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力挽狂澜的生肖

词语意思 力挽狂澜指用力阻止巨大的波浪,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并且扭转乾坤、反败为胜。

可能对应的生肖 龙: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强大、权威和力量的象征。

它能行云布雨、掌控自然力量,拥有超凡的能力。

在面临危机局势时,龙所代表的强大力量可以如同力挽狂澜一般扭转乾坤。

比如神话故事中,龙常常在天地失衡、灾难降临之际出现,凭借自身强大的力量平息灾祸,恢复秩序,符合力挽狂澜所表达的凭借强大力量扭转不利局面的含义。

虎:虎是百兽之王,代表着勇猛无畏和强大的战斗力。

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老虎凭借自身的勇敢和力量,毫不退缩地去应对。

当局势陷入混乱和危机时,虎的那种勇往直前、敢于拼搏的精神,就好像能够冲破重重阻碍,将危险的局势拉回正轨,展现出力挽狂澜的气势。

马:马在古代不仅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更是战争中的得力伙伴。

战马在战场上奔腾驰骋,跟随勇士冲锋陷阵。

在局势危急时刻,一匹矫健的战马可以载着将领迅速奔赴战场,扭转战局。

马的速度和耐力使其在关键时刻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如同在狂澜之中奋勇向前,助力改变不利的形势 。

 

  拼音    注音  ㄌ一ˋ   
部首  力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2画  
五笔86  LTN  五笔98  ENT  仓颉  KS  郑码  YM  四角  40027  结构  单一电码  0500  区位  3306  统一码  529B  笔顺  フ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力的拼音:lì(ㄌ一ˋ)  

⒈ 人和动物筋肉的效能:力气。力量。

⒉ 一切事物的效能:视力。生产力。控制力。

⒊ 物理学上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加速或形变:力学。作用力。保守力。

⒋ 用极大的力量:尽力。力挫。力挽狂澜。

⒌ 姓。

统一码

力字UNICODE编码U+529B,10进制: 21147,UTF-32: 0000529B,UTF-8: E5 8A 9B。

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力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ll one's best、force、power、puissance、strength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power, capability, influenc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力的拼音: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2) 同本义 [effort;physical strength]

力,筋也。像人筋之形。——《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

其行之以货力。——《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

力农数耘。——《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诗·邶风》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四肢无力;力人(力气很大的人);力尽神危(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力软筋麻(力尽筋疲。筋疲力尽);力屈(力竭);力尽(力气用尽);力竭(力气用尽)

(4) 力量 [force;power;strength]

战疾力。——《汉书·灌婴传》。注:“强力也。”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资治通鉴》

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韩愈《题木居士》

盛夏力作。——宋· 苏轼《教战守》

(5) 又如:力劣(力量薄弱);力薄(力量薄弱)

(6) 能力 [ability;capability]

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7) 又如:理解力;才力(才能;能力);脑力(人的记忆、理解、想像等的能力);力用(能力和作用);力怯(力小胆怯)

(8) 威力;权势 [power;might;influence]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孟子》

(9) 又如: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暴力(强制力;武力);力征(以武力征伐);力正(以武力征伐);力制(以权力统御、控制);力攻(以武力攻伐);力役(以武力征伐);力政(以武力为政,暴政)

(10)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凡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称为力 [force]。如:摩擦力;斥力;引力;合力;冲力;压力;阻力;推力;拉力

(11) 劳役;仆役 [penal servitude;forced labour;(domestic)servant]

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

(12) 又如:力役(劳役);力征(力役之征)

(13) 本指制法成治之功,后泛指功劳 [merit]

事功曰劳,治功曰力。——《周礼》

拥佑太子,颇有力焉。——《汉书》

(14) 兵士 [soldier]

率见力决战。——《宋书·谢诲传》

(15) 姓

词性变化

力的拼音:   

〈词性:动〉

(1) 勤;致力,努力;从事于 [engage]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诗·大雅·烝民》

力周公正先天下。——《汉书·王莽传》。注:“勉力也。”

郡中莫不耕稼力田。——《汉书·召信臣传》

(2) 又如:力农(从事于农业);力田(致力耕种);力耕(努力耕作);力碌碌(匆忙的样子)

(3) 役使 [work;use]

视贱躯之可力,倾尽而为。——宋· 叶适《湖南运判到任谢表》

(4) 又如:力役(强制老百姓从事的一种无偿劳动,是徭役的一种;服役;干体力活);力伐(力攻顽敌;力攻智取);极力指摘、驳斥

力的拼音:   

〈词性:副〉

(1) 尽力,竭力 [do all one can;do one's utmost;try one’s best]

楼船力攻烧敌。——《汉书·南粤王传》

游子常贫苦,力子天所富。——《后汉书·樊晔传》

力请客。——明· 魏禧《大铁椎传》

力主变法。——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力摧豪强。——清· 张廷玉《明史》

力叮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力正(尽力匡正);力子(勤勉力行的人);力田(致力农耕);力疾(尽力支撑着病体);力战(全力作战);力邓(勉强,奋力);力力碌碌(勤敏的样子)

常用词组

力臂、力不从心、力场、力促、力大无比、力度、力攻、力戒、力矩、力量、力偶、力排众议、力气、力求、力士、力所能及、力图、力挽狂澜、力心、力学、力学、力战、力争、力争上游、力主、力作

  拼音  wǎn   注音  ㄨㄢˇ   繁体    
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RQKQ  仓颉  QNAU  郑码  DRJR  四角  57012  结构  左右电码  2187  区位  4576  统一码  633D  笔顺  一丨一ノフ丨フ一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挽的拼音:wǎn(ㄨㄢˇ)  

⒈ 拉,牵引:挽弓。挽留。

⒉ 设法使局势好转或恢复原状:挽救。力挽狂澜。

⒊ 追悼死人:挽词。挽联。挽幛。

⒋ 古同“晚”,后来的。

⒌ 同“绾”。

统一码

挽字UNICODE编码U+633D,10进制: 25405,UTF-32: 0000633D,UTF-8: E6 8C BD。

挽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挽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輓鋔

汉英互译

coil up、draw、lament sb.'s death、link、pull、roll up

造字法

形声:从扌、免声

English

pull; pull back, draw back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挽的拼音:

wǎn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免声。古字从“车”,免声。本义:牵引;拉)

(2) 同本义 [draw;pull]

挽,引也。——《小尔雅·广诂》

輓,引之也。——《说文》

輓,輓车也。——《广韵》

或輓之,或推之。——《左传·襄公十四年》。注:“前牵曰輓。”

娄敬脱輓辂。——《史记·刘敬传》

转粟輓输以为之备。——《汉书·韩安国传》

挽炮车者。——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挽郎(出葬时,牵绋唱挽歌的少年);挽强(拉强弓);挽满(拉满弓);挽车(拉车);挽住(憋住);挽手儿(缰绳);挽歌郎(出殡时替丧家在灵前唱挽歌的人);挽强为弱(使强变弱)

(4) 悼念死者 [lament sb.'s death]

现今胡三公子替 湖州鲁老先生征挽诗,送了十几个斗方在我那里。——《儒林外史》

(5) 又如:挽章(挽词。哀悼死者的词章);挽诗(哀悼死者的诗);挽歌(哀悼死者的丧歌);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挽辞(哀悼死者的言辞)

词性变化

挽的拼音: wǎn  

〈词性:动〉

(1) 通“绾”。卷起 [roll up]。如:挽裤腿儿

(2) 同“绾”。编结 [coil up]。如:挽手(鞭子);挽角(童年)

(3) 扭转;挽回 [reverse]

火攻破敌,挽强为弱。——《三侠五义》

(4) 又如:挽狂澜(扭转局面或风气);挽正(纠正);挽转(挽回);挽通(勾结;买通)

(5) 荐引 [recommend]。如:挽推(引荐;扶持)

(6) 勾;挎 [carry on the arm]。如:不由分说,拉着文君就走,挽其腰;手挽小篮

(7) 请,托 [please]

怎奈蔡攸处挽心腹催促公人起身。——《水浒全传》

挽的拼音: wǎn  

〈词性:形〉

(1) 后,迟。通“晚” [late]

必用此为务,輓近世塗民耳目,则几无行矣。——《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挽近(近世,近代。同晚近)

常用词组

挽词,挽辞、挽额、挽歌、挽回、挽救、挽具、挽力、挽联、挽留、挽幛

  拼音  kuáng   注音  ㄎㄨㄤˊ   
简体部首  犭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繁体部首  犬部  
五笔  QTGG  仓颉  KHMG  郑码  QMC  四角  41214  结构  左右电码  3693  区位  3181  统一码  72C2  笔顺  ノフノ一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狂的拼音:kuáng(ㄎㄨㄤˊ)  

⒈ 本称狗发疯,后亦指人精神失常:狂犬。疯狂。癫狂。发狂。狂人。

⒉ 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轻狂。狂妄(极端自高自大)。狂吠(狗狂叫,借指疯狂的叫嚣)。狂乱。狂野。狂躁。狂恣。狂草(草书的一种,风格狂放无羁)。

⒊ 气势猛烈,超出常度:狂风。狂飙。狂热。力挽狂澜。

统一码

狂字UNICODE编码U+72C2,10进制: 29378,UTF-32: 000072C2,UTF-8: E7 8B 82。

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狂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呈忹狅

汉英互译

aficionado、arrogant、crazy、mad、violent、wild

造字法

形声:从犭、王声

English

insane, mad; violent; wil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狂的拼音: kuáng  

〈词性:形〉

(1) (形声。本义:狗发疯)

(2) 同本义。也指狗发疯 [dog was mad]

狂,狾犬也。——《说文》

值狂犬之暴怒,加楚害于微躯。——三国魏· 阮籍《鸠赋》

(3) 又如:狂犬(凶猛的狗)

(4) 引申指“人的精神失常”,“疯癫” [mad;crazy;insane]

狂夫瞿瞿。——《诗·齐风·东方未明》

狂走者累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漫卷诗书喜欲狂。——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忽忽如狂。——《汉书·李广苏建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5) 又如:狂死(因疯疾致死);狂易(精神失常);狂惑(精神错乱;疯癫);狂徒(狂人)

(6) 狂妄 [too arrogant;stiff-necked]

幼而狂。——《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其蔽也狂。——《论语》。注:“妄抵触人。”

愈以是得狂名。——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7) 又如:狂谬(狂妄荒谬);狂且(行动轻狂之人);狂乖(狂妄狡猾);狂纵(狂妄放肆);狂轻(狂妄而轻浮);狂悖(狂妄背理;猖獗);狂且(行动轻狂);狂话(狂妄的话);狂狡(狂妄狡诈);狂戾(狂妄暴戾);狂惑(狂妄昏惑)

(8) 狂放,任性放荡 [unruly or unrestrained]

狂夫之言,圣人择之。——清· 刘开《问说》

(9) 如:狂士(狂放的读书人);狂朋怪侣(行为狂放不循常轨的朋友);狂态(狂放的态度)

(10) 凶猛 [violent;ferocious]

狂风吹古月。——李白《司马将军歌》

(11) 又如:狂风毒雨(狂风暴雨)

(12) 汹涌 [roaring]

挽狂澜于既倒。——韩愈《进学解》

(13) 又如:狂涛(汹涌的波涛);狂浪(汹涌的浪涛);狂流(汹涌的水波)

词性变化

狂的拼音: kuáng  

〈词性:动〉

(1) 通“诳”。欺骗 [cheat]

吾以是狂而不信也。——《庄子·逍遥游》

使子必智而寿,则世必以为狂。——《韩非子·显学》

(2) 通“往”( wǎng  )。去 [go to]

我其发出狂。——《书·微子》

常用词组

狂傲、狂暴、狂奔、狂飙、狂草、狂潮、狂放、狂风、狂风暴雨、狂欢、狂欢节、狂澜、狂烈、狂乱、狂怒、狂犬病、狂热、狂人、狂生、狂涛、狂妄、狂喜、狂想、狂笑、狂言、狂野、狂饮暴食、狂躁、狂恣

  拼音  lán   注音  ㄌㄢˊ   繁体    
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12画  总笔画  15画  
五笔86  IUGI  五笔98  IUSL  仓颉  ELSW  郑码  VTFL  四角  37120  结构  左右电码  3482  区位  3229  统一码  6F9C  笔顺  丶丶一丶丨フ一丨フ丶ノ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澜(瀾)的拼音:lán(ㄌㄢˊ)  

⒈ 大波浪:波澜。

统一码

澜字UNICODE编码U+6F9C,10进制: 28572,UTF-32: 00006F9C,UTF-8: E6 BE 9C。

澜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澜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illows

造字法

形声:从氵、阑声

English

overflowing; waves, ripple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澜的拼音:

lán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阑( lán  )声。本义:大波浪)

(2) 同本义 [billow]

澜,大波也。——《说文》

大波为澜,小波为沦。——《尔雅》

天下安澜。——《四子讲德论》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孟子·尽心上》

回狂澜于既倒。——韩愈《进学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

(3) 又如:狂澜;巨澜;澜倒波随(犹言随波逐流。比喻言行无标准);澜澳(水曲);波澜(波涛);推波助澜

(4) 波纹 [ripple]

风行水波成文曰澜。——《释名》

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文心雕龙·隐秀》

(5) 又如:死水微澜;安澜(河流平静,没有泛滥现象);微澜(小波纹);澜清(清澄如水)

词性变化

澜的拼音:

lán  

〈词性:动〉

(1) 兴起波澜 [billow]

若流波之将澜。——宋玉《神女赋》

(2) 又如:澜翻(水势翻腾);澜澜(泪涌下的样子)

常用词组

澜沧江、澜贱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