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意思 “五子登科”最初来源于五代时期窦禹钧的故事,他教育有方,五个儿子相继科举成名,故有“五子登科”之说。
后来,该词成为吉祥语,多用来祝愿人家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科举高中、仕途顺遂,也泛指家中子弟学业有成、事业兴旺 。
可能对应的生肖 鸡:鸡在古代被称为五德之禽,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
且公鸡打鸣报晓,寓意新的一天开始,象征着希望和光明,与学子追求功成名就、开启美好未来相呼应。
同时,科举考试往往在清晨进行,鸡打鸣提醒人们早起准备,所以鸡与“五子登科”所蕴含的学业有成、积极进取的寓意有一定联系。
龙: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尊贵、权威和成功。
在科举时代,学子们渴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最终实现飞黄腾达,而龙正是这种辉煌成就和高贵地位的代表。
“五子登科”意味着取得巨大的成功,如同鲤鱼跃龙门化龙一般,所以龙也有可能与“五子登科”相对应。
马:在古代,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征战、出行的得力伙伴。
对于参加科举的学子来说,马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奔赴考场,是助力他们追求功名的重要工具。
而且马有奔腾向前、勇往直前的特质,这与学子们为了实现“五子登科”的目标而努力奋进、积极进取的精神相符,象征着在追求学业和事业成功道路上的拼搏与进取 。
五的拼音:wǔ(ㄨˇ)
⒈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⒉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五字UNICODE编码U+4E94,10进制: 20116,UTF-32: 00004E94,UTF-8: E4 BA 94。
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五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㐅伍
cinque、five
会意:从二、从
five; surname
详细解释◎ 五的拼音: wǔ
〈词性:形〉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cross]
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说文》
葛屦五两。——《诗·齐风·南山》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诗·召南·羔羊》
◎ 五的拼音: wu
数
(1) 四加一的和 [five]
五,数也。——《广韵》
五载一巡守。——《书·舜典》
塞其五山。——唐· 李朝威《柳毅传》
五战于秦。—— 宋· 苏洵《六国论》
起则五六揖。——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监五室。——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五路总口(通往东、西、南、北、中五路的交叉口);五车腹笥(腹中装有五车书,比喻知识丰富,学问渊博);五方旗帜(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插上青、黄、赤、白、黑五色旗);五伯(春秋时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虫(鳞虫、羽虫、倮虫、毛虫、介虫的合称);五木(泛指古时的形具,如枷、镣、铐等);五浮(上等土壤);五细(指出身贱,年辈小,关系远,资历浅,地位低的五类人);五云(青、白、赤、黑、黄五种云色);五剽(白色粉状的中等土壤);五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通“伍”
五,伍与五,音同义别,官府文书五作伍。——《正字通》
◎ 五的拼音: wǔ
〈词性:名〉
(1)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 [five]
入行间之治连以五。——《商君书》
(2) 偶;相类 [pair;couple]
妻与后子死者,五皆丧之三年。——《墨子》
(3) 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 [a note of the scale in gongchepu]
(4) 五行 [the five elements]
五,五行也。——《说文》。段玉裁注:“水火木金土,相克相生,阴阳交午也。”
(5) 通“伍”。古军队编制,五人为伍;行列 [troops]
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商君书·画策》
孟贲过于 河,先其五。——《吕氏春秋·必己》
(6) 指五帝 [five emperors]。如:五三(五帝三王)
(7) 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昴五 [star's name]。如:五佐(谓佐天行德的五星);五括(星名);五纬(金、木、水、火、土五星)
(8) 姓
五霸、五保、五倍子、五采、五彩、五彩缤纷、五常、五城、五城御史司坊、五代、五帝、五冬六夏、五斗橱、五斗柜、五毒,五毒儿、五毒俱全、五短三粗、五短身材、五反、五方、五方杂处、五更、五更转、五供、五古、五谷、五鼓、五谷丰熟、五官、五光十色、五行八作、五湖四海、五花八门、五花大绑、五花肉、五黄六月、五荤、五讲四美、五角大楼、五角星[形]、五戒、五金、五经、五里云雾、五粮液、五陵、五岭、五律、五伦、五马、五马分尸、五马六猴、五内、五权宪法、五日京兆、五色、五色缤纷、五声、五十步笑百步、五世其昌、五四青年节、五四运动、五台、五体投地、五味、五线谱、五星红旗、五行、五刑、五言诗、五颜六色、五液、五一国际劳动节、五音、五月节、五岳、五蕴、五指山、五洲
子的拼音:zǐ(ㄗˇ)
⒈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⒉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⒊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⒋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⒌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 )。棋子儿。
⒍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⒎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⒏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⒐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⒑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⒒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⒓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⒔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⒕ 姓。
子字UNICODE编码U+5B50,10进制: 23376,UTF-32: 00005B50,UTF-8: E5 AD 90。
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子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㜽仔
son、child、seed
象形:像小孩子在襁褓中
offspring, child; fruit, seed of; 1st terrestrial branch
详细解释◎ 子的拼音: zǐ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2) 同本义 [baby;infant]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
居然生子。——《诗·大雅·生民》
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义》
子者,父之阴也。——《汉书·杜钦传》
干、 越、 夷、 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3) 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4) 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 [child]
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5) 又
有子存焉。
(6) 又
(7) 又
孙又生子。
子墨衰绖。(晋襄公的丧服都染成黑色。子,指晋襄公。墨,动词,染黑。衰,通縗,丧服,粗麻布做成。绖,头巾和腰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8) 又如:子党(儿女辈);子道(儿女对父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子姓(泛指子孙,后辈);子辈(儿女)
(9) 今则专指儿子,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son]
无子,有女二人。——唐· 陈玄祐《离魂记》
(10) 又如:子姪(本指子与姪。后用以通称晚辈);子胤(子息,后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儿子的宾客)
(11) 子孙 [descendant]
(12) 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
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执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论》
(13) 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后代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石崇《王昭君辞》
(14) 人的通称 [person]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诗·邶风·匏有苦叶》
(15) 又如:樵子;舟子;子马(人马);子童(后妃或仙女的自称);孤子(年少死了父亲的人);才子(特别具有才华的人);女子(女性);小子(年幼的人;晚辈);内子(内人,即妻子);夫子(旧时对学者的称呼;旧时学生称老师);孝子(对父母十分孝顺的人);游子(离乡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16)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 [literate and officialdom (in feudal China)]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赵彦卫《云麓漫钞》
(17)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man]
子年少。——晋· 干宝《搜神记》
而独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子之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子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8) 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 [master]
子曰:学而时习之。——《论语》
子墨子闻之。——《墨子·公输》
(19) 又
子墨子解带为城。
(20) 地支的第一位 [the first of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21)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
太岁在子日困敦。——《尔雅》
(22) 用以纪月,即农历十一月
子,又以纪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
(23) 用以纪日
不辟子卯。——《仪礼·士丧礼》
(24) 用以纪时,即夜半十一时至一时
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西游记》
(25) 又如:子夜
(26) 专指女儿 [daughter]
缵女维莘,长子维行。——《诗·大雅·大明》。毛传:“长子,长女也。”
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绝代儒宗,夫人是名公爱子,不忍埋没这白草黄云之外。—— 明· 陈与郊《文姬入塞》
(27) 又如:子媳(女媳)
(28) 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 [honorific title with the surname]
此三子者。——《战国策·魏策》
非郑尹而快孙子。——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程氏子以蠹贫。——《聊斋志异·促织》
(29) 姓
◎ 子的拼音: zǐ
〈词性:形〉?
(1) 小 [small]
时大武军子将 郝灵荃奉使在 突厥。——《资治通鉴·唐纪》
(2) 又如:子将(小将);子舍(小房);子闩(小门闩);子墙(院落内部的小墙);子亭(小亭);子城(大城所属的小城)
(3) 嫩的或易咀嚼的 [tender]。如:子姜
(4) 幼小 [young]
郫县子鱼,黄鳞赤尾。—— 曹操《四时食制》
(5) 又如:子鸭(幼鸭,嫩鸭);子鸡(小而嫩的鸡)
(6) 属于别人的,受别人控制的 [subsidiary]。如:子公司
◎ 子的拼音: zǐ
〈词性:动〉
(1) 通“慈”( cí )。爱;尤指像对子女一样地爱护 [love]
天迪从子保。——《书·召诰》。王引之云:“子,当读为慈。”
子以爱之。——《礼记·缁衣》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唐· 柳宗元《封建论》
(2) 又如:子谅(慈爱诚信);子惠(惠爱百姓);子育(抚爱养育如己子)
(3) 收养为子 [adopt as son]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 齐女子之,立为太子。——《史记·卫康叔世家》
(4) 结果实 [bear fruit]
李性坚,实脱(晚),五岁者始子。——《齐民要术·种李》注
(5) 尽儿女之道;善事父母 [serve one’s parents with filial devotion]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 子的拼音: zǐ
〈词性:副〉
(1) 表示限制,相当于“只” [only]
睡不稳,子倚着个鲛绡枕头儿盹。——《西厢记诸宫调》
也子强如你,但衣食。——《刘知远诸官调·正宫锦·缠道》
子喝一声,那时唬煞。——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2) 又如:子有(只有);子索(只得;只索)
◎ 子的拼音: zǐ
<连>
(1) 相当于“虽然” [though, although]
老子老呵,犹兀自万夫难敌。——杨梓《敬德不服老》
(2) 又如:有子有(有虽然是有;虽则有)
◎ 子的拼音: zǐ
〈词性:代〉
(1) 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 [you]
陈亢问于 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论语》
(2) 另见 zi
子部、子城、子丑寅卯、子畜、子代、子弹、子弟、子弟兵、子妇、子宫、子公司、子贡、子规、子金、子句、子爵、子口、子粒、子路、子棉、子母扣儿、子母钟、子目、子女、子时、子实、子书、子嗣、子孙、子孙饽饽、子孙后代、子群、子午线、子息、子弦、子痫、子虚、子婿、子夜、子叶、子一代、子音、子婴、子钟、子侄、子子孙孙
◎ 子的拼音: zì
〈词性:助〉
(1) 构词后缀。
(2) 加在名词后。如:房子;车子
(3)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如;胖子;瘦子;垫子
(4) 个别量词后缀
(5) 另见 zǐ
登的拼音:dēng(ㄉㄥ)
⒈ 上,升:登山。登车。登门。登天。登台。登场(chǎng )。登高。登攀。登临。登科。登程。登堂入室。
⒉ 踩,践踏,脚向下用力:登踏。踢登。
⒊ 记载:登记。登报。登载。
⒋ 谷物成熟:登岁(丰年)。五谷丰登。
⒌ 立刻:登时。“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⒍ 进:登崇(进用推崇)。
⒎ 方言,穿:登上靴子。
登字UNICODE编码U+767B,10进制: 30331,UTF-32: 0000767B,UTF-8: E7 99 BB。
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僜蹬豋
ascend、mount、publish、record、step on
会意
rise, mount, board, climb
详细解释◎ 登的拼音: dēng
〈词性:动〉
(1) (象形。本义:上车)
(2) 同本义 [get on a car]
登,上车也。——《说文》
登,陞也。——《尔雅》
登车则有光矣。——《礼记·玉藻》
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3) 升,上,从下而上 [ascend;mount;scale]
登席不由前。——《礼记·玉藻》。注:“升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楚辞·惜诵》。注:“上也。”
诞上登于岸。——《诗·大雅·皇矣》
登斯楼也。——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捷足先登;登宝(登基;帝王即位);登筵(登上筵席);登平(上升);登仙(声名直上或升迁高官)
(5) 进献 [offer]
农乃登黍。——《吕氏春秋》
(6) 又如:登隆(进上隆贵的);登仪(进献礼物);登闲(进入马厩);登荐(进献)
(7) 增加 [add]
皆登一焉。——《左传·昭公三年》。注:“加也。”
(8) 又如:登降(增减);登损(增减);登曜(增添光彩)
(9) 成熟;丰收 [rippen]
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孟子·滕文公》
风雨时节,五谷登熟。——《淮南子·览冥》
禾稼登熟。——《越绝书·纪吴王占梦》
(10) 又如:登年(丰年);登秋(秋收);登衍(丰收);五谷丰登
(11) 登记;记载 [enter;record;register]
掌登万民之数。——《周礼·秋官·司民》
(12) 又如:登下(登记与削除);登纪(登记)
(13) 登天,指死 [die]。如:登仙(人死亡的婉辞;成仙人);登真(成仙。称人死亡的婉辞)
(14) 成,引申为定 [become;success]
登是南邦。——《诗·大雅·崧高》
登其夫家之众寡。——《周礼·遂人》
年谷不登。——《礼记·曲礼》
蚕事既登。——《礼记·月令》
不登于器。——《左传·隐公五年》
且不登叛人也。——《左传·襄公元年》
(15) 加封,升任 [confer (a title)]。如:登建(进立,升封);登轴(进任要职)
(16) 进用;选拔 [promote]。如:登用(进用);登臣(进用官吏);登拔(选拔)
(17) 谓科举考试中选 [enroll]
登博学弘词科。——欧阳修《新唐书》
(18) 又如:登龙(登龙门。比喻科举中试);登科发甲(考中进士为“登科”。发甲同登科);登乡荐(考取乡试)
(19) 超过 [surpass]。如:登三(功德登于三王之上)
(20) 踩;踏 [step on;tread]。如:登在窗台上擦玻璃;登锋履刃(踩踏刀剑的锋刃。比喻冲锋陷阵在最前头)
(21) 蹲;呆 [squat on the heels]
荆公见屋傍有个坑厕,讨一张毛纸,走去登东。——《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22) 又如:登东(解手。东:东圊,厕所);登坑(蹲茅坑)
(23) 穿 [put on;wear]
(宝玉)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红楼梦》
(24) 又如:登云履(法师做法术时穿的鞋);登上鞋
(25) 上路,登程 [set out;start off on a journey]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唐· 杜甫《石壕吏》
◎ 登的拼音: dēng
〈词性:名〉
(1) 古代祭器名 [sacrificial vessel]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诗·大雅·生民》
(2) 又如:登豆(泛指祭器和食器)
◎ 登的拼音: dēng
〈词性:形〉
(1) 高 [high]
不哀年之不登。——《国语·晋语》。注:“高也。”
涉三皇之登闳。——《汉书·扬雄传》
(2) 又如:登闳(高远,高大)
◎ 登的拼音: dēng
〈词性:副〉
(1) 即刻 [at once]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登时(马上;立刻);登场(当场);登答(立刻答复)
科的拼音:kē(ㄎㄜ)
⒈ 动植物的分类单位:狮子属于猫科。槐树是豆科。
⒉ 机关内部组织的划分:科室。财务科。
⒊ 学术或专业的类别:科目。学科。文科。外科。
⒋ 古代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科举。科甲。科第。登科。
⒌ 判定(刑罚):科处(chù )。科罚。
⒍ 古典戏剧本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时的用语:笑科。科白。
⒎ 古同“棵”。
科字UNICODE编码U+79D1,10进制: 31185,UTF-32: 000079D1,UTF-8: E7 A7 91。
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科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棵
a branch of academic study、faculty、section
会意:从斗、从禾
section, department, science
详细解释◎ 科的拼音: kē
〈词性:名〉
(1) (会意。从禾,从斗。“斗”的意思是“量”。合起来指衡量、分别谷子的等级品类。本义:品类,等级)
(2) 同本义 [sort]
科,程也。——《说文》
为力不同科。——《论语·八佾》
与此同科。——《论衡·幸偶》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巧曹》
(3) 又如:科品(种类;等级);科荣(科第荣华);科爵(指封建王朝官员的品级爵位)
(4) 法令;刑律 [laws and regulations]
三仪同科。——《太玄·玄离》。注:“法也。”
从水之科满。——《太玄·从》。注:“法也。”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科防互设(条律禁令交相设置);科文(法令条文);科令(法令;律条);科戒(修道的戒律、法规)
(6) 科举考试的科目或等第 [imperial examination]
设程试之科,重金爵之赏。——韦昭《博奕论》
(7) 又如:科分(科举中式之年份);科甲出身(由科举及第而取得入仕的资格);科法(科举取士之法);科贡(泛指科举)
(8) 条款;段落 [article]
科条既备。——《战国策·秦策》
(9) 又如:科段(指文章的段落或部分);科条(科目,项目;条例;谓分类整理成条款、纲目)
(10) 法式;规制 [norms;rule]。如:科式(法式。指宗教仪式);科制(制度;程式)
(11) 课程或业务的分类 [branch of study]。如:文科;工科;理科;科本(课本,教科书)
(12) 官署或机关中按工作性质分设的部门 [section;department]。如:科研所(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科业(指行业中的某一部门);科道(指科道两衙门)
(13) 指科斗文字。我国古代字体之一。以其笔划头圆大、尾细长、状似蝌蚪而得名 [tadpole script]。如:科斗文(科斗文字);科斗字(科斗文字);科斗书(科斗文字);科斗籍(古文经籍)
(14) 传统戏剧角色的动作 [act]
鼓三通,锣三下科。——《窦娥冤》
(15) 又如:打科;笑科
(16) 草丛 [tuft]。如:科生(丛生);科藤(藤的一种。可以作杖、编席、制绳索)
(17) 通“窠”。坎;坑 [pit]
其于木也,为科上槁。——《易·说卦》
[水]盈科而后进。——《孟子·离娄下》
(18) 又如:科子(坑子);科臼(窠臼);科雉(刚出窠之雉;幼雉)
◎ 科的拼音: kē
〈词性:动〉
(1) 审理狱讼;判刑 [pass a sentence]。如:科罪(判处罪刑,依律断罪);科半(指依刑律减半判罪);科决(审理判决);科案(审理查究案件)
(2) 考较;查核 [check]。如:科计(估量;计算);科校(稽核);科问(查问)
(3) 课税,征税 [levy]
假此科敛丁口。——《聊斋志异》
(4) 又如:科派(摊派);科差(向官府缴纳的捐税和承担的差役);科敛(聚敛,收取财物)
(5) 谓参加科举考试 [take part in imperial examination]。如:科甲(旧时指科举);科进(通过科考取得进士出身);科诏(指关于科举的诏令)
(6) 修剪枝蔓;芟除芜秽 [trim]。如:科柏(修剪柏树。祭扫灵墓);科斧(蚕桑工具之一种。用以砍除桑树繁枝)
◎ 科的拼音: kē
〈词性:形〉
空虚 [empty]
其于木也,为科上槁。——《易·说卦》。孔颖达疏:“科,空也。阴在内为空。木即空中者,上必枯槁。”
科白、科班、科地、科第、科尔沁草原、科罚、科诨、科技、科甲、科教片、科举、科敛、科伦坡、科盲、科名、科目、科派、科普、科室、科学、科学家、科学院、科研、科员、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