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生肖

不敢越雷池一步打一生肖、不敢越雷池一步是什么生肖

不敢越雷池一步猜生肖

说法一:释义可以是谨小慎微,而十二生肖当中比较胆小怕事的应该是鼠。再加上明文上“一”刚好跟生肖鼠的排位一致。  因此不敢越雷池一步打一生肖可以猜测是鼠。

说法二:还可以是猴,猴子有时候比较顽皮不听从主人的教导,只要狠狠教训一次它就老实再也不敢放肆。因此不敢越雷池一步打一生肖可以猜测是猴。

说法三:还可以从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笔画入手去猜测生肖。”不“字4笔画,”敢“字11笔画,”越“字12笔画,”雷“字13笔画,”池“字6笔画,”一“字1笔画,”步“字7笔画,7个字一共是4+11+12+13+6+1+7=54笔,而根据生肖每12一个轮回,54对应的生肖顺序则是6(54-12x4=6)。再根据十二生肖排序,排在第6的生肖为蛇。

综上所述,不敢越雷池一步打一生肖,最大可能是生肖鼠、生肖猴,其次是生肖蛇。

十二生肖排序和生肖文化

1、子鼠,英文【Rat】:午夜23时至01时。五行属水。属于冬肖、红肖、棋肖、野肖、地肖、雨肖。农历十一月、北方

2、丑牛,英文【Ox】:凌晨01时至03时。五行属土。属于冬肖、绿肖、棋肖、家肖、天肖、雨肖。农历十二月、中央

3、寅虎,英文【Tiger】:凌晨03时至05时。五行属木。属于春肖、蓝肖、书肖、野肖、地肖、风肖。农历正月、东方

4、卯兔,英文【Hare】:凌晨05时至07时。五行属木。属于春肖、绿肖、琴肖、野肖、天肖、风肖。农历二月、东方

5、辰龙,英文【Dragon】:上午07时至09时。五行属土。属于春肖、绿肖、书肖、野肖、天肖、风肖。农历三月、中央

6、巳蛇,英文【Snake】:上午09时至11时。五行属火。属于夏肖、蓝肖、琴肖、野肖、地肖、雷肖。农历四月、南方

7、午马,英文【Horse】:上午11时至13时。五行属火。属于夏肖、红肖、书肖、家肖、天肖、雷肖。农历五月、南方

8、未羊,英文【Sheep】:下午13时至15时。五行属土。属于夏肖、红肖、画肖、家肖、地肖、雷肖。农历六月、中央

9、申猴,英文【Monkey】:下午15时至17时。五行属金。属于秋肖、蓝肖、画肖、野肖、天肖、云肖。农历七月、西方

10、酉鸡,英文【Cock】:下午17时至19时。五行属金。属于秋肖、红肖、琴肖、家肖、地肖、云肖。农历八月、西方

11、戌狗,英文【Dog】:夜晚19时至21时。五行属土。属于秋肖、绿肖、棋肖、野肖、地肖、云肖。农历九月、中央

12、亥猪,英文【Boar】:午夜21时至23时。五行属水。属于冬肖、蓝肖、画肖、家肖、天肖、雨肖。农历十月、北方

不敢越雷池一步解释什么意思

【拼音】:bù gǎn yuè léi chí yī bù

【解释】: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出自】:晋·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示例】:是用来批评那些已经学习了很多却“~”、在艺术手法上陈陈相因的人们的。 ◎秦牧《独创一格》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人保守拘谨不敢为

【近义词】:原地踏步、故步自封、谨小慎微

  拼音  bù fǒu   注音  ㄅㄨˋ ㄈㄡˇ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86  GII  五笔98  DHI  仓颉  MF  郑码  GI  四角  10900  结构  单一电码  0008  区位  1827  统一码  4E0D  笔顺  一ノ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不的拼音:bù(ㄅㄨˋ)  

⒈ 副词。

⒉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⒊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⒋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其他字义

不的拼音:fǒu(ㄈㄡˇ)  

⒈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统一码

不字UNICODE编码U+4E0D,10进制: 19981,UTF-32: 00004E0D,UTF-8: E4 B8 8D。

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否柎

汉英互译

no、not

相关字词

没有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不的拼音:   

〈词性:副〉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not,no]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neither…nor]。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without]。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without]。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no matter(what)]。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no need to]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cannot do as expected]。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no]。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whether]。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词性:古〉

同“否”(fǒu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性变化

不的拼音:   

〈词性:助〉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不的拼音:   

〈词性:形〉

(1) 通“丕”(  )。大 [big;great]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  );“不是”(bú shì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常用词组

不碍、不安、不安分、不白之冤、不搬陪、不卑不亢、不备、不悖、不比、不必、不避、不变、不便、不辨菽麦、不…不…、不才、不才、不测、不曾、不差、不差毫发、不差累黍、不臣、不成、不成、不成话、不成器、不成人、不成体统、不逞、不逞之徒、不吃、不痴不聋、不齿、不耻、不耻下问、不啻、不出所料、不辞、不辞而别、不辞劳苦、不错、不打不相识、不打价儿、不打紧、不打自招、不大、不大、不大对头、不殆、不待、不单、不丹、不但、不当、不当紧、不当事、不倒翁、不到、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不道、不得、不得不、不得而知、不得开交、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人心、不得要领、不得已、不得志、不登大雅之堂、不等、不等号、不等式、不点儿、不丁点儿、不定、不定方程、不动产、不动声色、不冻港、不独、不端、不断、不对、不对茬儿、不对劲、不对头、不二、不二法门、不二价、不乏、不乏其人、不法、不法之徒、不凡、不方便、不防、不妨、不费吹灰之力、不分彼此、不分青红皂白、不服、不服、不服气、不服水土、不该、不干不净、不甘、不甘寂寞、不甘心、不尴不尬、不赶趟、不敢、不敢当、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恭、不攻自破、不公、不共戴天、不苟言笑、不够、不够、不顾而唾、不关痛痒、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光、不规矩、不轨、不过、不过意、不寒而栗、不含糊、不好不坏、不好看、不好惹、不好意思、不合时宜、不和、不哼不哈、不怀好意、不欢而散、不慌不忙、不遑、不惑、不及、不及格、不及时、不即不离、不计、不计、不计其数、不济、不济事、不假思索、不检点、不减、不见、不见得、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经传、不见舆薪、不介入、不介意、不结盟国家、不结盟运动、不价、不禁、不仅、不仅…而且、不尽、不尽然、不近人情、不经意、不经之谈、不景气、不胫而走、不究、不久、不咎既往、不拘、不拘、不拘一格、不具、不觉、不绝如缕、不刊、不刊之论、不堪、不堪、不堪回首、不堪入耳、不堪入目、不堪设想、不堪言状、不堪一击、不堪造就、不看僧面看佛面、不亢不卑、不可、不可多得、不可告人、不可估量、不可救药、不可开交、不可理喻、不可名状、不可磨灭、不可企及、不可胜数、不可收拾、不可思议、不可同日而语、不可言喻、不可言状、不可一世、不可逾越、不可终日、不克、不肯、不快、不愧、不愧不怍、不赖、不郎不秀、不稂不莠、不劳而获、不冷不热、不理、不理睬、不理会、不力、不利、不良、不了了之、不料、不露锋芒、不露声色、不伦不类、不论、不论、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不毛、不毛之地、不免、不妙、不敏、不名一钱、不名一文、不明、不明、不谋而合、不能、不能不、不能自拔、不能自已、不念旧恶、不怕、不怕、不配、不配、不偏不倚、不平、不平则鸣、不破不立、不期、不期而会、不期而遇、不齐、不起眼、不情之请、不求甚解、不屈不挠、不然、不让、不饶、不仁、不日、不容、不容分说、不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若、不三不四、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上不下、不慎、不甚了了、不胜、不胜桮杓、不胜枚举、不识好歹、不识抬举、不识一丁、不时、不时之需、不实之词、不食烟火、不世、不世之功、不世之业、不是、不是味儿、不顺眼、不死不活、不速之客、不遂、不随和、不疼不痒、不腆、不同凡响、不痛不痒、不瘟不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闻不问、不文不武、不问青红皂白、不务正业、不惜、不暇、不下于、不相上下、不详、不祥之兆、不像话、不消说、不肖、不肖子孙、不孝、不谐、不屑、不屑一顾、不屑置辩、不懈、不兴、不行、不省得、不省人事、不幸、不修边幅、不朽、不朽、不许、不恤、不宣而战、不学无术、不逊、不言而喻、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不要、不要紧、不要脸、不夜城、不一、不一定、不一而足、不宜、不遗余力、不已、不以为然、不义、不义之财、不意、不亦、不亦乐乎、不翼而飞、不用、不由、不由自主、不有、不虞、不与、不育、不遇、不远万里、不约而同、不越雷池、不孕、不再、不在、不在乎、不在话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择手段、不怎么样、不折不扣、不争、不争气、不正之风、不知不觉、不知好歹、不知轻重、不知死活、不知所措、不知所以、不知所云、不知所终、不知天高地厚、不值、不止、不只、不至于、不置可否、不自量、不足、不足道、不足挂齿、不足取、不足为凭、不足为奇、不足为训、不足信

  拼音  gǎn   注音  ㄍㄢˇ   
简体部首  攵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1画  
繁体部首  攴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NBTY  仓颉  MJOK  郑码  XCMO  四角  18440  结构  左右电码  2413  区位  2450  统一码  6562  笔顺  フ一丨丨一一一ノ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敢的拼音:gǎn(ㄍㄢˇ)  

⒈ 有勇气,有胆量:勇敢。果敢。敢闯。敢死队。敢作敢为。敢怒而不敢言。

⒉ 谦辞,“不敢”的简称,冒昧的意思:敢问。敢请。敢烦。

⒊ 方言,莫非:敢许。敢怕。敢是哥哥回来了?

统一码

敢字UNICODE编码U+6562,10进制: 25954,UTF-32: 00006562,UTF-8: E6 95 A2。

敢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敢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e certain、bold、courageous、dare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to dare, venture; bold, brav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敢的拼音: gǎn  

〈词性:形〉

(1) (会意。本义:勇敢,有胆量) 同本义 [bold;courageous]

敢,进取也。——《说文》

敢,勇也。——《广雅》

信理遂惔谓之敢。——《贾子道术》

洁廉而果敢者也。——《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注:“不忧不惧也。”

天下有中敢直其身。——《荀子·性恶》

刚毅勇敢不以伤人。——《荀子·非十二子》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贾谊《过秦论》

袭与 凌统俱为前部,各将敢死百人。——《三国志·董袭传》

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 又如:敢毅(勇敢刚毅);敢士(勇士);敢直(果敢正直);敢勇(果敢英勇);敢断(果敢决断)

词性变化

敢的拼音: gǎn  

〈词性:动〉

(1) 有胆量做某种事情 [dare to]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寡人帅不腆吴国之役,遵汶之上,不敢左右,唯好之故。——《国语·吴语》

人不敢与忤视。——《战国策·燕策》

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资治通鉴·唐纪》

(2) 又如:敢说;敢想;敢干;敢士(敢死之士);敢勇当先(勇于承担责任)

敢的拼音: gǎn  

〈词性:副〉

(1) 〈词性:方〉∶莫非;大概;恐怕 [can it be possible that]。如:敢不(说不定);敢此(莫非);敢莫是(莫非是,难道是);敢道(难道,莫不是);敢怕(恐怕,或许)

(2) 自然,当然 [of course]。如:敢仔(当然,自然);敢仔好(敢情好;求之不得);敢只(当然)

(3) 谦词,自言冒昧 [venture]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4) 又如:敢言;敢请;我敢预言;敢问(请问;相问)

(5) 岂敢;哪敢 [would not dare;I don't deserve such honour]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物议既允,臣敢有词?——宋·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以效龟蛇之诚。——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6) 大约 [about]

你子母二位敢未打火?——《水浒传》

  拼音  yuè   注音  ㄩㄝˋ   
部首  走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86  FHAT  五笔98  FHAN  仓颉  GOIV  郑码  BOHZ  四角  43805  结构  左下包围电码  6390  区位  5229  统一码  8D8A  笔顺  一丨一丨一ノ丶一フ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越的拼音:yuè(ㄩㄝˋ)  

⒈ 度过,超出:越过。越冬。越级。越轨。越权。越境。越位。越狱。越俎代庖。

⒉ 声音、情感扬起,昂扬:激越。声音清越。

⒊ 表示程度加深:越发(更加)。越加。越快越好。

⒋ 消散:“精神劳则越”。

⒌ 失坠,坠落:陨越。“射其左。越于车下”。

⒍ 中国古民族名:百越(亦作“百粤”)。

⒎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后用作浙江省东部的别称:越剧。越凫楚乙(“乙”,燕子。喻对于同一事物,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而作出不同的判断)。

⒏ 姓。

统一码

越字UNICODE编码U+8D8A,10进制: 36234,UTF-32: 00008D8A,UTF-8: E8 B6 8A。

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越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䟠趏

汉英互译

be at a high pitch、exceed、get over

造字法

形声:从走、戊声

English

exceed, go beyond; the more ...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越的拼音: yuè  

〈词性:动〉

(1) (形声。从走,戉( yuè  )声。本义:经过,越过)

(2) 同本义 [pass over;cross]

越,度也。——《说文》

越,渡也。——《广雅》

越十七扼。——《吕氏春秋·长攻》

越陌度阡。——曹操《短歌行》

崖可越焉?——《楚辞·天问》

越天都之胁。——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予越其右。

越长城之限。——清· 姚鼐《登泰山记》

越中岭。

(3) 又如:越位;越度(跨越);越绝(越过,度过);越陌度阡(穿过田间小路);越冬(过冬)

(4) 超越,跃过 [get over;jump over]

戒勿越。——《礼记·曲礼》

如今敕令吾,不越一家,搜捉太子并胡嵩。——《武王伐纣平话》

(5) 又如:越墙而逃;越级升迁;越先(超过,超越)

(6) 超过;超出 [exceed;overstep]

越职逾法,以取名誉。——《汉书·宣帝纪》

必使为善者不越月逾时而得其赏。——柳宗元《断刑论下》

(7) 又如:越礼(不守礼规;超越礼仪范围);越次(越出位次;越出序列);越职;越分(超过本分);越俎(比喻逾越自己的职分而代人做事);越规(超越规范)

(8) 传播,宣扬 [propagate]

使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9) 失坠;坠落 [fall]

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书·盘庚中》

(10) 飘散;散失 [disperse]。如:越香(散发的香气);越气(犹清香);越裂(散失;消散)

(11) 劫夺,抢劫 [rob]

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书·康诰》

(12) 又如:越货(抢劫财物)

(13) 及、到 [attain;reach;come up to]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词性变化

越的拼音: yuè  

〈词性:副〉

(1) 愈…愈… [the more…the more…]。如:越盘水越深(喻指迷不悟,越陷越深);越搀越醉(越扶越醉。酒醉的人若有人搀扶,醉意会更浓。比喻乘有人帮忙或劝说时,越发胡作非为);跳得越高,摔得越惨;真理越辩越明

(2) 愈加 [more and more]。如:越性(更加);越寂寂(十分寂静);越法(更加)

(3) 〈词性:助〉 无义

越,于也。於也。——《广韵》

越至于今。——《书·微子》

越其罔有黍稷。——《书·盘庚上》

越兹丽刑。——《书·吕刑》

越的拼音: Yuè  

〈词性:名〉

(1) 古国名。也称“於越” [Yue state],姒姓,相传始祖为夏少康庶子无佘。封于会稽。春秋末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称要霸,战国时为楚灭

越人语天姥。—— 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古民族名 [Yue nationality]

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

胡越为一体。—— 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 古时江浙粤闽之地越族所居,谓之百越。越与“粤”通,百越亦作百粤

(4) 地域的代称 [area name]

(5) 指广东、广西地区,也作中国南方的泛称

为越之雪。—— 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越蜀吠怪。

(6) 又如:越鸟南栖(南方的鸟飞到北方,也会栖歇在南边的树枝上。比喻思想之情)

(7) 指浙江省或该省东部地区,也专指绍兴一带。如:越剧(即绍兴一带的剧种)

(8) 姓

常用词组

越冬、越冬作物、越发、越分、越轨、越过、越级、越界、越境、越橘、越剧、越礼、越权、越席、越野、越野赛跑、越狱、越障、越俎代庖

  拼音  léi   注音  ㄌㄟˊ   
部首  雨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  FLF  仓颉  MBW  郑码  FVKI  四角  10601  结构  上下电码  7191  区位  3255  统一码  96F7  笔顺  一丶フ丨丶丶丶丶丨フ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雷的拼音:léi(ㄌㄟˊ)  

⒈ 由于下雨时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空中闪电发出的强大的声音:雷电。雷鸣。雷动。雷雨。雷霆。雷厉风行。

⒉ 军事用的爆炸武器:地雷。鱼雷。布雷。扫雷。雷管。

⒊ 〔雷池〕古水名,在今中国安徽省望江县。现用于成语“不敢越雷雷一步”,喻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围。

⒋ 姓。

统一码

雷字UNICODE编码U+96F7,10进制: 38647,UTF-32: 000096F7,UTF-8: E9 9B B7。

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雷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擂㗊䨓畾靁

汉英互译

mine、thunder

造字法

会意:从雨、从田

English

thund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雷的拼音:

léi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中间象闪电,圆圈和小点表示雷声。整个字形象雷声和闪电相伴而作。小篆变成了会意字,从雨,下象雷声相连之形,表示打雷下雨。本义: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巨响)

(2) 同本义 [thunder]

靁,阴阳薄动,靁雨生物者也。——《说文》

阴阳合为雷。——《春秋·玄命苞》

雷者,阴中之阳也。——《白虎通》

仲春,雷乃发声,仲秋,雷始收声。——《礼记·月令》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易·说卦》

阴阳相薄为雷。——《淮南子·坠形》

天下应之如雷霆。——《荀子·儒效》

如雷如霆,徐方震惊。——《诗·大雅·常武》

峭壁呀呀虎擘口,恶滩汹汹雷出吼。——杨万里《檄风伯》

(3) 又如:雷火(因雷击所起的火);雷光(闪电的光茫);雷吼(形容响声大如雷鸣);雷气(雄壮的气概);雷奋(如雷霆的振动);雷干(气候天气苦热);雷谤(比喻猛烈毁谤);雷驰(形容快如雷电闪击);雷腾云奔(如雷电风云般的奔腾)

(4) 剧响,巨大声响 [roll of thunder]。

雷霆乍起——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军事上用的爆炸武器 [mine]。如:地雷、水雷、鱼雷

(6) 通“罍”。古酒器名 [wine vessel]

君于是造立礼器…雷、洗、觞、觚。——《隶释·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

(7) 姓

词性变化

雷的拼音: léi  

〈词性:动〉

(1) 打雷 [produce thunder]

故雷则掩耳。——《吕氏春秋·贵生》

无冬雷,地冬霆。——《管子·七臣七主》

(2) 通“擂”,敲击 [knock]

雷鼓大震。——《资治通鉴》

常用词组

雷暴、雷池、雷达、雷达站、雷打不动、雷大雨小、雷电、雷电交加、雷动、雷锋、雷公、雷管、雷害、雷击、雷厉风行、雷米封、雷鸣、雷霆、雷霆万钧、雷同、雷雨、雷阵雨、雷州半岛

基本词义

雷的拼音: lèi  

〈词性:动〉

(1) 敲击。通“擂” [strike]。如:官家出游雷大鼓

(2) 另见 léi  

  拼音  chí   注音  ㄔˊ   
简体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  IBN  仓颉  EPD  郑码  VYI  四角  34112  结构  左右电码  3069  区位  1956  统一码  6C60  笔顺  丶丶一フ丨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池的拼音:chí(ㄔˊ)  

⒈ 水塘,多指人工挖的:池子。水池。池鱼之殃(喻因牵连而受到的灾祸。亦称“池鱼之祸”)。

⒉ 湖:池盐(从咸水湖采取的盐,成分和海盐相同)。

⒊ 像水池的:浴池。花池。乐(yuè  )池。舞池。

⒋ 护城河:城池。金城汤池。

⒌ 旧时指剧场中正厅前部:池座。

⒍ 姓。

统一码

池字UNICODE编码U+6C60,10进制: 27744,UTF-32: 00006C60,UTF-8: E6 B1 A0。

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池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pool、pond

造字法

形声:从氵、也声

English

pool, pond; moat; cister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池的拼音: chí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也声。本义:水停积处)

(2) 水塘[pool;pond]

池,停水曰池。——《广韵》

穿地畜水,圆者曰池,方者曰塘。——《中文大辞典》

池之竭矣。——《诗·大雅·召》

或饮于池。——《诗·小雅·无羊》

毋漉陂池。——《礼记·月令》。注::穿地通水曰池。”

掌沟渎浍池之禁。——《周礼·雍氏》。注:“谓陂障之水道也。”

囿有林池。——《国语·周语》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 贾岛《题李凝幽居》

(3) 又如:游泳池;池苑(池林园。有池水与林木的地方);池阁(位于池畔的楼阁)

(4) 护城河 [moat]。城堡或其他筑垒地方围墙外面深而宽的壕沟,通常注满水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记·礼运》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公孙丑下》

无水曰隍,有水曰池。——《易·泰虞》注

汤池百步。——《汉书·食货志》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宋· 姜夔《扬州慢》

(5) 又如:池隍(古代掘土筑城,城下之地,有水称池,无水称隍。因以“池隍”借指城市。);池堑(护城河)

(6) 某些四周围起象水池形状的处所 [floor]

节方圆以定形,锻金铁而为池。——傅玄《砚赋》

(7) 又如:花池;舞池;池子(剧场正厅的座席);乐池

(8) 衣被等物的缘饰 [trim]

池者,缘饰之名,今所谓被池装池是也。——《匡缪正误》

(9) 如:池毡(有边缘缀饰的一种毛毡)

(10) 姓

常用词组

池塘、池盐、池鱼、池鱼之殃、池苑、池沼、池子、池座

  拼音    注音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1画  
五笔  GGLL  仓颉  M  郑码  A  四角  10000  结构  单一电码  0001  区位  5027  统一码  4E00  笔顺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一的拼音:yī(一)  

⒈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⒉ 纯;专:专一。一心一意。

⒊ 全;满:一生。一地水。

⒋ 相同:一样。颜色不一。

⒌ 另外的:蟋蟀一名促织。

⒍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一算。试一试。

⒎ 乃;竞:一至于此。

⒏ 部分联成整体:统一。整齐划一。

⒐ 或者:一胜一负。

⒑ 初次:一见如故。

⒒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统一码

一字UNICODE编码U+4E00,10进制: 19968,UTF-32: 00004E00,UTF-8: E4 B8 80。

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一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壹弌

汉英互译

a、an、each、one、per、same、single、whole、wholehearted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one; a, an; alon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一的拼音:   

〈词性:数〉

(1)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 同本义 [one]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文》

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

抱一而天下试。——《老子》

故一人有事于四方。——《书·君奭》。传:“天子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汉·贾谊《过秦论》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一境(一个地方);一丝(一根蚕丝);一碗水往平处端(办事公正不偏袒);一拳正打在心窝(一下说到要害处);一人做一人当(敢做就敢于承认,绝不连累别人);一客不烦二主(托一人能办的事,就不再打扰第二个人);一动不如一静(动不如静好);一言抄百语(总而言之);一缘一会(天缘凑合);一路功名(仕途顺利,官运亨通);一盘一盒(礼物);一清如水(静悄悄地没有人影);一毫不爽(一点不差);一息恹恹(疾病缠身,气息微弱)

(4) 序数的第一位 [first]

一战而举鄢、郢。(第一仗就攻下了楚国的重要城市鄢、郢。一战,第一战。指楚顷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下楚国的鄢、郢二都的战争。举,攻下。鄢,地名,在今湖北省宜城县境。郢,地名,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5) 又如:一紧二慢三罢休(指先紧后慢、最后不了了之的官场办事作风);一来二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周折);一品锅(一种里面杂放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的“砂锅”);一甲(科举殿试第一至第三名,赐进士及第);一更;一品(犹言一等;第一等);一等一(第一等中的第一名)

(6) 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odd]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

(7) 又如:一脚(动物身体的四分之一,一条腿的部分);丈一、丈二;百一;一份(整体分为若干份的一部分);一杆子(方言。犹言一部分);一得(得到一件或一个);一端(指物件的一头)

(8) 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single;only one]

一至楚。——《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初一交战。——《资治通鉴》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9) 又如:一拿一个着(一下子就拿住);一气一个死(气得要命);一忽觉转(一觉醒来);一时半霎(指时间极短);一个眼闪(一会儿工夫);一之为甚(一次已经过分了。用来劝人不要重犯错误)

(10) 某一个 [certain]。如:忽见一个从前方来;一天;一次;一夜(指某夜);一能(某一项专长或技能)

(11) 每;各 [every time;each]。如:一桌十人;一日三餐

(12) 另;又 [another]。如:蝉一名知了

词性变化

一的拼音:   

〈词性:形〉

(1) 全;满 [whole;full]

一肌一容(一:全部。指宫女的整个肌肤容貌)。——唐·杜牧《阿房宫赋》

传一乡。——宋·王安石《伤仲永》

洞庭一湖。——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长烟一空。

欢动一城。——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通订一舟。——明·魏学《核舟记》

(2) 又如:一罟(全部;一点不留);一是(全赁);一凭(任凭;完全凭仗);一抹(全部);一听(听任);一划(一派);一床(全部[乐器]);一力(竭力);一创(整个);一到处(到处;四处);一条提(全部;统统);一抹光(一律免除或不予追究);一到处(遍地里);一肩儿(所承担的全部责任)

(3) 相同;一样 [same]。如:一个稿子(一模一样);一便价(一式的;一律的);一似(好像;似同);一同(相同;一样);一理(同一准则)

(4) 齐一;联合 [joint;combined]。如:一缴过儿(一起);一搭儿(一答里。一起;一块儿);一合儿(一同;一起);一就(一并;一起);一心(同心;齐心);一堆(一起;一块);一淘(一道;一路);一派(一齐);一体(一起;一块)

(5) 统一 [unified;unitary]

以一中外之心,以色觊觎之望。——《子谦全传》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6) 又如:一正(统一法度政令);一匡(使得到匡正);一法(统一的法令);一是(犹言统一的标准);一量(统一度量);一统天下(统一全国)

(7) 专一 [single-minded;concentrated]

用心一世。——《荀子·劝学》

(8) 又如:一德无暇(一心一意,没有一点虚情假意);一心一计(一心一意)

(9) 纯一不杂 [pure]。如:一青(犹纯青);一抹黑(形容一团漆黑);一纯(心地纯一)

(10) 独 [single;alone]。如:一目(独眼);一取(独取);一眼(一只眼睛。特指独存一眼);一尊(独尊)

一的拼音:   

〈词性:副〉

(1) 都,一概 [all]

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一划(一律);一回(一概);一弄(一切;全体);一抹光(全都包括在内);一往(一概;一律);一括(犹言总括);一是(一概)

(3) 很;甚 [very]。如:一无性天(非常虚伪);一力价(极力地);一撮儿(极其;百般)

(4) 始终 [straight;always;all along]。如:一象(一像。一向;从来);一起(一向;向来);一行(一向;一直);一了(一直;从来);一往(犹一向)

(5) 一经 [once;in case]

诚一开口。——《史记·魏公子列传》

俗之一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黄鹤一去不复返,——唐·崔颢《黄鹤楼》

禄山一出。——宋·苏轼《教战守》

一出门。——《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一膺新命(一旦接受朝廷的任命);一觉(一旦);一头(一旦);一投(方言。一等到;一旦)

(7) 犹一一 [one by one;one affer another]。如:一略数(谓一一略举);一听(一一倾听)

一的拼音:   

〈词性:名〉

初次,第一次;开始 [first;begin]。如:一箭上垛(比喻旗开得胜,首次就达到目的);一生人(初次卖做奴婢的女子);一头里(原来;起先);一成(初次制成的);一回生(初见陌生);一见如旧(一见如故。初次相见意气相投,有如故交);一初(开始;起初);一征(初次征战);一听(初听)

常用词组

一把手、一把死拿、一把抓、一败涂地、一斑、一般、一般见识、一板三眼、一板一眼、一半、一半、一…半…、一半天、一杯羹、一辈子、一本万利、一本正经、一鼻孔出气、一笔勾销、一笔抹煞、一壁厢、一臂之力、一边、一边、一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拨儿、一…不…、一不做,二不休、一步登天、一步一个脚印、一差二错、一刹,一刹儿、一刹那、一刬、一场空、一倡百和、一唱一和、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尘不染、一成不变、一程子、一筹莫展、一触即发、一触即溃、一锤定音、一锤子买卖、一次方程、一次性、一蹴而就,一蹴而得、一搭两用儿、一大早儿、一代、一带、一旦、一刀两断、一刀切、一道、一得、一得之功、一得之愚、一点、一点儿,一点点、一丁点儿、一定、一定之规、一度、一段、一堆、一而再、再而三、一…而…、一二、一…二…、一发、一发、一发千钧、一帆风顺、一反常态、一分、一分为二、一风吹、一副、一概、一概而论、一干二净、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萝卜一个坑儿、一个心眼儿、一共、一股劲儿、一股脑儿、一鼓作气、一官半职、一贯、一棍子打死、一锅端、一锅粥、一锅煮、一国两制、一何、一哄而起、一哄而上、一忽儿、一呼百应、一晃、一晃、一会儿、一己、一技之长、一家之长、一家之主、一见倾心、一见如故、一箭双雕、一介、一经、一…就…、一举、一举两得、一蹶不振、一刻、一孔之见、一口、一口气、一块、一块、一览、一览表、一揽子、一劳永逸、一例、一连、一连串、一了百了、一鳞半爪、一溜儿、一溜烟、一路、一律、一落千丈、一马当先、一马平川、一脉相承、一毛不拔、一面、一面儿理、一面之词、一面之交、一鸣惊人、一瞑不视、一命呜呼、一模一样、一木难支、一目了然、一目十行、一男半女、一年到头、一年一度、一念之差、一诺千金、一派、一盘棋、一盘散沙、一瞥、一贫如洗、一暴十寒、一齐、一起、一气、一窍不通、一切、一清二白、一清二楚、一穷二白、一丘之貉、一人班、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一日、一日千里、一日三秋、一日身死、一如、一如既往、一霎那、一身、一神教、一生、一眚、一时、一时半会儿、一事无成、一视同仁、一手、一手一足、一手遮天、一水儿、一顺儿、一瞬、一丝不苟、一丝不挂、一丝一毫、一塌糊涂、一套、一套、一体、一天、一条龙、一条心、一同、一统、一通儿、一头、一头儿沉、一头热、一吐为快、一团和气、一团漆黑、一团糟、一推六二五、一网打尽、一往情深、一往无前、一望无际、一味、一文不名、一文不值、一问三不知、一窝蜂,一窝风、一无是处、一无所长、一五一十、一物降一物、一息尚存、一席话、一系列、一下、一下、一向、一笑置之、一些、一泻千里、一泻汪洋、一心、一心一德、一心一意、一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言九鼎、一言堂、一言为定、一言以蔽之、一氧化碳、一样、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一叶知秋、一一、一…一…、一衣带水、一语破的、一元方程、一再、一早、一眨巴眼,一眨巴眼儿、一朝、一朝一夕、一针见血、一枕黄粱、一阵、一阵风、一阵子、一知半解、一直、一纸空文、一致、一掷千金、一柱擎天、一准、一字千金、一字一板、一总、一走了之、一卒之田

  拼音    注音  ㄅㄨˋ   
部首  止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86  HIR  五笔98  HHR  仓颉  YLMH  郑码  IIKO  四角  21201  结构  上下电码  2975  区位  1829  统一码  6B65  笔顺  丨一丨一丨ノ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步的拼音:bù(ㄅㄨˋ)  

⒈ 行走:步兵。步行(xíng   )。徒步。信步。闲步。固步自封。望而却步。

⒉ 踏着别人的足迹走,追随:步韵。步其后尘。步武前贤。

⒊ 行走时两脚的距离:步伐。步测。寸步难行。

⒋ 事情进行的程序、阶段、程度:步骤。初步。

⒌ 中国旧制长度单位,一步等于五尺。

⒍ 古同“埠”,多用于地名。

⒎ 姓。

统一码

步字UNICODE编码U+6B65,10进制: 27493,UTF-32: 00006B65,UTF-8: E6 AD A5。

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步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埠歨歩踄

汉英互译

step、pace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step, pace; walk, strol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步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迭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本义:行走)

(2) 同本义 [walk]

步,行也。——《说文》

跬步而不敢忘,孝也。——《礼记·祭义》

王朝步自周。——《书·召诰》

步路马必中道。——《礼记·曲礼》

见夫人之步马者。——《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步余马兮山皋。——《楚辞·屈原·涉江》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

(3) 又如:止步;信步(随意走动;散步);步步虚心(时时虚怀若谷,毫不自满);步阁(步廊,走廊);步趋(行走)

(4) 以脚步测量远近 [measure]。如:步一步两房之间的距离;步景(测量日影);步量(用脚步测量);步弓(丈量土地用的一种木制器具)

(5) 按照,跟着;跟随 [follow]

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毛泽东《浣溪沙》

(6) 又如:步人后尘;步武(追随前人脚步而行);步趾(犹追随);步趋(追随,效法)

(7) 踏 [step on]。如:步斗(步玄斗。道士礼拜星宿、召遣神灵的一种动作。其步行转折,据说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步舞(踏步起舞)

(8) 推算;测算 [calculate;reckon]

迎日步气。——《时令论上》

(9) 又如:步天(测算天体);步漏(推算时刻);步历(推算岁时节候)

词性变化

步的拼音:   

〈词性:名〉

(1) 脚步,步伐 [step]

纤纤作细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盈盈公府步(方步),冉冉府中趋。——《乐府诗集·陌上桑》

(2) 又如:方步(斯斯文文的大而慢的步子);放步(迈开大步);阔步(迈大步);碎步(小而快的步子);纵步(放开脚步)

(3) 古时一举足叫跬(半步);两足各跨一次叫步。今指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 [pace]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唐· 杜牧《阿房宫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4) 又如:跑步;大踏步;步伐(行走的步子);朝门走了两步,停了下来

(5) 通常是连续发生的一次行动、一个步骤 [step;procedure]。如:下一步怎么办;初步(第一阶段)

(6) 步兵(诸兵种之一) [infantry]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资治通鉴》

(7) 又如:步士(步兵);步队(步兵队伍);步骑(步兵与骑兵);步哨(专任警戒的士兵)

(8) 时运,命运 [luck]

於乎有哀,国步斯频。——《诗·大雅·桑柔》

(9) 又如:不幸落到这一步;后步(余地);地步(处境;景况)

(10) 埠 [dock],水边停船处

宅有新屋,步有新船。——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柳宗元《铁炉步志》

(11) 姓

步的拼音:   

〈词性:量〉

长度单位,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

舆六尺,六尺为步。——《史记·秦始皇本纪》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荀子·劝学》

常用词组

步兵、步步进逼、步步高升、步步为营、步调、步伐、步后尘、步话机、步履、步履如飞、步枪、步趋、步入、步哨、步师、步态、步态蹒跚、步行、步韵、步障、步骤、步子、步走

成语首拼