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古的拼音:gǔ(ㄍㄨˇ)  

⒈ 时代久远的,过去的,与“今”相对:古代。古稀(人七十岁的代称,源于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来稀”)。古典。古风。古训。古道(a.指古代的道理;b.古朴;c.古老的道路)。

⒉ 古体诗的简称:五古(五言古诗)。七古(七言古诗)。

⒊ 姓。

统一码

古字UNICODE编码U+53E4,10进制: 21476,UTF-32: 000053E4,UTF-8: E5 8F A4。

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古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ge-old、ancient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十、从口

English

old, classic, ancie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古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从十,从口。本义:古代。一般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2) 同本义 [ancient times]

古,故也。——《说文》

大古冠布。——《仪礼·士冠礼》。注:“大古,唐虞以上。”

以是为近古也。——《谷梁传·桓公三年》。注:“古,谓五帝时。”

慨长思而怀古。——《文选·张衡·东京赋》

别求闻由古先哲王。——《书·康诰》

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吕氏春秋·察今》

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 务光是也。—— 清· 黄宗羲《原君》

(3) 又如:远古(遥远的古代);古字(指隶书以前的古代文字);古器(可供玩赏的古代器物;古代乐器);古货(古代货币);古贤(古代贤人)

(4) 古代的事物,特指先哲的遗典、道统。古代的典章、文献 [books or orthodoxies of ancient sages]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唐· 韩愈《师说》

宽至雒阳,复从 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汉书·丁宽传》

(5) 又如:仿古;考古;拟古;怀古;古义(古书的义理);古谊(古代典籍之义理);古逸(指未加纂辑的古诗文等)

(6) 古人 [the ancients]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宋· 苏洵《权书·六国论》

陈古义以刺今,不说德而好色也。——《诗·郑风·女曰鸡鸣序》

(7) 又如:古老上人(古人);古义(古人立身行事的道理;古人对经籍的传统解释);古节(古人立身的节操);古谊(古贤人之风义)

(8) 天 [Heaven]

天为古。——《周书·周祝》

曰若稽古。——《书·尧典》

其于中古乎。——《易·系辞传》

(9) 又如:古帝(指天帝);古后(先王,前代帝王)

(10) 古体诗的简称 [form of pre-Tang poetry]。如:古风(古体诗。每篇字数不拘,每句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不讲平仄,用韵亦较自由);五言古;七言古

(11) 古巴的简称 [Cuba]。如:中古建交

(12) 象声词。如;古剌剌(旗子飘动或甩鞭的声响);古鲁鲁(古鹿鹿。形容物体转动;也指腹内肠子蠕动或液体喷出的声响);古都都(多形容水不断涌出的声响)

词性变化

古的拼音:   

〈词性:形〉

(1) 久远;古老 [ancient;age-old] ——用来指从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的东西

古,久也。——《玉篇》

逝不古处。——《诗·邶风·日月》

古训是式。——《诗·大雅·烝民》

今之于古也。——《吕氏春秋·长见》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唐· 杜牧《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承湘南亲友》

(2) 又如:古文明;古王朝;古堡(边疆古老的城堡;营垒);古渡(古老的渡口);古始(远古);古礼(古时的礼制)

(3) 质朴 [simple]。如:古穆(古朴凝重);古峭(古朴端肃;古朴简劲);古健(古朴雄健);古常(古朴寻常)

(4) 奇特,不同凡俗;执拗 [strange]

(5) 又如:古执(固执。古板执拗);古董(方言。比喻顽固守旧的人);古涩(形容文句古奥难读)

(6) 旧,原来 [old;former]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宋· 沈括《梦溪笔谈》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古诗十九首》

常用词组

古奥、古板、古北区、古刹、古厝、古代、古代、古道、古道热肠、古典、古董、古都、古方,古方儿、古风、古怪、古冠、古国、古话、古画、古籍、古记、古迹、古今、古今中外、古井无波、古劲、古旧、古来、古兰经、古老、古里古怪、古历、古貌古心、古朴、古气、古腔古调、古钱、古人、古色古香、古尸、古诗、古时、古式、古书、古玩、古往今来、古为今用、古文、古文字、古文字学、古物、古昔、古稀、古训、古雅、古谚、古意、古音、古远、古语、古筝、古装、古拙

  拼音  wǎng   注音  ㄨㄤˇ   
部首  彳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TYGG  仓颉  HOYG  郑码  OISC  四角  20214  结构  左右电码  1766  区位  4589  统一码  5F80  笔顺  ノノ丨丶一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往的拼音:wǎng(ㄨㄤˇ)  

⒈ 去,到:往返。往复。往还(huán   )。往来。交往。向往。勇往直前。

⒉ 过去:往昔。往日。往事。往古。往常。以往。一如既往。

⒊ 同“望”。

统一码

往字UNICODE编码U+5F80,10进制: 24448,UTF-32: 00005F80,UTF-8: E5 BE 80。

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往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徃徍迬

汉英互译

go、past、previous、toward、wend、fro

相关字词

来、返、复

造字法

会意:从彳、从主

English

go, depart; past, formerl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往的拼音:

wǎng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止,从土。意为从这个地方走向目的地。本义:去,到…去)

(2) 同本义 [depart (head,leave,start) for;go to somewhere]

往,之也。——《说文》

大夫有所往。——《礼记·玉藻》

憧憧往来。——《易·咸》

吾言既往矣。——《国语·晋语》

往而不返。——《庄子·逍遥游》

往见老聃。——《庄子·天道》

跳往助之。——《列子·汤问》

随其往。——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欣然前往。

子何恃而往。——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又如:前往(前去;去);往造(前去拜访);往教(老师前往学生处施教);往旋(往复回旋);往蹇来连(往来皆难);往人(派往的人);往至(前往);往程(去的路程);往夫(一往无前的战士)

(4) 彼此间来往 [contact]

往复一月间事,过城池已固。——《三侠五义》

(5) 又如:往回(来回;往返);往往来来(多次往返)

(6) 亡去 [die]

无以蓄之则往而不可止也。——《管子·权修》。注:“谓亡去也。”

(7) 又如:往化(死亡)

(8) 给予,送 [give]

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泰嘉《留郡赠妇诗三首》

(9) 归向 [incline to]

执大象,天下往。——《老子》

词性变化

往的拼音: wǎng  

〈词性:名〉

(1) 昔时;过去 [the past]

不慕往。——《荀子·解蔽》。注:“古昔也。”

往哲是与。——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往闻庸蜀之南。——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见往事耳。——《资治通鉴·汉纪》

叩以往事。——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俗语。从未有过冤仇);往哲(古代的哲人);往时(昔时);往代(前代);往岁(往年);往例(先例);往则(往昔的法则)

(3) 死者 [the dead]

送往事居。——《左传·僖公九年》。杜预注:“往,死者。居,生者。”

(4) 后;以后 [afterwards]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外,超过某种限度或范围 [outward]

阳山以往,皆北假也。——《水经注·河水》

往的拼音: wǎng  

〈词性:介〉

(1) 同“望”。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相当于“朝”、“向” [toward;to]

叉开五指往店主人脸上只一掌,把那店主人打了踉跄。——《水浒传》

(2) 又如:往虎口里探头(俗语。指冒失、危险的举动);往高枝儿上飞(借指依附上层人物,也有向上爬之意)

常用词组

往常、往返、往复、往古、往后、往还、往迹、往来、往脸上抹黑、往泥里踩、往年、往日、往时、往事、往岁、往往、往昔

  拼音  jīn   注音  ㄐ一ㄣ   
部首  人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WYNB  仓颉  OIN  郑码  ODSX  四角  80207  结构  上下电码  0093  区位  2981  统一码  4ECA  笔顺  ノ丶丶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今的拼音:jīn(ㄐ一ㄣ)  

⒈ 现在:今天。今生。今世。今番(这次)。古为今用。今是昨非。

统一码

今字UNICODE编码U+4ECA,10进制: 20170,UTF-32: 00004ECA,UTF-8: E4 BB 8A。

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今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modern、now、this、today

相关字词

古、昔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now, today, modern era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今的拼音: jīn  

〈词性:名〉

(1) (会意。从佶亼(   )。本义:现在)

(2) 同本义 [the present]

今,是时也。——《说文》

今,时辞也。——《苍颉篇》

迨其今兮。——《诗·召南·摽有梅》

于今三年。——《诗·豳风·东山》

吾今召君矣。——《史记·汲郑传》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战国策·燕策》

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今其室十无一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今之高爵显位。——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今年四月。(指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即戊戌年。四月,旧历。公历是六月。)——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3) 又如:今朝三明朝四(指一天天地推诿、拖延);今雨(新近结交的朋友);今愁古恨(今人之愁和古人之恨);今下(现时,眼下);今夕何夕(今夜是何夜?多用作赞叹语。谓此良辰)

(4) 现代;当代。与“古”相对 [modern times]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今上(帝制时代,尊称当代在位的皇帝);今体(当代所通行的诗、文、书法等体裁。别于古体而言);今字(指当代所使用的文字。即:楷书;隶书)

(6) 通“金” [gold]。如:今蝉蜕壳(金蝉脱壳。今,通“金”。比喻用计谋逃脱)

(7) 姓

词性变化

今的拼音: jīn  

〈词性:副〉

即将;立刻;马上 [immediately;at once;right away]

夺项王天下者,必 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

今的拼音: jīn  

〈词性:连〉

假使,如果 [if]

今有人于此。——《墨子·公输》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 鲧禹笑矣。(今,如果。)——《韩非子·五蠹》

今王鼓乐。——《孟子·梁惠王下》

今括一旦为将。—— 汉· 刘向《列女传》

今若断斯织。

今的拼音: jīn  

〈词性:代〉

这,此 [this]。如:今次(这次);今遭(这一回);今早(今朝;今天)

常用词组

今不如昔、今番、今非昔比、今后、今年、今儿、今生、今世、今是昨非、今岁、今天、今昔、今译、今音、今朝

  拼音  lái   注音  ㄌㄞˊ   繁体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86  GOI  五笔98  GUSI  仓颉  DT  郑码  BDKV  四角  50900  结构  单一电码  0171  区位  3220  统一码  6765  笔顺  一丶ノ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来(來)的拼音:lái(ㄌㄞˊ)  

⒈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来回。来往。过来。归来。来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⒉ 从过去到现在:从来。向来。

⒊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来年。将来。来日方长。

⒋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来头猪。

⒌ 做某个动作:胡来。

⒍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来动脑筋。

⒎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来。

⒏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来。

⒐ 表示发生:暴风雨来了。

⒑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来音质好,二来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⒒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来桂花香。

⒓ 表示语气,归去来兮!

⒔ 姓。

统一码

来字UNICODE编码U+6765,10进制: 26469,UTF-32: 00006765,UTF-8: E6 9D A5。

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来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來逨

汉英互译

arrive、come、come round、ever since、next

相关字词

去、回、往

造字法

原为形声

English

come, coming; return, returning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来的拼音:

lái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或写作“牟”))

(2) 同本义 [wheat]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说文》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段注:“ 武王渡 孟津,白鱼跃入王舟。出涘以燎。后五日。火流为乌,五至,以殻俱来,此谓遗我来牟。”

于皇来牟。——《诗·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

(3) 又如: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4) 未来,将来 [future;next;incoming]

来日方长。——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知来者之可追。——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来代(后代;后世);来辰(来早。明天早晨);来兹(来年;将来);来哲(后世贤智之人);来轸(后来的车,比喻后来的人或物)

(6) 姓

词性变化

来的拼音:

lái  

〈词性:动〉

(1) 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 [come;arrive]

来,至也。——《尔雅》。朱骏声曰:“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三代以还,承用互易,如苑宛、童僮、酢醋、穜種之比。 许君未经订正,故沿伪至今。”

憧憧往来。——《易·咸》

我行不来。——《诗·小雅·采薇》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翩翩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然往来视之。——唐· 柳宗元《三戒》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往昔初阳时,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来寇(敌人来犯);来至(来到);来突(突然而来)

(3) 归,回来,返回 [make a round trip;go to a place and come back]

萃聚而升不来也。——《易·杂卦》。注:“还也。”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左传·文公七年》

(4) 又如:来家(回到家里来);来三去四(来来去去);来还(归来,回来);来宁(归宁。女子回娘家省亲);来归(回来;归来);来舍(回归而有所定止)

(5) 归服;归顺 [come over and pledge allegiane]

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6) 又如:来服(前来顺服)

(7) 招来;招致。后多作“徕” [incur;give rise]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8) 又如:来致(招致,招来)

(9) 加入[一群人] 中 [join]。如:你来不来?

(10) 让不受约束、干扰地满足 [需要] [let’s do]。如:来五斤;来两盘

(11) 意想不到地或突然地发生、出现 [crop up]。如:问题一来就马上解决

(12) 产生;开始;发生 [happen;begin;start]。如:来路(来历;来源);来历(来由;原委);来情(情由);来情去意(来去的情由与意向);来方(来源);来龙(风水先生称主山为来龙。即龙脉的来源)

(13) 追溯来源、血统或起源 [derive]。如:来方(来源,进项);来煞(来劲;出息)

(14) 相当于做 [do]。如:来不得

(15) 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态度,是目的。如: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他呀?

(16) 用在动词后,表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如:看来容易;说来话长

(17) 用在另一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件事。如:我来画;大家都来唱歌

(18) 〈词性:方〉∶在 [in;at]。如:来里(在这里或在那里);来哚(在);来浪(在那里)

(19) 表示动作的趋向

将子头与剑来。——晋· 干宝《搜神记》

闻来垂钓碧溪上。——唐· 李白《行路难》

长铗归来乎。——《战国策·齐策四》

归来倚杖自叹息。——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长铗归来者。——《战国策·齐策四》

(20) 假借为“釐”(   )。赐予 [bestow;grant]

来女孝孙。——《仪礼·少牢馈食礼》。郑玄注:“来,读曰釐;赐也”

(21) 假借为“赉”。赐予 [bestow;grant]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诗·小雅·大东》。高亨注:“来,借为赉。”

来的拼音:

lái  

〈词性:代〉

(1) 你的;你们的 [your]。用于通信的回复中。如:来信收到;来电收到

(2) 这 [this]

俺哥哥传将令三四番,可怎生无一个承头的?来一个燕青将面劈,那一个 杨志头低。—— 元·佚名《黄花峪 》

来的拼音:

lái  

〈词性:助〉

(1) 无义,译作“了”,“吧”,或不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在数量上接近精确 [about]。如:两米来高

(3) 用在数量或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大约 [around]。如:二十来个

(4) 从头到尾过去地 [over the past]。如:两千年来;来日(往日;过去的日子);来日大难(本指往日艰难。后亦用以指前途困难重重)

(5) 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 [ever since]

吾数年来欲买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数百年来。——唐《柳河东集》

去来江口守空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6) 又如:来古(自古以来);来来(以来);来缘(指来生的因缘);别来无恙乎?

(7) 用在数词后,表示列举的原因或理由。如:这些天没去看她,一来路太远;二来没功夫

来的拼音:

lái  

<语气>

(1) 用于句尾,相当于“咧”

刚才奶奶和袭人姐姐怎么嘱咐来!——《红楼梦》

(2) 另见 lài  

常用词组

来宾、来不得、来潮、来到、来得、来得、来得及、来得早、来电、来犯、来访、来稿、来稿、来归、来函、来回、来火,来火儿、来件、来今、来劲、来客、来历、来历不明、来临、来龙去脉、来路、来路不明、来路货、来年、来去、来去匆匆、来人、来日、来日方长、来生、来使、来事、来世、来势、来头、来往、来信、来信、来意、来由、来源、来者、来者不拒、来着、来自

基本词义

来的拼音:

來、勑 lài  

〈词性:动〉

(1) 慰劳 [appreciate sb.'s services and present gifts]

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说文》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

劳俫有意者。——《汉书·平当传》

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孟子·滕文公上》

莫我肯勑。——《诗·魏风·硕鼠》

贤者勑其材。——《韩非子·王道》

(2) 另见 lái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